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基督教在潍县传播基地的潍县乐道院,不仅传播宗教,实质上也是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途径。乐道院的一些教徒和所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在改变社会风俗、创办新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及潍县社会变革中成为比较活跃的因素。
[关键词] 潍县乐道院 潍县 变迁
潍县乐道院旧址位于今山东潍坊市奎文区。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狄乐播创建了潍县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播基地——潍县乐道院,集传教、施医、教授新学为一体。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洋教”风潮波及潍县,乐道院被反洋教的义和团放火烧掉。1902年,美国长老会主要利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和美国教会的捐款在原地开始重建乐道院,至1904年基本完工。同年,登州的文会馆和青州的广德书院大学部合并为广文大学也迁往乐道院。潍县乐道院重建以后,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昌潍地区教会、教育和医疗中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潍县乐道院学校停办,乐道院成为当地百姓的避难所。1942年,潍县乐道院被日军毁作外侨集中营,抗战胜利后,潍县乐道院各项事业得以恢复。潍县解放前夕,乐道院美籍人员撤离,解放后,潍县乐道院的学校、医院被政府接管。
一、乐道院与潍县近代教育
潍县官方控制的教育直到20世纪初仍然是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和科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已经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1901年,清廷颁布兴学诏书,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谕令各省督抚学政,认真办学。新学的兴办首先需要的就是新式的人才,以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私塾自然出不了这样的人才,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了解西学的知识分子,自然成为潍县新式学堂聘请的对象。
新式学校的创办还需要有新式的办学模式。近代西方的分年级制度和班级授课制以及实验方法是通过乐道院教会学校最先传入潍县的。自然科学、外国史地、音乐、体育等课程也是乐道院教会学校最先在潍县开设的,并逐步发展起了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广文大学的赫士博士,就曾在1901年率六名学生帮助政府创办了山东最早的新式大学——山东大学堂。近水楼台,乐道院教会学校的办学经验成为潍县教育者们兴办新式学堂可资借鉴的样板。
在潍县乃至山东的其他教育机构中,不少的教师来自乐道院教会学校。从《广文校谱》的历届毕业生中可看出,广文大学1910年毕业的16名学生中有12人从事教师职业,1911年毕业的20名学生,其中有15人从事教师职业。潍县的文华中学自1921年到1930年共毕业了初高中毕业生310人,“在毕业学生中,有的考入大学,有的成为牧师,多数到教育、邮电、工业部门工作,也有的返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广文大学自1905年至1917年搬往济南为止,十二年间共有毕业生433名,“这些毕业学生,多数人从事教职员职业,其余的有牧师、布道员、经商者等。”可以看出,乐道院教会学校的确培养出了自身所需要的牧师、教师及其他传道人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办学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联系在一起的,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企图通過输入西方文明使中国基督化。正如卢茨所说:“教会大学的建立是出于西方人的需要,并不是中国人的要求。”但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创办,在许多方面开了潍县近代教育的先河,打破了潍县陈旧腐化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潍县近代教育的变革。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课程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近代人才,推动了潍县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传教士们在山东办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充分展示了其动机和结果之间那种一致而又不一致的复杂关系。”
二、乐道院与潍县近代医疗
潍县乐道院所创办的医院是潍县最早的西医院,到1925年,“乐道院医院建筑面积达到2461平方米,病房设病床72张,楼内设有暖气、X光室、化验室、设备较齐全的手术室及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病房等,已能施行肾脏、肠穿孔、肠梗阻等腹部手术。到1928年,医院每日门诊量已达40~50人次,医院的年收入可达3万元,除去开支,年余4千左右。结余部分,主要用于购置设备,扩大规模。”
潍县乐道院医院的创办,打破了潍县传统的中医治疗的格局,为潍县民众提供了看病治疗的一种新的选择。乐道院医院的繁荣景象,说明了当时的潍县及周边各县的人民对西医、西药的认同。也就是藉于此基础之上,1920年,毕业于文华书院的乐道院医院大夫张执符与他人合资在潍县东关购置房产,创办了西药房——惠东大药房,当年就获利1500多元,1925年,他们又发动广文校友和乐道院教友入股,扩大规模,又创办惠东医院,乐道院医院的张同和、张中行、韩立民、张湛滋、张冠增等许多优秀医生都先后坐诊,很开发展成看病、制药、买药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三、乐道院与潍县社会变革
潍县乐道院学校实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尤其是每周都举行的演讲会和辩论会,学生自由选题,评论诗句,探讨国家大事。甚至共产党和共青团也半公开活动,甚至违禁书刊也可在校内公开传阅,文华馆早期毕业的学生由黄埔军校寄来的宣传品,学生公开张贴,并创办“传观报”。文华中学男女学生自愿组成宣传服务队,深入边远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打倒土豪劣绅。辛亥革命时还在校内成立同盟会潍县分会。总之,学校的民主自治生活,还孕育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革命青年。
广文大学教师谢鸿寿,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在广文大学任教时发展张同普、张延禄、曹志新及其侄子秦明德和秦明堂等十四人为同盟会员,成立潍县分会。并在广文大学和文华中学公开成立“大汉共和学生团”,多数同学都参加,穿起军装准备武装起义。还选派张同谱为代表,去济南参加全省独立,迎接革命军北上。文会馆及广文大学学生邓天乙,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山东各地组织领导武装起义。
潍县第一党支部书记庄龙甲亦曾就读于文华中学,利用校友身份,建立文华支部,在乐道院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文华中学教师张眺,1927年在文华中学入党,四一二事变后去上海找党,最后找到后,任左联党团书记、江苏省文委书记,创作小说《开辟》和《村中》,反映工人斗争和暴行。文美女中学生董爱莲、陈少敏,在校期间参加共青团,组织领导了文美女中学生罢课斗争,离开学校后均成为职业女革命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
另外,基督教提倡男女平等,潍县摧残妇女的传统陋习在乐道院教会中首先被破除,教会向妇女宣传缠小脚的危害,劝说入教妇女放脚,女学生放脚或不缠脚是教会学校读书的条件。教会要求男信徒过真正的基督教徒的生活,不吸烟、不喝酒、不纳妾、不赌博。在宗教精神的约束下洁身自好,对潍县旧有的纳妾、嫖娼、赌博等陋习产生一定冲击,“待人如己”、“爱你的邻人”的宗教要求使信徒间相互关心、热心公益活动,这些对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不说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道源.山东潍坊二中校志。1993,5.4.43.
[2]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66.
[3]陶飞亚,刘天璐.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157.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课题(编号J09WG52)。
[关键词] 潍县乐道院 潍县 变迁
潍县乐道院旧址位于今山东潍坊市奎文区。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狄乐播创建了潍县第一个基督教新教传播基地——潍县乐道院,集传教、施医、教授新学为一体。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洋教”风潮波及潍县,乐道院被反洋教的义和团放火烧掉。1902年,美国长老会主要利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和美国教会的捐款在原地开始重建乐道院,至1904年基本完工。同年,登州的文会馆和青州的广德书院大学部合并为广文大学也迁往乐道院。潍县乐道院重建以后,各项事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昌潍地区教会、教育和医疗中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潍县乐道院学校停办,乐道院成为当地百姓的避难所。1942年,潍县乐道院被日军毁作外侨集中营,抗战胜利后,潍县乐道院各项事业得以恢复。潍县解放前夕,乐道院美籍人员撤离,解放后,潍县乐道院的学校、医院被政府接管。
一、乐道院与潍县近代教育
潍县官方控制的教育直到20世纪初仍然是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和科举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已经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1901年,清廷颁布兴学诏书,指出:人才为政事之本,谕令各省督抚学政,认真办学。新学的兴办首先需要的就是新式的人才,以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私塾自然出不了这样的人才,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了解西学的知识分子,自然成为潍县新式学堂聘请的对象。
新式学校的创办还需要有新式的办学模式。近代西方的分年级制度和班级授课制以及实验方法是通过乐道院教会学校最先传入潍县的。自然科学、外国史地、音乐、体育等课程也是乐道院教会学校最先在潍县开设的,并逐步发展起了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广文大学的赫士博士,就曾在1901年率六名学生帮助政府创办了山东最早的新式大学——山东大学堂。近水楼台,乐道院教会学校的办学经验成为潍县教育者们兴办新式学堂可资借鉴的样板。
在潍县乃至山东的其他教育机构中,不少的教师来自乐道院教会学校。从《广文校谱》的历届毕业生中可看出,广文大学1910年毕业的16名学生中有12人从事教师职业,1911年毕业的20名学生,其中有15人从事教师职业。潍县的文华中学自1921年到1930年共毕业了初高中毕业生310人,“在毕业学生中,有的考入大学,有的成为牧师,多数到教育、邮电、工业部门工作,也有的返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广文大学自1905年至1917年搬往济南为止,十二年间共有毕业生433名,“这些毕业学生,多数人从事教职员职业,其余的有牧师、布道员、经商者等。”可以看出,乐道院教会学校的确培养出了自身所需要的牧师、教师及其他传道人才,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的办学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联系在一起的,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企图通過输入西方文明使中国基督化。正如卢茨所说:“教会大学的建立是出于西方人的需要,并不是中国人的要求。”但潍县乐道院教会学校的创办,在许多方面开了潍县近代教育的先河,打破了潍县陈旧腐化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潍县近代教育的变革。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课程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近代人才,推动了潍县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传教士们在山东办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充分展示了其动机和结果之间那种一致而又不一致的复杂关系。”
二、乐道院与潍县近代医疗
潍县乐道院所创办的医院是潍县最早的西医院,到1925年,“乐道院医院建筑面积达到2461平方米,病房设病床72张,楼内设有暖气、X光室、化验室、设备较齐全的手术室及内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病房等,已能施行肾脏、肠穿孔、肠梗阻等腹部手术。到1928年,医院每日门诊量已达40~50人次,医院的年收入可达3万元,除去开支,年余4千左右。结余部分,主要用于购置设备,扩大规模。”
潍县乐道院医院的创办,打破了潍县传统的中医治疗的格局,为潍县民众提供了看病治疗的一种新的选择。乐道院医院的繁荣景象,说明了当时的潍县及周边各县的人民对西医、西药的认同。也就是藉于此基础之上,1920年,毕业于文华书院的乐道院医院大夫张执符与他人合资在潍县东关购置房产,创办了西药房——惠东大药房,当年就获利1500多元,1925年,他们又发动广文校友和乐道院教友入股,扩大规模,又创办惠东医院,乐道院医院的张同和、张中行、韩立民、张湛滋、张冠增等许多优秀医生都先后坐诊,很开发展成看病、制药、买药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三、乐道院与潍县社会变革
潍县乐道院学校实行学生民主管理学校,师生共同生活,平等相处,尤其是每周都举行的演讲会和辩论会,学生自由选题,评论诗句,探讨国家大事。甚至共产党和共青团也半公开活动,甚至违禁书刊也可在校内公开传阅,文华馆早期毕业的学生由黄埔军校寄来的宣传品,学生公开张贴,并创办“传观报”。文华中学男女学生自愿组成宣传服务队,深入边远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打倒土豪劣绅。辛亥革命时还在校内成立同盟会潍县分会。总之,学校的民主自治生活,还孕育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革命青年。
广文大学教师谢鸿寿,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在广文大学任教时发展张同普、张延禄、曹志新及其侄子秦明德和秦明堂等十四人为同盟会员,成立潍县分会。并在广文大学和文华中学公开成立“大汉共和学生团”,多数同学都参加,穿起军装准备武装起义。还选派张同谱为代表,去济南参加全省独立,迎接革命军北上。文会馆及广文大学学生邓天乙,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在山东各地组织领导武装起义。
潍县第一党支部书记庄龙甲亦曾就读于文华中学,利用校友身份,建立文华支部,在乐道院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文华中学教师张眺,1927年在文华中学入党,四一二事变后去上海找党,最后找到后,任左联党团书记、江苏省文委书记,创作小说《开辟》和《村中》,反映工人斗争和暴行。文美女中学生董爱莲、陈少敏,在校期间参加共青团,组织领导了文美女中学生罢课斗争,离开学校后均成为职业女革命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
另外,基督教提倡男女平等,潍县摧残妇女的传统陋习在乐道院教会中首先被破除,教会向妇女宣传缠小脚的危害,劝说入教妇女放脚,女学生放脚或不缠脚是教会学校读书的条件。教会要求男信徒过真正的基督教徒的生活,不吸烟、不喝酒、不纳妾、不赌博。在宗教精神的约束下洁身自好,对潍县旧有的纳妾、嫖娼、赌博等陋习产生一定冲击,“待人如己”、“爱你的邻人”的宗教要求使信徒间相互关心、热心公益活动,这些对改变社会风气不能不说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道源.山东潍坊二中校志。1993,5.4.43.
[2]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66.
[3]陶飞亚,刘天璐.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157.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课题(编号J09WG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