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获取知识的欲望,就能主动学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二,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能够使教师洞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观点是被认同或理解的,这无疑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语文课堂上,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打造与学生的“互动平台”,才能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敢于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表达不同见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的。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获得美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此外还应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还要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并要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
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有效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有趣。比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生动形象的诗词名句、传说故事、轶闻趣事等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在刚接触新课时,就能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内容。2.问题设计要新奇。好奇心是学生深入学习、探索学问的源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不断寻找最佳素材,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注意力。3.问题设计要巧妙。问题问得巧妙,不仅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还会让学生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4.问题设计要明确。设计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决不能胡乱提问。
课堂教学实例
例如:李璟的《浣溪沙》
师:这首词上片写荷,是什么荷?
学生:残荷
师:是什么人?
学生:思妇。
师: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作者当时又是怎样的心境?
(配乐朗读第四段,并让学生思考:此段写了哪些景,构建了怎样的画面)
师: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比喻?
学生:形状相似。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不也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美。
师:何以见得很“关”?
学生1:“句中有‘亭亭’二字。”
学生2:“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师:“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没有。“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师: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性?”
学生: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教师:这是通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者永恒的课题。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教师的必修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获取知识的欲望,就能主动学习。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二,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能够使教师洞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增强自信,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观点是被认同或理解的,这无疑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语文课堂上,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打造与学生的“互动平台”,才能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敢于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表达不同见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的。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获得美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此外还应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还要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并要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
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有效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有趣。比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生动形象的诗词名句、传说故事、轶闻趣事等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在刚接触新课时,就能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内容。2.问题设计要新奇。好奇心是学生深入学习、探索学问的源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不断寻找最佳素材,创设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注意力。3.问题设计要巧妙。问题问得巧妙,不仅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还会让学生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4.问题设计要明确。设计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决不能胡乱提问。
课堂教学实例
例如:李璟的《浣溪沙》
师:这首词上片写荷,是什么荷?
学生:残荷
师:是什么人?
学生:思妇。
师: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又具有怎样的风姿?作者当时又是怎样的心境?
(配乐朗读第四段,并让学生思考:此段写了哪些景,构建了怎样的画面)
师: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比喻?
学生:形状相似。
师: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不也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美。
师:何以见得很“关”?
学生1:“句中有‘亭亭’二字。”
学生2:“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师:“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
学生:没有。“这里是比喻,因为这里用得是‘仿佛’一词……”
师:对,是比喻。也就是说,作者是用歌声来比喻荷香。“但是,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性?”
学生:荷香与歌声都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
教师:这是通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者永恒的课题。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教师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