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人对“设计之都”的印象,都停留在极具设计感的城市景观、不断刷新的产业GDP。但对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设计师这个群体。如今设计师在深圳是一个非常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人是如何从80年代一穷二白的设计处女地上,打爆牙活吞血,躬身耕耘,才长起了今天这片树林?
我们习惯于把陈绍华、王粤飞等80年代早期从事设计的人称为“第一代设计师”,而90年代后步入该领域的设计师如韩家英、曾军、朱德才、黑一烊等称为“第二代”,但实际上如果未来回过头看,他们都无一例外属于一个群体:先驱者。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听他们“忆当年”,酸甜苦辣万般滋味在心头。
比如韩家英。1990年离开稳定的西北高校讲坛,南下深圳。1993年成立了一个不足十人的小公司,一人身兼多职:写报价、拟合同、联系客户、做设计……
又比如曾军,1992年毕业分配后分到某国企,1996年就扔掉了“铁饭碗”,用所有积蓄买了一部苹果电脑,“一贫如洗”地成为了自由设计师。之后的几年,他不断在广告公司、时装公司打工。他也承认,当自由设计师那几年“并不好过”。当初之所以坚持下来,一则是为生存所追,另一方面还因为执拗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词?
设计师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同样经历不被理解的阵痛。韩家英和曾军的大学同伴有不少已经在历史的淘洗中,迫于生存压力转行了。那种憨笨的理想主义,成了许多人迷茫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新世纪之后,设计行业在市场的重要性逐渐为人所熟知,当初那些像骡子一样追着萝卜奔跑的人们,而今总算苦尽甘来。
也许是因为吃过苦,所以深圳设计圈的“帮带”传统一直没有停过。最典型的是“平面设计在中国(GDC)”这一展事,每次都会像磁铁一样将各代设计师吸引过来,刚入门的拜会资历深的,经验丰富者提携年轻者,犹如一个“义气江湖”。就像那些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一样,现在,越来越多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设计师,被韩家英、曾军们的公司培养出来,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培养着下一批人。
感谢设计师们,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的同时,还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商业社会,感受到“理想主义”的血脉相传。
我们习惯于把陈绍华、王粤飞等80年代早期从事设计的人称为“第一代设计师”,而90年代后步入该领域的设计师如韩家英、曾军、朱德才、黑一烊等称为“第二代”,但实际上如果未来回过头看,他们都无一例外属于一个群体:先驱者。在跟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曾不止一次听他们“忆当年”,酸甜苦辣万般滋味在心头。
比如韩家英。1990年离开稳定的西北高校讲坛,南下深圳。1993年成立了一个不足十人的小公司,一人身兼多职:写报价、拟合同、联系客户、做设计……
又比如曾军,1992年毕业分配后分到某国企,1996年就扔掉了“铁饭碗”,用所有积蓄买了一部苹果电脑,“一贫如洗”地成为了自由设计师。之后的几年,他不断在广告公司、时装公司打工。他也承认,当自由设计师那几年“并不好过”。当初之所以坚持下来,一则是为生存所追,另一方面还因为执拗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词?
设计师不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同样经历不被理解的阵痛。韩家英和曾军的大学同伴有不少已经在历史的淘洗中,迫于生存压力转行了。那种憨笨的理想主义,成了许多人迷茫中唯一的救命稻草。新世纪之后,设计行业在市场的重要性逐渐为人所熟知,当初那些像骡子一样追着萝卜奔跑的人们,而今总算苦尽甘来。
也许是因为吃过苦,所以深圳设计圈的“帮带”传统一直没有停过。最典型的是“平面设计在中国(GDC)”这一展事,每次都会像磁铁一样将各代设计师吸引过来,刚入门的拜会资历深的,经验丰富者提携年轻者,犹如一个“义气江湖”。就像那些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一样,现在,越来越多有激情有理想的年轻设计师,被韩家英、曾军们的公司培养出来,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培养着下一批人。
感谢设计师们,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的同时,还让我们在这个冰冷的商业社会,感受到“理想主义”的血脉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