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是迫切而必须的。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思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物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使用等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合理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衔接好生产各个环节,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尤其在市场占有初期,情况更是瞬息万变。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市场很可能就会被别人占领。加强物资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保证,是改善企业技术指标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物资进行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是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搞好物资管理,合理地组织采购,供应物资,对于促进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企业盈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物资管理以其运行质量、流通速度、有效管理和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物資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先进和有效的管理源于高素质的人才和专业的队伍,目前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出家”的非物资管理人员,虽然近几年陆续从大中专院校招录了一些物资专业人员,但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有限,还没有完全独立承担大项目物资管理与运作的能力。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吸引人才难,较难增强物资管理人员的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相关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许多项目管理人员认为物资管理工作没有什么神秘的,随便什么人来都可以干。因而出现了各个项目从事现场物资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平均年龄较大,无法满足项目物资管理的需要。以致在项目物资管理工作中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因此加强对物资管理从业人员的系统、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这对提高项目物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物资计划控制不到位,单项工程核算工作未有效落实
物资计划是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计划的物资管理工作犹如无舵之舟,只能茫然前行。因而,在施工现场主要表现为:采购浪费、供应跟不上、影响工程进度、单项工程核算不准确、落实不到位等等,就是人们常说的:供不上,管不好,算不细。
3、物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
由于物资采购计划提报滞后、不准确,加之物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项目前期未进行科学充分的物资策划,对主要物资的市场调查,各种地材、大堆料的供应等未做统筹安排,以致施工现场时常出现因物资供应不及时而出现窝工、停工现象,影响了工程进度,加大了项目施工成本,对企业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提升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1、大力加强物资管理专业人才储备,建立企业内部人才信息库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中,人才的优化配置是重中之重。物资管理是一门科学,并不是谁来都能干好。它需要优秀专业化的人才。应建立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人才库,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强化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打造一支务实、高效、有责任心的工作团队。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功能和市场功能,使人才在公司范围内可合理流动,实现配置的最优化。这样一来,既可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又为提高现场的物资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从源头上抓好供货商管理和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手续
对现有供货单位要从实力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及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符合要求的单位经研究确定入围供货单位。入围供货单位确定后材料采购人员不得随意在入围供货单位以外进行物资采购,对现有合格供、经销商之外的任何单位如果未按正常程序进行考察均不得参与投标、比价、供货。这样就从源头上确立了一批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低的稳定供货单位,为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和提高施工工程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已备案合格供方,经销商队伍全部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对入围经销商和合格供方进行考核评价,实行优胜劣汰,避免假冒伪劣物资料流入。
验收是确保采购物资满足施工需要的最后防线,为了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要专门设置了材料验收组。货物到达后,由验收组成员根据货运单、装箱单、购货发票及采购合同等相互核对,数量少的逐一审验,数量多的随机抽取样品,仔细检查货物品种、品牌、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到货期以及包装完好程度,核对无误后对有问题的物资,由验收组及时与供货单位协商解决,依据采购合同有关条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对所采购的大宗物资,由于体积大,不便直接入库,为了避免二次搬运,降低运输费用,可以凭验收组成员签字后,再由工程施工负责人签字认可,直接送达施工现场。仓库保管员凭验收组成员签字后的发票单据,按入库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进行二次清点,符合要求后分类别进行摆放,并且建卡登记入账,并及时填制“入库验收单”,随后由保管人员将入库验收单,购买发票等原始凭证递交物资部门,由其送交财务科申请办理货款结算。对物资材料的入库发放实行两级台账制,无论是大宗原材料还是零星辅助材料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保管人员按财务规定及时递交材料出库单,财务科登记入账后和仓库明细账进行仔细核对,月月做到了账账相符,严防了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严把发放关,做好“材料使用量”的控制
项目物资发放工作,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控制量的发放,是项目物资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物资发放程序,采取三项管理措施。
3.1根据上级关于项目物资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项目物资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四人(采购员、验收员、管库员、发料员)分权制”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明确其责任。
3.2制定出作业队领料人委托制度,即由作业队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委托书)委托一人或数人(不超过三人)为作业队领料负责人,此委托书上有作业队负责人的签字和委托领料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项目物资管理部门对作业队领料人委托书进行收集统计并备案。
3.3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对单项作业队使用材料进行数量上的控制。在日常管理中与技术部门积极沟通,根据工程变更及时更新相应的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中的需求量,月底及时更新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做到对单项工程的时时监控。一旦发现有个别的物资即将超量,及时与作业队和技术部门沟通,查明原由,并向项目经理汇报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规范的物资管理会给施工单位在施工效益上带来一定的提升,也会从侧面给施工单位施工管理水平带来提高。从而改变人们心中国内施工企业效益低下、管理粗放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方移发.火电建设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系统探讨[J].广东科技,2009.10.
[2]周文广,杨梅.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10.2.
关键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思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物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使用等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合理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以及质量等方面的矛盾,衔接好生产各个环节,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物流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尤其在市场占有初期,情况更是瞬息万变。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市场很可能就会被别人占领。加强物资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保证,是改善企业技术指标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物资进行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是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搞好物资管理,合理地组织采购,供应物资,对于促进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企业盈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物资管理以其运行质量、流通速度、有效管理和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增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物資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先进和有效的管理源于高素质的人才和专业的队伍,目前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多半为“半路出家”的非物资管理人员,虽然近几年陆续从大中专院校招录了一些物资专业人员,但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有限,还没有完全独立承担大项目物资管理与运作的能力。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吸引人才难,较难增强物资管理人员的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相关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同时,许多项目管理人员认为物资管理工作没有什么神秘的,随便什么人来都可以干。因而出现了各个项目从事现场物资管理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平均年龄较大,无法满足项目物资管理的需要。以致在项目物资管理工作中捉襟见肘,漏洞百出。因此加强对物资管理从业人员的系统、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素质,这对提高项目物资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物资计划控制不到位,单项工程核算工作未有效落实
物资计划是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计划的物资管理工作犹如无舵之舟,只能茫然前行。因而,在施工现场主要表现为:采购浪费、供应跟不上、影响工程进度、单项工程核算不准确、落实不到位等等,就是人们常说的:供不上,管不好,算不细。
3、物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
由于物资采购计划提报滞后、不准确,加之物资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超前性,项目前期未进行科学充分的物资策划,对主要物资的市场调查,各种地材、大堆料的供应等未做统筹安排,以致施工现场时常出现因物资供应不及时而出现窝工、停工现象,影响了工程进度,加大了项目施工成本,对企业形象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提升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1、大力加强物资管理专业人才储备,建立企业内部人才信息库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企业资源的配置中,人才的优化配置是重中之重。物资管理是一门科学,并不是谁来都能干好。它需要优秀专业化的人才。应建立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人才库,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强化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打造一支务实、高效、有责任心的工作团队。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功能和市场功能,使人才在公司范围内可合理流动,实现配置的最优化。这样一来,既可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又为提高现场的物资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2、从源头上抓好供货商管理和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手续
对现有供货单位要从实力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及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符合要求的单位经研究确定入围供货单位。入围供货单位确定后材料采购人员不得随意在入围供货单位以外进行物资采购,对现有合格供、经销商之外的任何单位如果未按正常程序进行考察均不得参与投标、比价、供货。这样就从源头上确立了一批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低的稳定供货单位,为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和提高施工工程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已备案合格供方,经销商队伍全部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对入围经销商和合格供方进行考核评价,实行优胜劣汰,避免假冒伪劣物资料流入。
验收是确保采购物资满足施工需要的最后防线,为了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要专门设置了材料验收组。货物到达后,由验收组成员根据货运单、装箱单、购货发票及采购合同等相互核对,数量少的逐一审验,数量多的随机抽取样品,仔细检查货物品种、品牌、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到货期以及包装完好程度,核对无误后对有问题的物资,由验收组及时与供货单位协商解决,依据采购合同有关条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对所采购的大宗物资,由于体积大,不便直接入库,为了避免二次搬运,降低运输费用,可以凭验收组成员签字后,再由工程施工负责人签字认可,直接送达施工现场。仓库保管员凭验收组成员签字后的发票单据,按入库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数量进行二次清点,符合要求后分类别进行摆放,并且建卡登记入账,并及时填制“入库验收单”,随后由保管人员将入库验收单,购买发票等原始凭证递交物资部门,由其送交财务科申请办理货款结算。对物资材料的入库发放实行两级台账制,无论是大宗原材料还是零星辅助材料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保管人员按财务规定及时递交材料出库单,财务科登记入账后和仓库明细账进行仔细核对,月月做到了账账相符,严防了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严把发放关,做好“材料使用量”的控制
项目物资发放工作,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控制量的发放,是项目物资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物资发放程序,采取三项管理措施。
3.1根据上级关于项目物资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项目物资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四人(采购员、验收员、管库员、发料员)分权制”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明确其责任。
3.2制定出作业队领料人委托制度,即由作业队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委托书)委托一人或数人(不超过三人)为作业队领料负责人,此委托书上有作业队负责人的签字和委托领料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项目物资管理部门对作业队领料人委托书进行收集统计并备案。
3.3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对单项作业队使用材料进行数量上的控制。在日常管理中与技术部门积极沟通,根据工程变更及时更新相应的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中的需求量,月底及时更新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做到对单项工程的时时监控。一旦发现有个别的物资即将超量,及时与作业队和技术部门沟通,查明原由,并向项目经理汇报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规范的物资管理会给施工单位在施工效益上带来一定的提升,也会从侧面给施工单位施工管理水平带来提高。从而改变人们心中国内施工企业效益低下、管理粗放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方移发.火电建设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信息系统探讨[J].广东科技,2009.10.
[2]周文广,杨梅.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