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圣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而且有利于促进农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潍坊科技学院为例,介绍了农圣文化以及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经验,并分析了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将农圣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路径。
一、农圣文化概况
农圣文化就是“农圣”贾思勰的思想精神,及其著作《齐民要术》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农学思想、经营思想和农业科学技术等的总称。[1]农圣文化是《齐民要术》农学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农圣贾思勰的思想、学说、理论,又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地位的独特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农圣文化融入理论课程教学
潍坊科技学院形成了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低年级全部开设了国学教育课。学校还成立了二级学院——贾思勰农学院,农学院开设“《齐民要术》研读”、“中国古代经典农书选讲”、“寿光特色蔬菜”等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课程,[2]将农圣文化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不仅传承了农圣文化,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依托农圣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实践能力,潍坊科技学院思政部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了以 “致敬农圣,传承文明 ”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分组开展了以“传承农圣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传承农圣文化共建生态文明梦”“传承农圣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的开展引领和帮助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鼓励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进行社会调研,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化了对农圣文化的认知,促进了农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农圣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潍坊科技学院把“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深入开展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作了大型动画片《农圣贾思勰》、《菜娃传奇》等,在校园内建了农圣贾思勰塑像,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书画艺术展、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展现了农圣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农圣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农圣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高校贯彻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过分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地域文化在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当前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主要是教师的教研成果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致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而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注比较少,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识淡薄。
(二)农圣文化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
要将农圣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具备农圣文化知识和素养的特色师资队伍。目前,潍坊科技学院能够承担传承创新农圣文化任务的专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在农圣文化方面的素养水平也不够,这制约了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大学生获得农圣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高校为了让学生了解、获取地域特色文化知识,专门开设了推介地域特色文化的选修课程。但就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地域特色文化的选修目的仅是为了获得学分,真正对地域特色文化本身感兴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让学生获取地域文化知识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四、农圣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
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还是在课堂中,要坚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农圣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农圣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将农圣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通过课堂教学将农圣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真正把优秀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信念,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形成文化自觉。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迫切需要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
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农圣文化是历史积淀并保存下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的文化。农圣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精神载体更需要物质载体,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地域内的传统节日、文化经典、风土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对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好本地区的文化遗产,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将农圣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要求高校把农圣文化引入教育教学与研究环节,更要发挥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提高教师地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使农圣文化资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养料和力量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依托地方优势,凸显文化特色,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把地域文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手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所学校在历史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人文氛围,具有独特性与渗透性,它对学生乃至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用农圣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将农圣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充满魅力的农圣文化,激发学生深切了解和探究农圣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农圣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特色鲜明的农圣文化校园氛围,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其中。比如树立农圣文化标志载体(人物塑像、记事碑、校训)等发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使之成为高校独特的风景线和育人载体。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农圣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他们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助于以大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农圣特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应积极拓宽农圣文化的传播途径,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农圣文化传播平台,发挥网络媒体思想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农圣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建立农圣文化教育网站。将农圣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重大历史事件等知识系统地放到网站上,宣传农圣文化,丰富学生的农圣文化知识。二是设置网络论坛,引导学生讨论农圣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齐民要术之农学文化思想内涵研究及解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职业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4).
作者简介:
王丽丽(1980.04-),女,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一、农圣文化概况
农圣文化就是“农圣”贾思勰的思想精神,及其著作《齐民要术》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农学思想、经营思想和农业科学技术等的总称。[1]农圣文化是《齐民要术》农学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农圣贾思勰的思想、学说、理论,又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地位的独特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农圣文化融入理论课程教学
潍坊科技学院形成了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国学教育体系,低年级全部开设了国学教育课。学校还成立了二级学院——贾思勰农学院,农学院开设“《齐民要术》研读”、“中国古代经典农书选讲”、“寿光特色蔬菜”等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课程,[2]将农圣文化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不仅传承了农圣文化,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依托农圣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实践能力,潍坊科技学院思政部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了以 “致敬农圣,传承文明 ”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本次活动,分组开展了以“传承农圣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传承农圣文化共建生态文明梦”“传承农圣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本次活动的开展引领和帮助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鼓励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进行社会调研,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化了对农圣文化的认知,促进了农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农圣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潍坊科技学院把“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深入开展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具有农圣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作了大型动画片《农圣贾思勰》、《菜娃传奇》等,在校园内建了农圣贾思勰塑像,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师生书画艺术展、学术讲座等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展现了农圣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农圣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农圣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高校贯彻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过分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地域文化在培养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当前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主要是教师的教研成果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致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上,而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注比较少,将地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识淡薄。
(二)农圣文化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
要将农圣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具备农圣文化知识和素养的特色师资队伍。目前,潍坊科技学院能够承担传承创新农圣文化任务的专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教师在农圣文化方面的素养水平也不够,这制约了农圣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大学生获得农圣文化知识的途径有限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高校为了让学生了解、获取地域特色文化知识,专门开设了推介地域特色文化的选修课程。但就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地域特色文化的选修目的仅是为了获得学分,真正对地域特色文化本身感兴趣的并不是很多。因此,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让学生获取地域文化知识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
四、农圣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
当代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还是在课堂中,要坚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农圣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农圣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之中,将农圣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当中,通过课堂教学将农圣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地传授,真正把优秀文化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信念,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使学生形成文化自觉。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迫切需要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
二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农圣文化是历史积淀并保存下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的文化。农圣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需要精神载体更需要物质载体,引导大学生了解本地域内的传统节日、文化经典、风土民俗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对大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好本地区的文化遗产,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将农圣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仅要求高校把农圣文化引入教育教学与研究环节,更要发挥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提高教师地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使农圣文化资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养料和力量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依托地方优势,凸显文化特色,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把地域文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手段。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所学校在历史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人文氛围,具有独特性与渗透性,它对学生乃至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用农圣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将农圣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充满魅力的农圣文化,激发学生深切了解和探究农圣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农圣文化资源,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特色鲜明的农圣文化校园氛围,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贯穿其中。比如树立农圣文化标志载体(人物塑像、记事碑、校训)等发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使之成为高校独特的风景线和育人载体。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农圣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和开展,他们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有助于以大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农圣特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应积极拓宽农圣文化的传播途径,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农圣文化传播平台,发挥网络媒体思想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农圣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建立农圣文化教育网站。将农圣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遗产、名胜古迹、重大历史事件等知识系统地放到网站上,宣传农圣文化,丰富学生的农圣文化知识。二是设置网络论坛,引导学生讨论农圣文化,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齐民要术之农学文化思想内涵研究及解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职业与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3,(4).
作者简介:
王丽丽(1980.04-),女,毕业于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潍坊科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