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分析温州滨河慢行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城市滨河慢行系统建设的生态化、人性化、地域特色化等原则,对温州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温州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城市内部河道密集,水系发达。城市机动化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快速发展,河流水上交通已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对城市滨河空间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今年9月,温州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规划中提出利用滨河绿地系统建设慢行休闲通道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符合市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成为一个崭新的话题。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滨河慢行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依托滨河空间。温州城市滨河现状情况比较复杂,滨河空间的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已建设绿化带的、旧村或私人占用的、空闲用地。
滨河现状已建设较多的滨河绿化带,形式多样,功能和权属也多有差异。主要包括: 1)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滨河公园或城市景观。如会昌河水上公园、白鹿洲公园、世纪广场、车站大道文化公园,以及在建的南塘风貌街等。此类滨河空间属于开放空间,得到较多的利用。2)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滨河绿地。如王子花苑、水心、上陡门、下吕浦、桥儿头等住宅小区绿地。此类滨河空间多数为封闭式空间,小区私有化严重,主要为小区的居民利用,不是面向所有的市民,也不能形成贯通的滨河空间。3)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店宾馆的滨河附属绿地。如市政府、市公安局、市电业局、行政审批中心、中心区指挥部、市煤气公司、自来水集团、温州医学院、米兰国际大酒店等。此类滨河空间使用的人群进一步局限,利用率较低,部分绿地甚至被更改用地功能,改为停车场或仓库等,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滨河空间现状为旧村、被违法违章搭建或被直接占用的情况也较多。此类滨河空间较为混乱,有直接临河建筑、沿河道路、市场、停车占用等多种情况,加上无人管理,造成多处沿河垃圾堆,滨河景观破坏严重。较少的滨河空间现状为空闲用地,长期闲置或被附近居民开辟成农田菜地,率用地低下。
通过现场探勘和现状分析,从滨河空间慢行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温州滨河空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河流水质一般,部分河流水质较差,气味较重。河流沿线普遍存在脏乱现象,垃圾杂物较多,并存在大量临时搭建的违法违章建筑。
(2)滨河绿地占用现状普遍。部分河道经过的封闭小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酒店等公共岸线和绿地私有化严重,占用现象突出,滨河公共空间无法开放,滨河慢行通道难以贯穿,使用对象局限,使用频率降低。
(3)部分滨河土地利用功能被随意改变。一些住宅小区和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本应作为绿地的滨河用地功能改变,改为停车场,导致滨河绿地被任意分割,无法连线成片。
(4)现状滨河空间的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已建的滨河公园人气不旺氛围不足、沿河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滨河公园的景观和设施不能满足居民品质的要求,管理和建设均不到位,不能对居民产生吸引。滨河空地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人为造成资源浪费。
(5)早期规划的缺陷,部分河道周边的建筑物直接临河建设,未预留滨河绿地空间。建筑物后也未考虑预留空间以弥补滨河空间的占用,造成滨河慢行系统的不完整。
2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的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问题和滨河慢行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在滨河慢行系统建设过程应坚持生态化、人性化、地域特色化等原则,建设出市民渴望滞留的慢行休闲空间。
2.1 生态化原则
在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时应注重生态化原则,坚持永续利用、长远发展的管理原则。城市生态景观是一种可持续景观,因其充分表达自然与人文、傳统与现代、生态与城市能相存的理念。建设滨河道时首先围绕水、绿两大主题,搞好滨河生态建设。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是滨河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不可喧宾夺主,就道路而建设道路,应密切的与河流、滨河空间结合,注重河流水质治理和河岸改善。尽可能的搬迁沿河的垃圾中转站、污染型企业,对沿河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控制;改造沿线的排污管线,实施雨污分流;坚持清淤,努力拓展水域。建议组织河道监察,对侵占破坏水体、污染水资源、沿河违章搭建等现象进行严格执法,重点拆除进入水面的建筑物、构筑物、清运吞噬河面的垃圾,维持水域面积。
2.2 人性化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以人为本的真谛,也是滨河空间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滨河慢行系统应实现滨河空间的公共性,使滨河空间成为市民喜欢的共享空间,达到公共活动的自由性、连续性,解决滨河空间私有化现象,将滨河绿地空间收回并注入新的公共功能,对公众开放,形成优良的城市开放空间。
建设人性化的滨河慢行系统应从规划设计抓起。景观营造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合尺度则以适合人的活动交往为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规划,减少硬质铺装,杜绝设置烈日暴晒模纹广场;适量布置草坪,且游人可进入;保留原有乡土树木,同时效仿自然植物群落,多植树,多造林,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建筑总量在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严格加以控制。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快事。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展现城市水脉的内涵,贯彻“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依、以景为托”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完整的滨河慢行系统,并在节点建造悬挑式、台阶式亲水平台、多种风格的栈桥、水榭等。
2.3 地域特色化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背景下对压倒一切的趋同性城市个性的觉醒。上世纪70 年代历史保护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城市文化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开始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人情味,从而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并引发了历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在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时应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体现区域特色、富有变化的城市滨河景观。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景观,因地适宜的考虑滨河各段的设计,整体上把握滨河沿线风格,各段突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建设多元化的滨河慢行系统,形成独特的魅力。
除以上原则外,还应考虑功能分区、植物多样化等原则。由于城市滨河空间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区域内应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坚持以林荫步道、生态景观区为主体,兼顾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历史人文、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 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3 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滨河慢行系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从易到难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分步骤分情况建设滨河慢行系统。对于滨河慢行系统的实施,提出一些浅显的个人建议。
首先必须提高决策层对滨河慢行系统重要作用的认识,唤起市民积极开发和维护滨河空间的意识。城市中的河流是创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滨河绿化带的合理建设和利用,可产生连点成线、以线代面的绿化效果,为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和风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开发空间。加快研究滨河绿地空间退让的政策,保证规划滨河公共绿地开放化、公共化,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政府机关部门应主动积极的开放滨河公共空间,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大力支持温州城市滨河慢行系统的建设。
其次,对于现状滨河空间的类型,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实施和建设滨河慢行系统。
对于已建设滨河慢行道的段落进行统一的有规划的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增加绿地景观、休憩座椅,更新配套设施、增加城市标识和交通标识,充分利用已有的慢行道路,以最小的代价建立滨河慢行系统。同时打通关键性节点,贯穿慢行道路,形成统一、舒适的滨河慢行空间。针对现有的滨河公园、公共绿地,尽快实施慢行道的开辟和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慢行道标志标线、游轮码头、桥梁修缮、照明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
对于单位或居住小区已建设但私有化性质的滨河绿地,从规划中确认绿地性质,属于公共绿地的严格按照规划落实,拆围见绿、拆围透水,对市民开放,體现公共绿地的公共性、开放性;属于小区绿地或组团绿地的,通过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使其对外开放,或通过工程措施,比如采用外挑的栈桥形式,近期避开建设难点,尽快建立完整的滨河慢行系统。
对于现状为旧村或空地的滨河地段,应采取近远期不同的处理措施。近期,在有条件的区域可实施旧村改造,退让符合规划要求的滨河空间并建设慢行系统;没条件的区域也通过城市道路或巷道绕道通行,设置绕行标志,预留远期贯穿的条件。远期,旧村改造或地块开发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尽可能的实现滨河路通的目标,避免出现大量的断头路,形成连续的慢行系统。
第三,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应注重与城市道路、桥梁的衔接,人性化设计,让周边居民易于和乐于走进滨河空间,切不可花大力气搞建设,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在城市道路上增加标志,引导市民进入滨河空间。滨河慢行系统还不只局限于滨河空间,可引入游轮和水上巴士,增加水上交通方式,为滨河慢行系统增添亮点,吸引市民的关注。
最后,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后应加强管理,避免形成脏乱的垃圾场,或被停车等其他用途占用。建议沿河小区组织离退休人员对滨河慢行系统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破坏绿化或公共设施的人员的惩罚,并同过媒体宣传,提高市民保护公共资源的意识,鼓励市民自主的维护滨河空间的优美环境,建立舒适宜人、和谐文明的滨河慢行休闲空间。
4 结语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服务于民的工程,应坚持生态化、人性化、地域特色化的原则,整合滨河绿地资源,提高滨河空间的开发性和利用率,营造安全、优美、舒适的滨河慢行休闲环境,塑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温州城市滨河景观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夏兴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开发建设要点——江苏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概略[J].园林工程与建筑,2009.11.
[2]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吴庆洲.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J].城市历史研究,2005.29.2.
[4]王立国,张维建,赵胜莉.浅议城市滨水带绿地环境设计——以临沂滨河大道为例[J].园林与设计,2007.26.
[5]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3.
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温州是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山水古城,城市内部河道密集,水系发达。城市机动化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快速发展,河流水上交通已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对城市滨河空间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今年9月,温州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通过市政府批复,规划中提出利用滨河绿地系统建设慢行休闲通道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符合市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成为一个崭新的话题。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滨河慢行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依托滨河空间。温州城市滨河现状情况比较复杂,滨河空间的类型较多,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已建设绿化带的、旧村或私人占用的、空闲用地。
滨河现状已建设较多的滨河绿化带,形式多样,功能和权属也多有差异。主要包括: 1)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滨河公园或城市景观。如会昌河水上公园、白鹿洲公园、世纪广场、车站大道文化公园,以及在建的南塘风貌街等。此类滨河空间属于开放空间,得到较多的利用。2)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滨河绿地。如王子花苑、水心、上陡门、下吕浦、桥儿头等住宅小区绿地。此类滨河空间多数为封闭式空间,小区私有化严重,主要为小区的居民利用,不是面向所有的市民,也不能形成贯通的滨河空间。3)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店宾馆的滨河附属绿地。如市政府、市公安局、市电业局、行政审批中心、中心区指挥部、市煤气公司、自来水集团、温州医学院、米兰国际大酒店等。此类滨河空间使用的人群进一步局限,利用率较低,部分绿地甚至被更改用地功能,改为停车场或仓库等,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滨河空间现状为旧村、被违法违章搭建或被直接占用的情况也较多。此类滨河空间较为混乱,有直接临河建筑、沿河道路、市场、停车占用等多种情况,加上无人管理,造成多处沿河垃圾堆,滨河景观破坏严重。较少的滨河空间现状为空闲用地,长期闲置或被附近居民开辟成农田菜地,率用地低下。
通过现场探勘和现状分析,从滨河空间慢行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温州滨河空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河流水质一般,部分河流水质较差,气味较重。河流沿线普遍存在脏乱现象,垃圾杂物较多,并存在大量临时搭建的违法违章建筑。
(2)滨河绿地占用现状普遍。部分河道经过的封闭小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酒店等公共岸线和绿地私有化严重,占用现象突出,滨河公共空间无法开放,滨河慢行通道难以贯穿,使用对象局限,使用频率降低。
(3)部分滨河土地利用功能被随意改变。一些住宅小区和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本应作为绿地的滨河用地功能改变,改为停车场,导致滨河绿地被任意分割,无法连线成片。
(4)现状滨河空间的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已建的滨河公园人气不旺氛围不足、沿河存在大量闲置土地。滨河公园的景观和设施不能满足居民品质的要求,管理和建设均不到位,不能对居民产生吸引。滨河空地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人为造成资源浪费。
(5)早期规划的缺陷,部分河道周边的建筑物直接临河建设,未预留滨河绿地空间。建筑物后也未考虑预留空间以弥补滨河空间的占用,造成滨河慢行系统的不完整。
2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的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问题和滨河慢行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在滨河慢行系统建设过程应坚持生态化、人性化、地域特色化等原则,建设出市民渴望滞留的慢行休闲空间。
2.1 生态化原则
在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时应注重生态化原则,坚持永续利用、长远发展的管理原则。城市生态景观是一种可持续景观,因其充分表达自然与人文、傳统与现代、生态与城市能相存的理念。建设滨河道时首先围绕水、绿两大主题,搞好滨河生态建设。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是滨河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不可喧宾夺主,就道路而建设道路,应密切的与河流、滨河空间结合,注重河流水质治理和河岸改善。尽可能的搬迁沿河的垃圾中转站、污染型企业,对沿河排污口的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控制;改造沿线的排污管线,实施雨污分流;坚持清淤,努力拓展水域。建议组织河道监察,对侵占破坏水体、污染水资源、沿河违章搭建等现象进行严格执法,重点拆除进入水面的建筑物、构筑物、清运吞噬河面的垃圾,维持水域面积。
2.2 人性化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以人为本的真谛,也是滨河空间管理的最高境界。建设滨河慢行系统应实现滨河空间的公共性,使滨河空间成为市民喜欢的共享空间,达到公共活动的自由性、连续性,解决滨河空间私有化现象,将滨河绿地空间收回并注入新的公共功能,对公众开放,形成优良的城市开放空间。
建设人性化的滨河慢行系统应从规划设计抓起。景观营造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合尺度则以适合人的活动交往为原则。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规划,减少硬质铺装,杜绝设置烈日暴晒模纹广场;适量布置草坪,且游人可进入;保留原有乡土树木,同时效仿自然植物群落,多植树,多造林,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建筑总量在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严格加以控制。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快事。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展现城市水脉的内涵,贯彻“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依、以景为托”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完整的滨河慢行系统,并在节点建造悬挑式、台阶式亲水平台、多种风格的栈桥、水榭等。
2.3 地域特色化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地域自然条件构成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着眼于地域特色,创造城市文化,是对城市文化高层次的追求,也是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化背景下对压倒一切的趋同性城市个性的觉醒。上世纪70 年代历史保护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城市文化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开始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人情味,从而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并引发了历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新潮流。
在建设滨河慢行系统时应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体现区域特色、富有变化的城市滨河景观。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域文化景观,因地适宜的考虑滨河各段的设计,整体上把握滨河沿线风格,各段突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建设多元化的滨河慢行系统,形成独特的魅力。
除以上原则外,还应考虑功能分区、植物多样化等原则。由于城市滨河空间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区域内应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功能。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社会层次的需求。坚持以林荫步道、生态景观区为主体,兼顾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历史人文、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 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3 建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滨河慢行系统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应从实际出发,坚持从易到难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分步骤分情况建设滨河慢行系统。对于滨河慢行系统的实施,提出一些浅显的个人建议。
首先必须提高决策层对滨河慢行系统重要作用的认识,唤起市民积极开发和维护滨河空间的意识。城市中的河流是创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滨河绿化带的合理建设和利用,可产生连点成线、以线代面的绿化效果,为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和风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开发空间。加快研究滨河绿地空间退让的政策,保证规划滨河公共绿地开放化、公共化,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政府机关部门应主动积极的开放滨河公共空间,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大力支持温州城市滨河慢行系统的建设。
其次,对于现状滨河空间的类型,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实施和建设滨河慢行系统。
对于已建设滨河慢行道的段落进行统一的有规划的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增加绿地景观、休憩座椅,更新配套设施、增加城市标识和交通标识,充分利用已有的慢行道路,以最小的代价建立滨河慢行系统。同时打通关键性节点,贯穿慢行道路,形成统一、舒适的滨河慢行空间。针对现有的滨河公园、公共绿地,尽快实施慢行道的开辟和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包括慢行道标志标线、游轮码头、桥梁修缮、照明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
对于单位或居住小区已建设但私有化性质的滨河绿地,从规划中确认绿地性质,属于公共绿地的严格按照规划落实,拆围见绿、拆围透水,对市民开放,體现公共绿地的公共性、开放性;属于小区绿地或组团绿地的,通过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使其对外开放,或通过工程措施,比如采用外挑的栈桥形式,近期避开建设难点,尽快建立完整的滨河慢行系统。
对于现状为旧村或空地的滨河地段,应采取近远期不同的处理措施。近期,在有条件的区域可实施旧村改造,退让符合规划要求的滨河空间并建设慢行系统;没条件的区域也通过城市道路或巷道绕道通行,设置绕行标志,预留远期贯穿的条件。远期,旧村改造或地块开发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要求进行开发建设。尽可能的实现滨河路通的目标,避免出现大量的断头路,形成连续的慢行系统。
第三,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应注重与城市道路、桥梁的衔接,人性化设计,让周边居民易于和乐于走进滨河空间,切不可花大力气搞建设,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在城市道路上增加标志,引导市民进入滨河空间。滨河慢行系统还不只局限于滨河空间,可引入游轮和水上巴士,增加水上交通方式,为滨河慢行系统增添亮点,吸引市民的关注。
最后,滨河慢行系统建设后应加强管理,避免形成脏乱的垃圾场,或被停车等其他用途占用。建议沿河小区组织离退休人员对滨河慢行系统进行专门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破坏绿化或公共设施的人员的惩罚,并同过媒体宣传,提高市民保护公共资源的意识,鼓励市民自主的维护滨河空间的优美环境,建立舒适宜人、和谐文明的滨河慢行休闲空间。
4 结语
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服务于民的工程,应坚持生态化、人性化、地域特色化的原则,整合滨河绿地资源,提高滨河空间的开发性和利用率,营造安全、优美、舒适的滨河慢行休闲环境,塑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温州城市滨河景观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夏兴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开发建设要点——江苏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概略[J].园林工程与建筑,2009.11.
[2]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吴庆洲.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J].城市历史研究,2005.29.2.
[4]王立国,张维建,赵胜莉.浅议城市滨水带绿地环境设计——以临沂滨河大道为例[J].园林与设计,2007.26.
[5]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