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全球化背景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构成的影响入手,分析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完善与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全球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措施
中国青年素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崇高信念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恰是这一系列信念的轴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格、专业素质等全方位培养的重任,尤其在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及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变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寻求新的突破,以求取得实效。
一、全球化背景对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安东尼·麦格鲁认为:“全球化是构成现有世界体系的所有国家和社会间多层次的关联和相互联系,是世界上一个地方的事件、决策和行为最终对遥远的其他地方的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1]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对我国包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各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1.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与职能的弱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不仅要依据本国利益制定发展战略,而且要兼顾到世界其他各国的共同利益。要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让渡一定的主权为代价,换取其他各国的协调与合作,欧盟的建立与运转机制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国家的绝对主权日益让步于国际合作。
2.全球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空前大好环境,但市场经济的利益核心又会导致大学生形成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倾向,有悖于政治信仰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的诉求,使大学生群体这一国家的希望所在游离于“匹夫有责”之外,甚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路线之争中迷失方向。
3.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和西方宣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新问题,有的青少年学生比较欣赏以享乐主义为主的西方生活方式,比较崇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反而不太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或者看不起中国的文化”。[2]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与信仰等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发达国家推行的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对立情绪,中韩民间对于端午节申遗之争,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都是全球化进程激化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具体表现。
二、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背景下爱国的认知问题。新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爱国主义重新定义,明确阐明了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为“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并说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祖国深厚感情产生的基础,而这种深厚感情是“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同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国家的“软实力”。[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性人口的流动与交流,教育的日益国际化,国家间人才的交流与优势互补,都如齿轮一般带动着世界向前发展。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國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化背景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以理性的精神面对社会现象,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推崇整体观念,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全球化时代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更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严复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用意就在于把儒家文化和自由主义融为一体,强调个体与社会、责任与权利的有机统一。
全球化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个人空间的地域限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进而使得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以郎平为例,从以“铁榔头”的威名的民族英雄,到退役后出国进修,再到之后的复出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最后在北京奥运上,郎平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率队夺取胜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其中变得交错复杂。但据网上的问卷调查显示,理解和支持郎平的占七成以上,这个数据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变化,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中国人的胸怀开始变得宽广,对同胞变得更加宽容、理解和尊重,同时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赋予了更加宽泛、人本的内涵。
3.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传统自古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有着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精神。从孙中山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毛泽东同志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庄严承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直到今天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体现出的负责任大国的有力举措与积极态度,这些历史事实无一不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完美融合。
正确处理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关键在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表面上看好似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是爱国主义的,其实质是违背了国家和民族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三、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与简单化。我国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多依靠课堂教学,依赖少数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仅作为思政课中的某一章节被一笔带过,有悖于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2.教育过程的单向性与教条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缺少互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也以理论教育为主,即通常所说的“大道理”,爱国主义变得抽象而空洞,缺乏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麻木。尤其在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未能引导学生学会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鉴明一些在理论化教育中所无法简单套用理清的模糊地带。
3.教育资源的滞后性与疏离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多以教科书为主,或是补充一些时政读本。教科书的经年不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实中所塑造的榜样也多是以“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为主,习惯性地以思想品格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教育对象,与当下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草根情结”不相呼应,进而影响教育取得实效。
4.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负作用。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美德与陋习同在。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处在一种初级无序状态。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负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在“象牙塔”内所进行的正面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与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措施
1.科学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其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理性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因此,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就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觉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制定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目的又必须与学校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还要顾及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只有二者协调一致,才能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突出每个阶段教育的重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时空育人的合力优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再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还受到具体培养目标的制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水平,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教育过程中又都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向。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
2.丰富教育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既是一种信念,又是道德准则、政治原則和价值尺度,还是言行的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历史的、传统的优秀文化道德的教育,又包括现实的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清醒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层次,整体规划阶段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保证它们与整体教育的总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我们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才能在提高驾驭能力的同时,使爱国主义教育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地进行。
3.活跃教育形式。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一层次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认识到行动的上升运动。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体现出这种层级递进关系和螺旋上升的运动趋向。只有从既有条件和可以创造出的条件出发,使内容设计可行,层次安排合理,便于实施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文化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广泛参与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营养、接受熏陶、经受锻炼和考验,以发挥和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4.优化教育环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开放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以及教育基础设施,都往往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教育内容的安排就不能不考虑到上述各种外在条件。如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将大众传媒、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结起来,创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4]使爱国主义教育既突出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现实,真正解决一系列令学生困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爱国主义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召力。
参考文献:
[1]A.MccrewandP.G.Lewis.GlobalPolitics:Globalizationandthe NationStates.Cambridge:ThePolityPress,1992:23.
[2]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4,(2).
[3]左鹏,夏园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Z].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4.
[4]王桂,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5.
关键词: 全球化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措施
中国青年素有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崇高信念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恰是这一系列信念的轴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格、专业素质等全方位培养的重任,尤其在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及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变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寻求新的突破,以求取得实效。
一、全球化背景对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安东尼·麦格鲁认为:“全球化是构成现有世界体系的所有国家和社会间多层次的关联和相互联系,是世界上一个地方的事件、决策和行为最终对遥远的其他地方的个人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过程。”[1]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对我国包含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它各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1.全球化对国家主权与职能的弱化。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不仅要依据本国利益制定发展战略,而且要兼顾到世界其他各国的共同利益。要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让渡一定的主权为代价,换取其他各国的协调与合作,欧盟的建立与运转机制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国家的绝对主权日益让步于国际合作。
2.全球化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空前大好环境,但市场经济的利益核心又会导致大学生形成重视个人利益,忽视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倾向,有悖于政治信仰中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的诉求,使大学生群体这一国家的希望所在游离于“匹夫有责”之外,甚至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路线之争中迷失方向。
3.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社会不良因素和西方宣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新问题,有的青少年学生比较欣赏以享乐主义为主的西方生活方式,比较崇拜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反而不太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或者看不起中国的文化”。[2]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与信仰等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发达国家推行的军事霸权与文化霸权,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对立情绪,中韩民间对于端午节申遗之争,奥运火炬传递在法国受阻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都是全球化进程激化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具体表现。
二、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背景下爱国的认知问题。新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爱国主义重新定义,明确阐明了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是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为“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并说明“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祖国深厚感情产生的基础,而这种深厚感情是“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同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形成国家的“软实力”。[3]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性人口的流动与交流,教育的日益国际化,国家间人才的交流与优势互补,都如齿轮一般带动着世界向前发展。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國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化背景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宽广的眼界看世界,以理性的精神面对社会现象,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推崇整体观念,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全球化时代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更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严复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用意就在于把儒家文化和自由主义融为一体,强调个体与社会、责任与权利的有机统一。
全球化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个人空间的地域限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进而使得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以郎平为例,从以“铁榔头”的威名的民族英雄,到退役后出国进修,再到之后的复出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最后在北京奥运上,郎平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率队夺取胜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其中变得交错复杂。但据网上的问卷调查显示,理解和支持郎平的占七成以上,这个数据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变化,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中国人的胸怀开始变得宽广,对同胞变得更加宽容、理解和尊重,同时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赋予了更加宽泛、人本的内涵。
3.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国文化传统自古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有着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精神。从孙中山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从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毛泽东同志的“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的庄严承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直到今天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所体现出的负责任大国的有力举措与积极态度,这些历史事实无一不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完美融合。
正确处理好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关键在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表面上看好似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是爱国主义的,其实质是违背了国家和民族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三、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1.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与简单化。我国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多依靠课堂教学,依赖少数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甚至仅作为思政课中的某一章节被一笔带过,有悖于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2.教育过程的单向性与教条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缺少互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也以理论教育为主,即通常所说的“大道理”,爱国主义变得抽象而空洞,缺乏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麻木。尤其在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未能引导学生学会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鉴明一些在理论化教育中所无法简单套用理清的模糊地带。
3.教育资源的滞后性与疏离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多以教科书为主,或是补充一些时政读本。教科书的经年不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实中所塑造的榜样也多是以“英勇献身”、“舍身为国”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为主,习惯性地以思想品格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教育对象,与当下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草根情结”不相呼应,进而影响教育取得实效。
4.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负作用。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美德与陋习同在。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处在一种初级无序状态。在这种客观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负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在“象牙塔”内所进行的正面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与改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措施
1.科学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其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理性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因此,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就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爱国觉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制定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目的又必须与学校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还要顾及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只有二者协调一致,才能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突出每个阶段教育的重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时空育人的合力优势,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再次,爱国主义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还受到具体培养目标的制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理论知识和思想觉悟的水平,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教育过程中又都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向。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上,都必须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的变化发展。
2.丰富教育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爱国主义既是一种信念,又是道德准则、政治原則和价值尺度,还是言行的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历史的、传统的优秀文化道德的教育,又包括现实的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清醒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层次,整体规划阶段教育的目标体系,并保证它们与整体教育的总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我们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才能在提高驾驭能力的同时,使爱国主义教育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地进行。
3.活跃教育形式。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一层次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认识到行动的上升运动。教育内容的安排,必须体现出这种层级递进关系和螺旋上升的运动趋向。只有从既有条件和可以创造出的条件出发,使内容设计可行,层次安排合理,便于实施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文化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广泛参与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营养、接受熏陶、经受锻炼和考验,以发挥和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4.优化教育环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开放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教育者、被教育者的素质,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以及教育基础设施,都往往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教育内容的安排就不能不考虑到上述各种外在条件。如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将大众传媒、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结起来,创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4]使爱国主义教育既突出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社会现实,真正解决一系列令学生困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爱国主义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召力。
参考文献:
[1]A.MccrewandP.G.Lewis.GlobalPolitics:Globalizationandthe NationStates.Cambridge:ThePolityPress,1992:23.
[2]周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高校理论战线,2004,(2).
[3]左鹏,夏园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Z].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4.
[4]王桂,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M].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