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编排体例,围绕主题精选3~4篇课文组成单元,习作、练习密切配合,以凸显主题。“主题单元”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指导思想。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读书,给他们留有自主阅读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习练的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思考之室、习练乐土、精神家园”。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主题单元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编排了《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展现了为祖国、为他人奉献真爱;同事间的宽容大度;肩负责任的无私无畏;萍水相逢的互助互爱。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真情”,传递“真情”,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情,感受人情美、人性美。本单元习作,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让学生感受爱,懂得感恩。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感悟”,让学生诵读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一诗,把阅读、习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放飞情智,活化训练,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应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整合课文内容,链接课外资源,整体构思,发挥各块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按“整体感知——分部感悟——总结提升”三步来实施。
二、情境导入,感知主题
单元学习开始的“导读”,包括创设情境,指导搜集资料,激发阅读期待;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群体交流,扫除“拦路虎”;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大意,感知单元主题情感基调。可采取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屏幕映示:“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照片。乐曲声中讲述吴菊萍2011年7月7日奋不顾身,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的事迹)同学们看了,听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吴妈妈用双手托起了一个小生命,她是一位最美的妈妈。
生:吴妈妈抢救10层高楼坠落的女孩,什么也不考虑,这是母亲最美的天性。
生:其实,吴妈妈也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她这样做是人间的大爱。
师:说得好,谁还想说说让人感动的事吗?
生:新疆的阿里木大叔,卖羊肉串帮助贫困孩子读书。
生:聂荣臻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救护两个日本女孩的事,让我一直忘记不了。
师:这种不同血缘,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职业的人演绎的亲情大爱,人们称之为——
生:(齐)人间真情!
师:(板书:人间真情)同学们,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字里行间也充满浓浓的人间真情,感天动地,震撼心灵,让我们细细地体味。
2.整体感知,交流感受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总结自读方法;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提炼单元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小组进行课文朗读检查,相机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在细读品味时,以此串联,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人间真情”的,又是怎样的真情。
三、设计板块,分部感悟
“分部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单元主题教学应注意单元的联系,各篇课文的教学要紧扣主题,有所侧重,甚至进行一定的整合重组。我们在分部感悟阶段设计了五个板块,多层次、立体化地演绎“人间真情”这一主题。
第一板块:负荆请罪,知过必改
品读《负荆请罪》,首先要复习剧本的一般特点,明白阅读剧本的关键是品读人物的语言。然后读第一幕,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来感悟其性格特点,并顺势设疑:“廉颇为什么老是跟蔺相如过不去呢?”接着,补充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的故事,了解背景,体会缘由。接着讨论:“廉颇的行为对不对?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做?他考虑的是什么?”由此让学生明白,廉颇和蔺相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都出自真情,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衡量。之后,让学生读第二幕,看看:“在这一幕中,廉颇和蔺相如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廉颇会有很大的变化?他的举动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他是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知过必改”也是人的美德,正是他们彼此理解,同心协力保卫国家,才让人间具有了真情,富有了正气。
第二板块:最后姿势,生死抉择
品读《最后的姿势》,由“5.12”大地震的背景导入,重点品读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身体保护学生的,从而感受正面的形象化描写。教学时还要注意从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来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感受后,让他们说说,“谭老师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为什么在那一刹那做出了惊人之举?这是偶然的吗?在生死抉择面前,谭老师让人看到了怎样的真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教师再引领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不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让学生看着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写感受:有的写《一个活着学生的眼睛》,有的写《无情的水泥板》,有的写《他拉桌子的瞬间》,有的写《我看到他“飞身”那刻》,还有写《我听到获救学生的哭诉》……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写谭老师的部分,让“最后的姿势”深深刻入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如果说廉颇、蔺相如是站在国家大义上演绎真情,可能与你还比较远,但谭老师一个普通教师,却做出了英雄般的举动,你又是怎么看这一‘人间真情’的呢?”有学生说:“正是谭千秋老师的这种姿势,他以自己的身躯,自己最后的能量,救活四个学生的生命,人们说爱生如子,这是爱生胜过自己生命的人间真情。”此课教学后需要拓展“阅读”,让学生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无数感人事迹,从更多人身上感受大爱无疆,深化主题。
第三板块:海上雕像,伟大灵魂
品读《船长》,先按照“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着重抓住几次船长下达的命令,以及哈尔威船长最后站在船头与轮船一起沉没的镜头,反复诵读,读出船长的巍然屹立,读出船长的深情呼喊,读出人们对船长徐徐入海的敬仰与震撼之情,以此体会“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真正含义,感受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品质,感悟他的人生追求。接着,让学生比较《最后的姿势》一课中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与《船长》一课中哈尔威船长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读懂不同的真情,说说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后的“作家卡片”和《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了解作者雨果坚持正义的可贵,这种为了正义而谴责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不是一种尤为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吗?
第四板块:爱之链条,真情传递
品读《爱之链》,抓住文本内容的几个环节,感知真爱的传递。再读读课题,议一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仅仅由这三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让学生明白“爱之链”的形成不是因为巧合,而是爱的传递。再进行讨论:“这条‘爱之链’连接的是什么?它就存在于你我之间,你打算怎样让它传递下去呢?”之后,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一段。学生涌动的情流在笔下倾泻,写出了“乔依与妻子”“乔依与他人”“乔依与社会”“乔依与我”等一个个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无处不在。
第五板块:亲情之爱,勇敢表达
诵读单元练习中汪国真的小诗《我不期望回报》,要让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爱,我们需要爱,需要爱的付出,而不期望回报,但我们要懂得感恩。结合本单元习作,让学生回忆父母给予自己的无数关爱,明白这也是一种“人间真情”,然后鼓励学生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并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生:那天,妈妈忙着,我走上前,鼓起勇气大声说:“我爱你!”妈妈吓了一跳,说我:“发神经!”
师:可能是妈妈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吓了一跳。但从中也看出你平时还做得不够。
生:一天,爸爸累着回家,我端来椅子,泡杯热茶,放在爸爸面前说:“我爱你!”爸爸欣慰地说:“儿子懂事啦!”
师:有语言、有行动,爸爸就能接受。
生:妈妈身体不好,硬撑着干,怕耽误我学习。一天,我走到妈妈床前,吟诵“子欲养而亲不待”给她听。我深情地说:“妈妈我爱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妈妈流着热泪搂着我说:“孩子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师:妈妈被你感动了。同学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要“做实事,动真情”,要做一辈子实事,表一辈子真情。这样,人间才会充满爱、充满真情。
当学生写真情时,习作流淌的才会真,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整体回顾阶段,让学生再结合课文说说,本单元感受到了哪些“人间真情”,并感情朗读课文后精彩片段,把真情聚集、强化。之后,围绕“人间真情”,交流阅读收获,畅谈自己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阅读交流中了解的、生活中经历的和见到听到的真情故事,进一步丰富单元主题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教学就成了一个立体透明的箱子。教材的前后联系,编者的良苦用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均汇集其中,教学呈现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的”新的格局。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小学、仪征市谢集小学)
一、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编排了《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展现了为祖国、为他人奉献真爱;同事间的宽容大度;肩负责任的无私无畏;萍水相逢的互助互爱。课文从不同角度诠释“真情”,传递“真情”,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情,感受人情美、人性美。本单元习作,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让学生感受爱,懂得感恩。单元练习中的“诵读与感悟”,让学生诵读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一诗,把阅读、习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放飞情智,活化训练,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应以“人间真情”为主题,整合课文内容,链接课外资源,整体构思,发挥各块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按“整体感知——分部感悟——总结提升”三步来实施。
二、情境导入,感知主题
单元学习开始的“导读”,包括创设情境,指导搜集资料,激发阅读期待;通过自学、小组合作、课堂检测、群体交流,扫除“拦路虎”;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课文的大意,感知单元主题情感基调。可采取如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师:(屏幕映示:“最美妈妈”吴菊萍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照片。乐曲声中讲述吴菊萍2011年7月7日奋不顾身,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的事迹)同学们看了,听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吴妈妈用双手托起了一个小生命,她是一位最美的妈妈。
生:吴妈妈抢救10层高楼坠落的女孩,什么也不考虑,这是母亲最美的天性。
生:其实,吴妈妈也有一个吃奶的孩子,她这样做是人间的大爱。
师:说得好,谁还想说说让人感动的事吗?
生:新疆的阿里木大叔,卖羊肉串帮助贫困孩子读书。
生:聂荣臻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救护两个日本女孩的事,让我一直忘记不了。
师:这种不同血缘,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职业的人演绎的亲情大爱,人们称之为——
生:(齐)人间真情!
师:(板书:人间真情)同学们,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字里行间也充满浓浓的人间真情,感天动地,震撼心灵,让我们细细地体味。
2.整体感知,交流感受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总结自读方法;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提炼单元主题,提出探究问题;小组进行课文朗读检查,相机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抓住“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在细读品味时,以此串联,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人间真情”的,又是怎样的真情。
三、设计板块,分部感悟
“分部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单元主题教学应注意单元的联系,各篇课文的教学要紧扣主题,有所侧重,甚至进行一定的整合重组。我们在分部感悟阶段设计了五个板块,多层次、立体化地演绎“人间真情”这一主题。
第一板块:负荆请罪,知过必改
品读《负荆请罪》,首先要复习剧本的一般特点,明白阅读剧本的关键是品读人物的语言。然后读第一幕,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言行来感悟其性格特点,并顺势设疑:“廉颇为什么老是跟蔺相如过不去呢?”接着,补充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的故事,了解背景,体会缘由。接着讨论:“廉颇的行为对不对?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蔺相如为什么这样做?他考虑的是什么?”由此让学生明白,廉颇和蔺相如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都出自真情,不能简单地以对错来衡量。之后,让学生读第二幕,看看:“在这一幕中,廉颇和蔺相如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廉颇会有很大的变化?他的举动是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他是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知过必改”也是人的美德,正是他们彼此理解,同心协力保卫国家,才让人间具有了真情,富有了正气。
第二板块:最后姿势,生死抉择
品读《最后的姿势》,由“5.12”大地震的背景导入,重点品读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身体保护学生的,从而感受正面的形象化描写。教学时还要注意从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来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感受后,让他们说说,“谭老师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为什么在那一刹那做出了惊人之举?这是偶然的吗?在生死抉择面前,谭老师让人看到了怎样的真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教师再引领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不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让学生看着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画面写感受:有的写《一个活着学生的眼睛》,有的写《无情的水泥板》,有的写《他拉桌子的瞬间》,有的写《我看到他“飞身”那刻》,还有写《我听到获救学生的哭诉》……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描写谭老师的部分,让“最后的姿势”深深刻入学生的心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如果说廉颇、蔺相如是站在国家大义上演绎真情,可能与你还比较远,但谭老师一个普通教师,却做出了英雄般的举动,你又是怎么看这一‘人间真情’的呢?”有学生说:“正是谭千秋老师的这种姿势,他以自己的身躯,自己最后的能量,救活四个学生的生命,人们说爱生如子,这是爱生胜过自己生命的人间真情。”此课教学后需要拓展“阅读”,让学生搜集抗震救灾中的无数感人事迹,从更多人身上感受大爱无疆,深化主题。
第三板块:海上雕像,伟大灵魂
品读《船长》,先按照“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着重抓住几次船长下达的命令,以及哈尔威船长最后站在船头与轮船一起沉没的镜头,反复诵读,读出船长的巍然屹立,读出船长的深情呼喊,读出人们对船长徐徐入海的敬仰与震撼之情,以此体会“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的真正含义,感受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品质,感悟他的人生追求。接着,让学生比较《最后的姿势》一课中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与《船长》一课中哈尔威船长最后的姿势,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读懂不同的真情,说说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后的“作家卡片”和《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了解作者雨果坚持正义的可贵,这种为了正义而谴责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不是一种尤为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吗?
第四板块:爱之链条,真情传递
品读《爱之链》,抓住文本内容的几个环节,感知真爱的传递。再读读课题,议一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仅仅由这三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让学生明白“爱之链”的形成不是因为巧合,而是爱的传递。再进行讨论:“这条‘爱之链’连接的是什么?它就存在于你我之间,你打算怎样让它传递下去呢?”之后,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续写一段。学生涌动的情流在笔下倾泻,写出了“乔依与妻子”“乔依与他人”“乔依与社会”“乔依与我”等一个个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真情无处不在。
第五板块:亲情之爱,勇敢表达
诵读单元练习中汪国真的小诗《我不期望回报》,要让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爱,我们需要爱,需要爱的付出,而不期望回报,但我们要懂得感恩。结合本单元习作,让学生回忆父母给予自己的无数关爱,明白这也是一种“人间真情”,然后鼓励学生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并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再用文字记录下来,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生:那天,妈妈忙着,我走上前,鼓起勇气大声说:“我爱你!”妈妈吓了一跳,说我:“发神经!”
师:可能是妈妈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吓了一跳。但从中也看出你平时还做得不够。
生:一天,爸爸累着回家,我端来椅子,泡杯热茶,放在爸爸面前说:“我爱你!”爸爸欣慰地说:“儿子懂事啦!”
师:有语言、有行动,爸爸就能接受。
生:妈妈身体不好,硬撑着干,怕耽误我学习。一天,我走到妈妈床前,吟诵“子欲养而亲不待”给她听。我深情地说:“妈妈我爱你!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妈妈流着热泪搂着我说:“孩子我爱你!我永远爱你!”
师:妈妈被你感动了。同学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要“做实事,动真情”,要做一辈子实事,表一辈子真情。这样,人间才会充满爱、充满真情。
当学生写真情时,习作流淌的才会真,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整体回顾阶段,让学生再结合课文说说,本单元感受到了哪些“人间真情”,并感情朗读课文后精彩片段,把真情聚集、强化。之后,围绕“人间真情”,交流阅读收获,畅谈自己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阅读交流中了解的、生活中经历的和见到听到的真情故事,进一步丰富单元主题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教学就成了一个立体透明的箱子。教材的前后联系,编者的良苦用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均汇集其中,教学呈现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的”新的格局。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小学、仪征市谢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