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与现实之间话陶令

来源 :中华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经他独辟的田园诗派,对后世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生于东晋末年和南朝刘宋的初年(365~427),有过“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并短时期担任过参军、县令一类的小官,但当时官场黑暗污浊,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倾轧,这种官场和世俗社会,如他后来所揭露的:“世俗久相欺”,“雷同共毁誉”。既无信誉可讲,更没有是非标准。这使他心灰意冷,终于弃官归田躬耕,在风光宜人的庐山之下过起田园生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曾这样描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陶渊明用以自况的《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这里所说的羲皇、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陶渊明常为“羲皇去我久,举世少复真”而引为憾事。这种竭力超越现实,追求上古人的生活情态,是造就他田园诗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富有意境,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饮酒》其五,为后人所熟知,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分明还是居住在人境,又怎么能做到与世俗社会相隔绝呢?他自己的回答是:“心远地自偏”。因为心恃高远,就能够做到把那个污浊的世界远远地抛开了,而陶然醉心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指廬山)”的超然而美好的生活情景。诗人凭借心灵的洗涤,做到了脱俗独处,营造了一个脱离了人世喧哗、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他在这里所说的“此中有真意”的真字,是陶诗中常常出现的,如“任真无所先”,“养真衡茅下”,“真想初在襟”,等等;他还批评现实社会是“举世少复真”。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真”,实际上就是自然,就是他向往的上古人的“抱朴含真”。
  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隐居生活,不能完全看作是逃避现实,而是包含着对现实不平不公的不满,是中国士大夫传统中重气节尚正义的一种表现。在他的诗歌中,饮酒几乎成了一个主题,但如他所说:“酒中有深味”,“意不在酒,寄酒为迹”。既用饮酒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以“独善其身”来逃避现实,又反映了他仍然无法熄灭胸中的理想追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特别是他在田园生活中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夏日长抱飢,寒夜无被眠”,“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同朴实的农民有了“共话麻桑”的更多接触,也使他有了更多感情上的变化。“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种情感变化不但使他的心没有完全冷却,反而增强了他诗作的人民性。
  鲁迅先生说得好:“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他还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符合实际的深刻见解。陶渊明内心的这种期望和理想,既在他的诗歌中有所透露,更表现在他营造的虚幻世界里。他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把这个世外的桃源作为一个社会理想来表现的。他托意一位捕鱼为业的渔人,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与现实社会隔绝的新奇世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在这里,没有现实社会那种种忧乱与贫困,没有剥削和压迫。“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些避秦之乱世的遗民,都是从事麻桑的农民,过着温饱而怡然自得的生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正如同《老子》所描写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尽管渔人进来时沿途作了标记,但一经出来就闭合起来,再也无法找到了。这一开一合,正是虚幻与现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这桃花源的虚幻世界,正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
  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出现,带来了种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对于这种不公、不平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多少有识之士上下求索,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这种人吃人的社会。世界许多民族都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在中国更是史不绝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反映。但是,这些美好的愿望,都还只能寄存在虚幻的世界里。历史总是会给人有益的启示,使我们懂得改造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可贵。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闽西南苍茫的崇山峻岭之中,一种外形奇特、身形庞大的建筑开始引起外界的关注。二十一世纪初,这些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就是土楼。  “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厦门大学教授石奕龙在《福建土围楼》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鲜为人知的往事:在中美建交不久后的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收到了国防部递交的情报,间谍卫星在中国福建西南地区的林海幽谷中,发现了超过1500座不明性质的筒型建筑,有方有
期刊
我的研究方向  中央美院第一工作室的教学宗旨是:全面研究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绘画。如果说它是古典的,那么这个定义,相对塞尚之后的现代主义来讲是对的。如果说它是传统的,其实也是相对于现代主义重视重新审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油画艺术上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图从中汲取养分,来发展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  早期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盛期——卡拉瓦乔之后的以鲁本斯、伦勃朗为代表的巴洛克时期(我们暂这么
期刊
时值国际妇女节,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关于女性艺术展览的特别话题,两位谈话者均为女性,所以对于女性问题,她们之间有一种理解,一种共鸣。提问者董慧萍是美术馆专业人员,而策展人姚玳玫是学者,一直关注民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此番跨界策展,其角度是女艺术家们所留下的女性形象,仿佛是她从前的文学研究的补充、延续,好比给一本书配上了插图。我们翻开这本书,观看不同时代的女性,也即是观看女性所处的各个时代。    2
期刊
犹记风雨晦,国耻民辱时。  山河多破碎,百姓尽流离。  南湖星星火,九州曙光熹。  工农与草莽,觉醒拯危急。  无产志怀远,贫窭梦难移。  誓兴我华夏,前仆又后继。  红流两万五,驰骤无停息。  倭寇犯九州,关东踏铁蹄。  民族大义存,吴越同舟济。  长驱入敌后,赤血洒万里。  金鸡天下振,笃睦驱东夷。  安定民主愿,难求兵戎息。  三载沥血战,普天遍紅旗。  唯余台湾岛,怀柔收兵戟。  山河焕新
期刊
“不思量,自难忘”。95年风雨沧桑,95年斗志昂扬,95年再问初心,总书记语重心长。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同志10次提到“不忘初心”,频率之高,实属空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对我党光辉历程作出的最精辟、最深刻、最全面的总结,是留给全党的宝贵财富。  “不忘初心”,典出《华严经》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它不仅寓意对爱情、对事业的坚定,更是
期刊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主题。这篇重要讲话,在回顾历史中揭示规律,在面向未来中谋划全局,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把握主题,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初心,为什么要不忘初心,如
期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弘扬红军坚定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精气神”,对于今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好当代中国新的长征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红军长征胜利的主要标志和意义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这是缘起于蒋介石调集大量国民党军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战争,也缘于日本帝国主义在
期刊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积淀着历史,积淀着文化。古籍中的汉唐舞蹈艺术历经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神韵,至今在民间仍有流传,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欣赏。  伐纣定秦巴渝舞  《华阳国志》是东晋史学家常璩(约291—约361年)撰写的一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其在卷一的《巴志》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战斗舞蹈—巴渝舞。  大约公元前1046年,中原大地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期刊
南朝梁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钟嵘(468-518)在其《诗品序》里提出关于文艺家的创作历程中务必“直寻”的主张,他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南朝宋齐时代诗歌创作竞相用典故,失去诗歌感人的艺术力量。钟嵘反对此种恶劣倾向,从而在理论上加以阐述,要求诗人去写生
期刊
随着外出务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留在户籍地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管理、学习教育和生活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简称“三留守”)。据调查统计:云南省会泽县外出务工人员28万余人,其中26万人在省内,2万余人在省外,约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1.1%;留守老人85760人,留守妇女27900人,留守儿童52590人(包括部分初中生),留守人员总人数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左右,调查结果表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