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研究近几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发现,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越来越多,其主要表现为要求考生对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正确判断。
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出题者更喜欢在一个小范围的陌生区域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第9题,考查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什么树,备选答案中有幼树、老树、中龄结实树和各树龄组混生。这个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般林线的考查还没有细化到树龄这个层面,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判断。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是注重大洲、大区域、国家等内容的学习,例如中国地理中最小的区域基本就到了地形区,如青藏地区,但没有对这些区域进行细分,这就成为命题者的命题对象了。二是注重重要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在重点区域上的体现,也关注一些特殊的地理事象,如我国冬季最寒冷的地区,分析这些地理事象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Tips:小尺度范围的地理问题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方向。例如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中考查金沙江流域,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中考查黄河小北干流等。从中国地理大范围中提取小范围,考查区域地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批判性思维考查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地理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就可以理解为,对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当其与普遍性原理或规则不一致时,考生需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判断,给出结果。
从地理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地理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注重对常规思维的挑战,也就是不按照常见的地理规律或原理对地理现象或事物进行判断和说明。下面以例1来说明。
【例1】(2020年全国卷I,9—11题)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1.A 2.C 3.D
【常规思维解读】
第1题,对于长白山林线附近的树种,按照理论来说应当有各种年龄的树种,应当是选择答案D。但出题者反而提出了可能最多是什么年龄的树种,这个可能会引起考生的反思。命题者一般不会出这么简单的试题,主要是提示考生解读试题中的信息,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推论,获得答案。
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那么冬季会升温,但无法确定升温的幅度是大还是小,这就对考生理解全球变暖在不同季节的升温幅度提出了挑战。另外岳桦林带生长季按照理论来说,全球变暖,温度升高,生长季延长。而决定岳桦林带生长季变化的主要因素,又需要考生进一步找出理论依据(材料中有提示),还要理解生长季的概念。
第3题,气候变暖,按照常规思路,林线应当升高。试题说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并分析原因。这再次挑战考生常规思维和对地理学科基本原理的认识。
从以上三个试题可以看出,当运用常规思维解题遇到困难时——出现特殊的地理事象,考生应当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解读试题。其突破的基本思路为:阅读材料和試题→获取试题关键信息→回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联系试题情境材料和考查问题→解析地理现象与问题→寻求答案。
【批判性思维解读】
对于这组地理试题,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解答,其侧重点是材料信息的提取。如(1)长白山林线与岳桦结实线的关系是什么?(2)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的关系是什么?(3)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近三十年来,说明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的增加的距离是多少,最可能生长的岳桦的树龄状况是什么?(4)气候变暖,但长白山林线趋于稳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教师通过设计这4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身地理知识并联系材料,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解决问题。
对以上4个问题的解读是: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长白山林线就是岳桦林分布上限,岳桦结实线就是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而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所以岳桦结实线低于长白山林线。第(2)问,生长季变长,岳桦结实线就会上升;生长季变短,岳桦结实线就会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第(3)问,岳桦结实线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种子传播的距离是有限的;而长白山的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那么这一部分岳桦也只能是岳桦种子传播的相对高度区域,所以说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的增加的距离也就是70—80米。但近年来长白山的林线趋于稳定,说明岳桦种子无法再向高海拔地区传播,而林线附近生长的只能是幼树。第(4)问,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 二、小尺度试题探究
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可以“从各个地点开始,然后把这些地点综合成为地方、地区和大陆”或者“从地球整体开始,通过区划下到各个地区、地方和地点”来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从局部小尺度区域上升到其所在的大尺度区域,或者从大尺度范围去研究局部小尺度区域。学生对于小尺度融入大尺度范围的试题解答能力相对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小尺度范围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特殊性关注度不够,分析能力不强,做这类试题常出现错误。
所以,就尺度而言,既要关注试题提供的小尺度范围的特殊性,也要关注所在大尺度范围的普遍性。下面以例2来说明。
【例2】(2018年全国 卷II,9—11题)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参考答案】1.B 2.B 3.D
【尺度解读】
本组试题是基于大尺度黄土高原来考查小尺度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第(1)问,考生可以根据大尺度的黄土高原的特点来完成。
【批判性思维解读】
第(2)问,第5次降水的历时长短和强度大小可以根据表格数据对比来获得。但是对于洪峰流量较大的原因,是降水下渗少还是植被截流少,容易出现判断困难。这需要考生解读,经过前面几次降水,从时间和降水总量上来看,土壤已经达到饱和,地表水下渗量应当减少,形成地表径流。下渗量是有限的,所以植被应当对降水还有一定的截流。
第(3)问,第6次降水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把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以及它们的根部还有表层的堆积物冲到河流里面,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冲刷这些土壤,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河流的含沙量。理解过程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进行水土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减少→某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地表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会加剧。
由此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原来水土流失严重(普遍认知),经过人类治理后有所好转,但遇到某种自然条件的改变,水土流失会小范围再次加剧。
三、批判性思维与小尺度试题备考策略
1.熟悉基本原理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出现的相关地理事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解答。在二轮复习阶段和最后阶段,考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构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结构框架,熟悉基本原理和规律。经过一定数量的试题训练后,考生可检验对这些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运用状况。
2.落实重点区域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是落实在区域上的,考生应当熟悉中国和世界重点区域,关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规律,从大尺度与小尺度角度联系复习。对于中国地理,大尺度主要是以我国的地形区为主,如我国的四川盆地等;同时细化小尺度,如鄱阳湖、河西走廊上的部分区域等。
对于世界地理,考生仍然要熟悉重點区域,也要强调非洲、拉丁美洲局部地区的区域复习,也不要忽略一些重点国家,复习时要调整角度和思路,可以整合各地的联考试题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3.注重情景式试题
高考试题通过创设情景来命制选择题和综合题。情景来源于新闻热点、学术论文等,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地理事象相结合来考查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考生重点收集有情景创设的试题,特别是提到特殊性地理事象的情景试题,对这些试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解读,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考生的地理成绩。
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出题者更喜欢在一个小范围的陌生区域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第9题,考查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什么树,备选答案中有幼树、老树、中龄结实树和各树龄组混生。这个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般林线的考查还没有细化到树龄这个层面,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判断。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是注重大洲、大区域、国家等内容的学习,例如中国地理中最小的区域基本就到了地形区,如青藏地区,但没有对这些区域进行细分,这就成为命题者的命题对象了。二是注重重要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在重点区域上的体现,也关注一些特殊的地理事象,如我国冬季最寒冷的地区,分析这些地理事象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Tips:小尺度范围的地理问题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方向。例如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中考查金沙江流域,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中考查黄河小北干流等。从中国地理大范围中提取小范围,考查区域地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批判性思维考查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地理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就可以理解为,对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当其与普遍性原理或规则不一致时,考生需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判断,给出结果。
从地理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地理学科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注重对常规思维的挑战,也就是不按照常见的地理规律或原理对地理现象或事物进行判断和说明。下面以例1来说明。
【例1】(2020年全国卷I,9—11题)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1.A 2.C 3.D
【常规思维解读】
第1题,对于长白山林线附近的树种,按照理论来说应当有各种年龄的树种,应当是选择答案D。但出题者反而提出了可能最多是什么年龄的树种,这个可能会引起考生的反思。命题者一般不会出这么简单的试题,主要是提示考生解读试题中的信息,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推论,获得答案。
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那么冬季会升温,但无法确定升温的幅度是大还是小,这就对考生理解全球变暖在不同季节的升温幅度提出了挑战。另外岳桦林带生长季按照理论来说,全球变暖,温度升高,生长季延长。而决定岳桦林带生长季变化的主要因素,又需要考生进一步找出理论依据(材料中有提示),还要理解生长季的概念。
第3题,气候变暖,按照常规思路,林线应当升高。试题说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并分析原因。这再次挑战考生常规思维和对地理学科基本原理的认识。
从以上三个试题可以看出,当运用常规思维解题遇到困难时——出现特殊的地理事象,考生应当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解读试题。其突破的基本思路为:阅读材料和試题→获取试题关键信息→回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联系试题情境材料和考查问题→解析地理现象与问题→寻求答案。
【批判性思维解读】
对于这组地理试题,需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解答,其侧重点是材料信息的提取。如(1)长白山林线与岳桦结实线的关系是什么?(2)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的关系是什么?(3)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近三十年来,说明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的增加的距离是多少,最可能生长的岳桦的树龄状况是什么?(4)气候变暖,但长白山林线趋于稳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教师通过设计这4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身地理知识并联系材料,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从而解决问题。
对以上4个问题的解读是: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长白山林线就是岳桦林分布上限,岳桦结实线就是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而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所以岳桦结实线低于长白山林线。第(2)问,生长季变长,岳桦结实线就会上升;生长季变短,岳桦结实线就会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第(3)问,岳桦结实线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种子传播的距离是有限的;而长白山的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那么这一部分岳桦也只能是岳桦种子传播的相对高度区域,所以说岳桦结实线到长白山林线之间的增加的距离也就是70—80米。但近年来长白山的林线趋于稳定,说明岳桦种子无法再向高海拔地区传播,而林线附近生长的只能是幼树。第(4)问,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 二、小尺度试题探究
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可以“从各个地点开始,然后把这些地点综合成为地方、地区和大陆”或者“从地球整体开始,通过区划下到各个地区、地方和地点”来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从局部小尺度区域上升到其所在的大尺度区域,或者从大尺度范围去研究局部小尺度区域。学生对于小尺度融入大尺度范围的试题解答能力相对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小尺度范围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特殊性关注度不够,分析能力不强,做这类试题常出现错误。
所以,就尺度而言,既要关注试题提供的小尺度范围的特殊性,也要关注所在大尺度范围的普遍性。下面以例2来说明。
【例2】(2018年全国 卷II,9—11题)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参考答案】1.B 2.B 3.D
【尺度解读】
本组试题是基于大尺度黄土高原来考查小尺度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第(1)问,考生可以根据大尺度的黄土高原的特点来完成。
【批判性思维解读】
第(2)问,第5次降水的历时长短和强度大小可以根据表格数据对比来获得。但是对于洪峰流量较大的原因,是降水下渗少还是植被截流少,容易出现判断困难。这需要考生解读,经过前面几次降水,从时间和降水总量上来看,土壤已经达到饱和,地表水下渗量应当减少,形成地表径流。下渗量是有限的,所以植被应当对降水还有一定的截流。
第(3)问,第6次降水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把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以及它们的根部还有表层的堆积物冲到河流里面,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冲刷这些土壤,引起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河流的含沙量。理解过程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进行水土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减少→某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地表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会加剧。
由此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原来水土流失严重(普遍认知),经过人类治理后有所好转,但遇到某种自然条件的改变,水土流失会小范围再次加剧。
三、批判性思维与小尺度试题备考策略
1.熟悉基本原理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出现的相关地理事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解答。在二轮复习阶段和最后阶段,考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构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结构框架,熟悉基本原理和规律。经过一定数量的试题训练后,考生可检验对这些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运用状况。
2.落实重点区域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是落实在区域上的,考生应当熟悉中国和世界重点区域,关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规律,从大尺度与小尺度角度联系复习。对于中国地理,大尺度主要是以我国的地形区为主,如我国的四川盆地等;同时细化小尺度,如鄱阳湖、河西走廊上的部分区域等。
对于世界地理,考生仍然要熟悉重點区域,也要强调非洲、拉丁美洲局部地区的区域复习,也不要忽略一些重点国家,复习时要调整角度和思路,可以整合各地的联考试题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
3.注重情景式试题
高考试题通过创设情景来命制选择题和综合题。情景来源于新闻热点、学术论文等,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地理事象相结合来考查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考生重点收集有情景创设的试题,特别是提到特殊性地理事象的情景试题,对这些试题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解读,注重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考生的地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