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课题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长期高效的集中注意力学习。本文提出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的构建模式,并通过建设“微学习”平台资源库,搭建“微学习”平台,构建了“微学习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并在教学中开展了网络互动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习。
[关键词]微课程 微学习 移动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来主宰课堂,每门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整堂课中长期高度集中精力听讲,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远低于教师的要求。微课程是一个简化的、细分的课程,易于学生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所使用的技术日益云端化,微课程资源日益丰富,为微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
一、 微课程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1]。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2]。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的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4]。
二、移动“微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微课程的设计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5]。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体现“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
三、实例分析
我院依据现有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立足全方位的教学,构建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为目标,以突出强化实践训练为手段,以一系列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微课程为载体,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研究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完整、实用、特色的面向信息类学科的移动“微学习”平台,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微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搭建各种微学习平台资源
根据我院所有的各个信息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全面体会和掌握微学习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将每门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课程资料。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微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
(二)进阶方式的微学习资源
根据每门课程学习目标,总结出课程中的疑难问题,为这些问题建立专题资源,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优势,为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项目开发示例资料等,在适当的课程中,添加必要的任务驱动模式资源,重视对学生高级思维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教学设计的工作,在资源库中建立层层递进的各类资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实时互动的设计,建立一系列项目驱动模式资源,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逐步应用在项目驱动模式的资源学习上,通过网络互动完成每一门课程完整的学习。
四、实施效果
从师生应用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移动“微学习”平台模式通过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各类“微课程”新型学习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移动“微学习”平台中的大规模知识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针对性的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并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
五、结语
我院通过在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构建》(课题编号GBD1213025)、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程”平台构建与实施》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2011(10):61-65.
[2]吴岚岚.佛山“微课堂”网上受热捧[DB/OL].http://www.citygf.com/FSNews/FS_002008/201107/t201107
04_1835766.html.
[3]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4]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4-99.
[5]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2005).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1):98-101.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关键词]微课程 微学习 移动平台
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来主宰课堂,每门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整堂课中长期高度集中精力听讲,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远低于教师的要求。微课程是一个简化的、细分的课程,易于学生学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所使用的技术日益云端化,微课程资源日益丰富,为微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
一、 微课程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1]。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2]。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3]。“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的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4]。
二、移动“微学习”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微课程的设计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5]。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旨在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的学习,体现“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
三、实例分析
我院依据现有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立足全方位的教学,构建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为目标,以突出强化实践训练为手段,以一系列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微课程为载体,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研究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完整、实用、特色的面向信息类学科的移动“微学习”平台,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基于“微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搭建各种微学习平台资源
根据我院所有的各个信息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全面体会和掌握微学习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将每门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课程资料。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微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料等组成完整的微课程教学和学习体系。
(二)进阶方式的微学习资源
根据每门课程学习目标,总结出课程中的疑难问题,为这些问题建立专题资源,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优势,为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项目开发示例资料等,在适当的课程中,添加必要的任务驱动模式资源,重视对学生高级思维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教学设计的工作,在资源库中建立层层递进的各类资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实时互动的设计,建立一系列项目驱动模式资源,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逐步应用在项目驱动模式的资源学习上,通过网络互动完成每一门课程完整的学习。
四、实施效果
从师生应用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移动“微学习”平台模式通过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各类“微课程”新型学习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移动“微学习”平台中的大规模知识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选择针对性的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并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
五、结语
我院通过在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微课程”的信息类学科移动“微学习”平台构建》(课题编号GBD1213025)、校级教改项目《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程”平台构建与实施》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2011(10):61-65.
[2]吴岚岚.佛山“微课堂”网上受热捧[DB/OL].http://www.citygf.com/FSNews/FS_002008/201107/t201107
04_1835766.html.
[3]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24-28.
[4]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4-99.
[5]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2005).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1):98-101.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