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重构、跨界融合: “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88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自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严重挤压了广电的生存空间。因此,推动广电媒体立足自身优势,向全媒体转型势在必行。但广电媒体受运营能力不足、转型意识不强等问题影响,在全媒体转型进程中,陷入了“自建平台”与“借船出海”的现实困局。因此,广电想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需要践行“互联网+”思维,坚持从传媒技术、优质内容多个领域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助力广电全媒体转型升级。本文以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困境与机遇为研究基础,系统化论述了“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路径。
  【关键词】 模式重构;跨界融合;“互联网+”;广电;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51-02
  通过对当前广电全媒体转型经验、成效进行细化研究,可以看到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传播效力已远超传统媒体,传统广电媒体呈现出发展滞缓的衰退趋势。为此,广电媒体想要继续保持应有的影响力,应积极向全媒体转型。
  一、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广電媒体面临资源整合、人才技术等多元困境。为有效应对全媒体转型形势,需要广电重构运行模式,整合优势传媒资源,搭建全媒体平台,做强做大发展主业,拓宽广电媒体发展空间。
  (一)广电全媒体转型的多元困境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广电媒体向全媒体转型面临多元困境,具体表现为:第一,媒体资源整合难度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成为制约广电全媒体发展的瓶颈。目前多数广电媒体缺乏良好的媒体融合思维,很难真正、有效整合各类媒体资源,直接影响了全媒体转型。因此,广电想要实现全媒体转型,需要高度整合新旧媒体资源,通过优化传播流程、重塑信息加工及生产体系,解决资源整合利用困境。第二,广电新媒体业务起步较晚,全媒体建设滞后,影响广电全媒体的品牌力和影响力。尽管当前广电积极推进全媒体建设,但与主要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相比,广电新媒体的影响力与品牌力明显不足[1]。第三,广电媒体缺少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项人才。现阶段,广电媒体缺少熟练掌握和适应新媒体语言与技术的专项人才,成为影响广电全媒体转型的重要“短板”。
  (二)广电全媒体转型的良好机遇
  广电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内容生产加工、信息传播经验,为全媒体转型提供了良好支持。其一,广电媒体具有良好的内容优势。相对于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而言,广电媒体通过继续发挥内容优势,积极向短视频、自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延伸,有效助力传统广电与新兴媒体实现深度融合。第二,广电媒体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电媒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凭借优质内容、规范的媒体运营体系和良好的权威性,获得了相对稳固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多数广电媒体具备与受众高效互动的经验,能够有效调动受众参与平台互动。第三,广电媒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应对体系。在“互联网+”驱动下,自媒体、短视频技术实现成熟发展,广电媒体通过聚焦媒体传播格局与舆论生态环境的深度变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制定围绕受众需求、阅读习惯,推进“融合驱动”的发展模式,构建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智慧技术为支持,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实现传统广电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2]。
  二、“互联网+”驱动下广电全媒体转型路径
  当前,向全媒体方向发展已成为驱动广电媒体智慧、立体升级的重要选择。为此,传统广电要集中释放全媒体转型潜能,通过对各类传播渠道、平台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广电媒体的信息策划能力,强化新闻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和多渠道传播理念,拓宽媒体服务空间,搭建“一站式”的全媒体平台,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元传播要求。
  (一)践行模式重构思维,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面对“互联网+”的全新传播环境,广电媒体要重构媒体融合思维,通过构建新旧媒体“深度合一”的传播格局,及时引入搜索引擎、移动直播和视频媒体等优势技术,积极发展新的媒体业务,提升广电媒体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宽广电媒体的生存空间。其一,要坚持践行“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广电要积极整合移动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各类平台资源,并尝试用“短视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合理使用新媒体语言,使广电媒体继续抢占主流舆论阵地。其二,要坚持实施“科技支撑”的发展理念。广电媒体要充分把握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优势,加快智慧创新与立体升级进程。通过发挥智慧科技的技术优势,提高传播内容的清晰度、观赏效果,为大众提供优质便捷、内容丰富的媒体内容[3]。
  (二)立足精品意识,打造优质全媒体内容
  在“互联网+”驱动下,媒体传播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在推进传统广电向全媒体转型进程中,优质内容资源成为决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首先,广电媒体要适应新的传播趋势,生产、制作更优质的“全媒体”新闻内容。广电向全媒体平台转型进程中,要打破传统传播思维,创作出符合不同媒体平台传播规律的作品,继续深挖在内容制作领域的经验优势,持续做强、做大优质内容,全面提升广电传播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适应全媒体竞争环境。其次,广电媒体要用“全媒体”思维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采集及制作流程进行改造,通过选择高质量、新鲜度的新闻线索,优化信息采编流程,提高优质新闻信息的共享度,确保传播信息的实效性与时效性[4]。最后,广电媒体要继续保持自身优势,以“深度报道”彰显媒体优势。为有效应对新媒体平台的复杂冲击,广电媒体要精选节目内容,多角度、深层次解读热点及焦点事件,深度解读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精准表达舆论观点及新闻信息,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三)聚焦读者需求,培育全媒体转型新动能   在数字阅读环境下,大众倾向于使用移动媒介来获取阅读信息,互联网不仅成为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也成为新环境下的信息生产、加工及传播方式,尤其在碎片化、情景化的阅读场景下,新闻信息传播与大众社交、娱乐活动相融合,形成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关注读者的全新阅读需求,引导用户参与传播体系,就成为广电媒体转型升级的新诉求。
  第一,在全媒体环境下,面对质量层次不一的海量信息,广电媒体要塑造强有力的“受众本位”意识,通过深化新闻主题,突出新闻信息背景,深度解读信息内容,推进新闻信息“本土化”,再结合必要的评论和观点引导,对传播信息进行深度报道和全方位解读。
  第二,广电媒体要积极践行“新闻+”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加充分、全面的新闻报道内容。通过积极诠释“服务意识”,利用个性化推荐、融合搜索等多种技术对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的阅读诉求进行合理分解,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合理分配新闻报道、社会服务和知識推介等不同信息的传播报道比例,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第三,要深化用户参与意识,突出用户服务功能。通过发挥H5技术、UGC技术,引导受众参与广电媒体信息报道,增强用户的参与体验。广电要坚持从传统、简单的用户互动参与向内容补充、增值服务等多功能服务形态升级,通过为用户提供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深度诠释“互联网”思维。
  (四)积极尝试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媒体+”新产业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不断衰落,尤其是媒体盈利来源过于单一,直接冲击了传统广电的生存空间。因此,广电媒体想要成功转型为全媒体,需要依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同时,广电媒体要结合实际,尝试跨界融合,发展“媒体+”新产业,拓宽生存空间。其一,要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挖掘利润“增益点”。要继续深挖广告经营、内容制作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进行企业化、现代化改造,挖掘广电潜在收益,实现规模升级、效益倍增的理想成效。其二,要尝试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通过将媒体传播与增值服务深度融合,搭建“智媒体”平台,开发购物电商、知识付费和生活服务等多种盈利项目,助力广电媒体突破发展困局。其三,要继续发挥广电媒体的“信息平台”优势,积极向网上党建、电商平台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发展延伸,通过整合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和日常生活等多种便民资源,为大众提供全方位、多业态的生活服务[5]。要强化为民服务、便捷服务的理念,通过打造优质作品IP,提高广电媒体的“造血”能力,实现广电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媒体的“间隙”逐渐缩小,不同媒体终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广电媒体想要提升影响力,需要适应大众数字化、移动化阅读趋势,通过发挥智慧技术优势,充分了解、科学研判大众的阅读习惯,积极创新传播形态,优化传播内容,通过开展“跨媒体”合作,实现多元媒体深度融合,形成全媒体合作矩阵,提高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匹配度,继续保持广电媒体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逵.生态与心态:中国广电新媒体平台建设与发展之困——基于对25位省级广电新媒体负责人的访谈[J].新闻记者,2017,(03):43-51.
  [2]李静,黄启明.地方广电媒体“中央厨房”建设模式探析——以深圳广电集团2016年全国“双创周”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1):15-17.
  [3]许宵鹏.全媒体时代大型电视新闻行动的探索——以江苏广电总台“潮起扬子江”为例[J].电视研究,2019,(06):64-66.
  [4]张志安,李宜乔.公共传播领域中的媒体协同发展——论大众化媒体、专业性媒体与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9,(08):20-25.
  [5]许可,梁刚建.“四全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0,(17):69-72.
  作者简介:
  文馨以,女,韩国庆熙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人机互动,传播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其所著的《菊与刀》中谈到: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一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当今日本国民的等级观念植根于封建的等级制度。因此社会等级制度文化背后对民族性格特点有何影响值得深入探析。  【关键词】 等级制度;武士道精神;名誉;矛盾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影像创作中构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最终作品的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构图中,点、线、面又是最基本的三个视觉元素,合理的使用他们是完成好的构图的关键。本文将就点、线、面元素在影像创作构图的应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 点;线;面;影像创作;构图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63-02  基金项目:湖南人
期刊
【摘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是世界天然水晶原料集散地,有着“世界水晶之都”美誉。东海水晶以蕴藏量大,纯度高而著称,2013年与中山陵等一起入选为20个“江苏符号”,成为江苏名片。东海水晶的开发利用可追溯到19世纪,是中国最大的水晶市场,同时也是世界水晶交易重要的集散中转地,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称。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目前是我国等级最高的以水晶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2013年9月开放以来,接待
期刊
【摘要】 在艺术品市场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艺术品消费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因疫情影响,各类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迅速崛起。根据艺术品的特点,借助不同类型的数字形式在网络上展示、传播、交易艺术品。其广播性、高效率和低成本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挖掘了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在后续的公信力建设、品牌形象、展览形式、交易方式、管理手段、监督措施等体系上急需加强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国家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
期刊
【摘要】 本文以中国山水画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为研究视角,通过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力图为研究中国山水画的主要特征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中国山水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就是气韵、意境和情趣,中国山水画更多的是表现人文精神,是画家描绘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不仅是单纯的表现自然风光。气韵、意境和构图情趣是观看中国山水画最容易感受到的特征,所以通过对此的分析来探究中国山水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  【
期刊
【摘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为语言使用的终极形式,能够以高度浓缩的状态展现该门语言的发展脉络、使用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相关因素。文学是通过对语言进行高度的精炼加上创作者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要完成合格的文学作品,首先需要作者自身对于该门语言的内涵和特点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语言,包括该门语言所含有的相应使用技巧,例如修辞艺术、不同使用环境中的使用禁忌等。为了能够与读者产生共
期刊
【摘要】 在新形势下,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与保护,也需要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又处于黑龙江的三江流域,其生活主要以捕鱼为主,形成渔猎文化。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技艺也渐渐消失,所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手艺,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刻含义,将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物价交换,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赫哲族还有很多特殊文化形式,如果能够
期刊
【摘要】 艺术形式的表现与艺术品、艺术家,都与所处时期的思想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书法也然如此,解读书法艺术本身的同时还要更深层次去探寻书法艺术的源泉。因此,研究书法不仅要研究技法,更重要的是研究技法之后的思想,從而更深层次地领悟书法思想精神,感受书法艺术经典作品的魅力。魏晋时期可谓是书法艺术的自我觉醒时代。  【关键词】 觉醒;书法思想史;魏晋时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柳宗元宦柳诗中出现了大量植物意象,它们起到了体现与映射作者精神、情感与认知的概念隐喻功能。研究发现,这些植物意象分别反映了其对相关地理风俗的认知、对健康的渴望、对品格的坚守与对生命飘零的体验。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柳宗元文化”内涵,促进柳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关键词】 柳宗元;植物意象;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