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异中认识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ugh9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接触认识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味”,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
  我认为这便是在比较中认识事物。
  认识事物首先从概念的界定开始。但事物既定的概念大多就事物本身而言,特定的立场、单一的角度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我们若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往往会获得对事物更深刻的认识。比较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不同事物的比较,我们会更清晰地体会到事物的独特性。尤其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这种方法显得格外有效。例如“中国味”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便于直接理解,但当你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其他风格的异域音调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知道,那不是“中国味”,这才是。
  比较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全面。换位思考便于我们理解一个人,比较便于我们理解一个事物。被局限在一个框里看事物,看到的事物便也只有这个框那么大。在认识“中国味”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被限定于只从“中国味”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这未免过于片面。不妨跳出这个圈子,多进行比较,如通过聆听、了解欧美音乐、非洲音乐等,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中国音乐,这样可以认识得更深刻、全面。就像一個物体,不同角度的光源产生的投影都不同,而每个投影都不是它真正的面貌,合起来才是。比较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事物。
  当然,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洋葱要一层层剥,对事物的认识也要一层层揭开,而在先前认识中发现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知道了中国音乐与其他国家音乐、异域音调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更有意识地去寻找真正的“中国味”,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彰显其独特的风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靠比较,对事物本身直接的、深入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才是认识事物必要的途径,也是基础。
  比较可以帮助人们拓宽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加深对事物的认知。在对事物本质深入的直接理解外,比较则促进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名师点评
  尽管和高三考生的文章相比,本文略稚嫩,说理推进上也存在不足,但仍不失为一篇可圈可点的文章。作者首先想到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来自一些既定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导致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而比较同类的不同事物能突破这一局限,并强调尤其是针对一些抽象概念,比较的方法尤为重要。观点独到有深度,且论述非常精彩!但接下去的一段存在重复说理的问题,且投影的比喻说理与材料观点不符。“当然”这一段的论述说理未能充分展开,但可看出作者审题还是非常充分的。文章的一个亮点是倒数第二段,作者辩证分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虽然仅有一句话,仍可见作者的思辨意识。(谭荣生)
其他文献
2010年的网络流行一句话:“羡慕嫉妒恨”,以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如今的仇富心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更多的问题来了:这些有钱的人们好像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一样潇洒。放眼望去,黄光裕被判了,王文襄杀人了,胡忠被人杀了……这些人哪个身家不是用亿来计算的。所以,穷有穷的好处,富有富的难处。    王文襄雇凶杀人案带给我的不仅是采访遇到麻烦以及王文襄最终能否执行死刑问题,更多应该是反思当下富豪企业家们
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曾在她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这样说,每一个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皆源于他们不断追寻的不安灵魂。而这种“不安”,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波澜,我想,更是一种“无事生非”的渴望,是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觅得追求的不懈努力和说“不”的勇气。  我们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的时代,信息触角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代的变迁、动荡看似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似乎遥不可及。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心安理
高中三年时光看似很长,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三年很短,短到还想和同学再一同讨论导数时,却发现我们已是“过来人”。当然,作为学习中的“排头兵”,我很乐意在此分享自己高中三年里的感悟和心得,希望我犯过的错误能成为你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第一,不要放任自己。你可以穿着时尚、吃遍美食、舒舒服服地度过高中,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一定碌碌无为,但我觉得你可能会后悔。当然,你也可以忍住内心的欲望、心无旁骛、努
亲爱的玛利亚:  我正坐在学校礼堂的后台给你写信,台上的聚光灯光线极其刺眼,照得眼睛微疼。我却不肯闭眼,享受着这珍贵的光明。  刚刚,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演讲比赛。我讲得并不好,练习了无数次的稿子被我讲得磕磕绊绊,漏洞百出,我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声。我的手心已经湿了,两条腿不断打着颤,也许坐在前排的观众都能看到我颤抖的双腿。当我走下舞台时,泪水终于控制不住顺着脸颊流下来。但,即使这样,我
亘古不变的记忆  捆绑在星光的背上蜿蜒  犹如那干枯的紫藤  藤叶告别五彩斑斓的瞬间  呢喃着曾经斑驳的梦  是否见证了  以往的喧嚣与奢华  是谁磨灭了  记忆中的那抹胭脂红  让青春的彩盘褪色  黃昏中伫立于回首的桥头  回味童年棉花糖的滋味  寂寞的烟花开出绚烂的花  亲吻深邃的夜空  美丽却太短暂  风雨浸湿的日子  如一泓弯弯的清泉  匆匆流过  带走锦绣年华  难怪说,流年似水  似水
每当寒气笼罩  小村庄升起炊烟  我就想起灶台  想起灶台边母亲弯腰的姿势  想起母亲的烙饼  那时候  日子被烧得火红  母亲把青春大把大把地  送进灶膛  那时候  一张张酥黄的烙饼  圓圆的烙饼  像理想一样温暖和芳香  记忆中烙饼的香气  仍在我心头萦绕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母亲  在灶台边弯腰的姿势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香喷喷的童年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火红火红的日子
事件回放<<<<  第一声啼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走进军营……2020年初,一部名为《人生第一次》的纪录片,让不少人收获感动。纪录片用12个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图鉴”。时事鲜评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迈出蹒跚的脚步,第一次走进校园,第一次背起行囊逐梦远方……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人生最真实的体验。而镜头记录
磨白酱的时间在春天。  清明前后,土墙边的杨树和柳树都绿了。毛茸茸的飞絮落到蜘蛛网上,一颤一颤的,蜘蛛兴奋地爬过来四处张望。下面的蒲公英花苞正等着一个好日子,朝蜘蛛网上方的天空开放。  到了选定的日子,祖母很早就开始准备。先把袋子里的黄豆倒在簸箕里,一同倒出来的还有隔年的灰尘,轻烟一样四下飞散;再用簸箕簸出杂质,“唰啦啦,唰啦啦”,小石子和碎颗粒有节奏地弹跳到地上。剩下的豆子,祖母也要一颗颗仔细挑
所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如今新世界踏旧山河款款而来,信息革命冲击着守旧与传统。  纵然“微信红包”“聚餐消费”等时髦庆祝手段缓解了信息浪潮冲击下的群体孤独感,却也让年味淡化,传统节日气氛衰微等问题日渐突显。  “年味”是过年氛围的集中体现,是继承传统的表现,更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精神内涵的源泉。《诗经》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们在这里不妨将“仪”看作仪式感,“仪式感”的缺失与
(一)  不久前,我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遇到了刘老师,上前和他打招呼。“钰儿,难得见到你!”他还是一手拿着手机,一脸不变的笑容。  是呀,毕业了,都难以见面了,走远了。  初中时,阳光明媚,我总爱和同学们一边肩并肩走着,一边爽朗地笑着。我们套着肥大的校服,聊着最近电视剧的花絮,吐槽着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他管理班级的方法总能花样翻新,常常弄得我们焦头烂额。每当刘老师生气时,刘氏经典语录就会现世:“好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