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生涯教育的课程实践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5813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有意识地挖掘生涯教育元素,融合生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开展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生涯探究和生涯抉择,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文献
坚持为学而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和实践促进.教师要通过具体学情分析,设计挑战性学习问题,重视过程性评价激励,强化发展性价值引领,组织实践性活动拓展,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落细落小落实.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被定位为法治教育专册,两本法治专册同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内容一脉相承,都是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编写依据,都以宪法为主线贯穿始终.笔者结合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等学情,对内容重复交叉的法治知识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探究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生法治思维和素养从小学到初中的螺旋式上升.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基本遵循.但是部分高校在贯彻这一遵循过程中却出现以泛娱乐化代替政治价值引领、以去严肃化代替政治责任意识、以学生简单参与课程代替课程学理深度等问题.为化解这一风险,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细,势必要统合理论性与实践性、课堂内与课堂外,着力从强化思政课教师使命担当、历练大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提升课程真理魅力三个层面开展高校思政课改革.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先后历经了四个建设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推进.对建党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的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进行全面梳理,可以归纳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三大特点:突出政治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课程建设;突出科学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设置课程;突出时代性,根据时代要求调整课程.充分把握建党百年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基本特点,可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提供极具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是回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是中学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四史”学习教育是一项牵涉面广、协同性强的系统工程,要由学校层面协调统筹,以课程设计与教育教学为核心,从协同育人、多元互馈等方面着力,建立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四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崛起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并影响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情感、接受、践行提供了便捷性、多元性、开放性支持,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构建和探寻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引导机制和路径,有着重要的前提性、依据性意义.
史论结合是提高思政课堂实效的有益方法.文章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框为例,从用理论指导和设计教学、从史实中引出和推导理论、用史实解读和论证理论、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四个方面就如何通过史论结合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进行教学设计与思考.
为了新课标所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史”学习教育之契机,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努力使学生对政治认同产生心理共鸣,奠定正确“三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公共参与中锤炼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和力行者.
民族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将它充分融入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新教材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将“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单独成目.围绕“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重难点问题之价值支撑、精神内核、精神保障等问题展开探析,有助于我们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教育教学,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凝心聚力.
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既能斧正学生思想,又能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章在意义建构、目标达成、实践批判维度上探讨思政课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本逻辑,促进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