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成都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到农村后生活、工作得如何?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是怎样看待这些“村官”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把眼光投向了这批特殊的“村官”。年6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部署,成都市人事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代市委、市政府拟定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于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并提出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于2005年9月开始启动实施,首批选拔了229名大学生到14个郊区(市)县重点镇村锻炼。计划好,苗子好,还要实施好。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方面是大学生到农村以后是否能“用得上”,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怎么“留得住”的问题。为把这项工作切实搞好,成都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均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精心部署、认真组织,成立了项目办,制订了具体实施意见,细化工作流程,明确成员单位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本着对村(社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到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了公开招募和分配,根据各镇、村的需求,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定向分配的方式选拔,确保了人才质量。加强管理考核,在签订《服务协议书》、确定双方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记录工作日志、每月工作汇报、每年调研报告、工作目标管理等制度和群众、乡镇、项目办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其次是积极进行帮学扶练,后勤保障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做到了从政治上引导,从制度上约束,从生活上关心。为了缓解大学生刚到农村基层出现“水土不服”的弊病,部分区(市)县和乡镇采取先安排大学生在镇政府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应知、应会培养,全面熟悉镇上的工作后再分配到村,经过这段“缓冲地带”避免大学生直接到村后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安排中层干部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就各自的岗位特点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尽快上手。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各地在他们的饮食居住上都给予一定的安排照顾,及时发放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保,还制发了《志愿者安全手册》,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为了营造特有文化内涵,丰富业务生活,有的区(市)县帮助服务的大学生组建了班级体,选举产生了班长和班委,制订了每周一工作碰头会,每周三集中学习会等制度,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有的区(市)县人事局和各镇还定期督查工作情况,规定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主要以座谈交流、演讲竞赛、参观考察、学校培训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有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扬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服务基层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确保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农村。
计划实施后,成都市人事局和有关部门及时深入基层村组,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解和评估。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镇村干部、基层群众和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对村(社区)来讲,青年大学生们的到来,缓解了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给村(社区)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有效改善了村(社区)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大学生门将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带到农村,为农村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的座谈会上,青田村支书感言:“一直以来,回到村上的大学生非常少,现在政府通过这项计划又把人才送了回来,给村里带来了许多新东西;这批大学生基本素质好,学东西快,又肯吃苦,经常跟着我们走村串户,加班加点,村里老百姓很欢迎;希望这批大学生走后继续再选派一批到村上来工作”。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来到农村基层锻炼,有利于大学生们熟悉国情、了解民意,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在基层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正如大学生们所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为农村出点子,多为农民致富想办法,我们将大有可为。
成都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情况,也受到了省内外人事部门的广泛关注,有关媒体作了大量宣传。《成都日报》记者专门到金堂县淮口镇,采访了金堂县人事局、淮口镇政府、有关村负责人和曾小芸等7位大学生,并于2005年11月23日以《人才竞舞城乡大地》为题,作了深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可以说,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成都的现实选择。2006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步伐。成都市拟进一步加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力度,初步设想:一是扩大计划的实施面,由14个郊区(市)县扩大到全市20个区(市)县,由村(组)扩大到街道社区;二是进一步加快实施步伐,对确定的“在2007年底实现重点镇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进度进行调整,争取到2007年实现全市所有村、社一村(社)一名大学生。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于2005年9月开始启动实施,首批选拔了229名大学生到14个郊区(市)县重点镇村锻炼。计划好,苗子好,还要实施好。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方面是大学生到农村以后是否能“用得上”,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怎么“留得住”的问题。为把这项工作切实搞好,成都市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工作机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均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精心部署、认真组织,成立了项目办,制订了具体实施意见,细化工作流程,明确成员单位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本着对村(社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到农村的大学生进行了公开招募和分配,根据各镇、村的需求,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定向分配的方式选拔,确保了人才质量。加强管理考核,在签订《服务协议书》、确定双方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记录工作日志、每月工作汇报、每年调研报告、工作目标管理等制度和群众、乡镇、项目办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其次是积极进行帮学扶练,后勤保障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对大学生做到了从政治上引导,从制度上约束,从生活上关心。为了缓解大学生刚到农村基层出现“水土不服”的弊病,部分区(市)县和乡镇采取先安排大学生在镇政府进行一个月的岗前应知、应会培养,全面熟悉镇上的工作后再分配到村,经过这段“缓冲地带”避免大学生直接到村后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安排中层干部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就各自的岗位特点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尽快上手。针对大学生在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各地在他们的饮食居住上都给予一定的安排照顾,及时发放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保,还制发了《志愿者安全手册》,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为了营造特有文化内涵,丰富业务生活,有的区(市)县帮助服务的大学生组建了班级体,选举产生了班长和班委,制订了每周一工作碰头会,每周三集中学习会等制度,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有的区(市)县人事局和各镇还定期督查工作情况,规定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主要以座谈交流、演讲竞赛、参观考察、学校培训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有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扬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服务基层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确保大学生安心基层、服务农村。
计划实施后,成都市人事局和有关部门及时深入基层村组,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对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解和评估。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镇村干部、基层群众和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对村(社区)来讲,青年大学生们的到来,缓解了基层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给村(社区)尤其是村“两委”班子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有效改善了村(社区)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同时,大学生门将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带到农村,为农村输送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的座谈会上,青田村支书感言:“一直以来,回到村上的大学生非常少,现在政府通过这项计划又把人才送了回来,给村里带来了许多新东西;这批大学生基本素质好,学东西快,又肯吃苦,经常跟着我们走村串户,加班加点,村里老百姓很欢迎;希望这批大学生走后继续再选派一批到村上来工作”。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来到农村基层锻炼,有利于大学生们熟悉国情、了解民意,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在基层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正如大学生们所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为农村出点子,多为农民致富想办法,我们将大有可为。
成都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情况,也受到了省内外人事部门的广泛关注,有关媒体作了大量宣传。《成都日报》记者专门到金堂县淮口镇,采访了金堂县人事局、淮口镇政府、有关村负责人和曾小芸等7位大学生,并于2005年11月23日以《人才竞舞城乡大地》为题,作了深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可以说,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成都的现实选择。2006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步伐。成都市拟进一步加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力度,初步设想:一是扩大计划的实施面,由14个郊区(市)县扩大到全市20个区(市)县,由村(组)扩大到街道社区;二是进一步加快实施步伐,对确定的“在2007年底实现重点镇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进度进行调整,争取到2007年实现全市所有村、社一村(社)一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