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 “无知者无畏”的解释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就什么都不会害怕。在生活中,品味这个词,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符合现实中的一些现象。生活中,有很多的人他们面对未知的领域,秉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念,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之感,也走出了很多成功之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了自己。“无知者无畏”是对那些有勇气的人的一种肯定,是对魄力的一种赞美,是能够激发年轻人闯世界的鼓励,有时更能激发一些创新性的结果,所以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运用这个词去做很多正向的事。
但从当老师开始,特别是当了班主任开始,我对这个词有了更多不同的认知,在我的生活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无畏”是不是真的好,“无畏”真的就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我有没有畏惧感呢?这些畏惧感对我是好是坏呢?学生为什么听老师的?为什么有的班级秩序井然,学生对班主任敬畏有加?学生为什么怕班主任?学生怕的结果怎样?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我觉得应该把这句话掉过来说 “无畏者无知”,更进一步说应该是“无畏者无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会遇到一些看似教育不了的学生,或在学生的小错误上,或是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或是在学生的个性上,总有让我们头痛的地方。老师们都在抱怨学生难管理;学生都在抱怨学校的管理太严格,老师学校都太不通情理,总有一些学生“以身试法”,拿出自己宝贵的精力与老师们“对抗”,成为老师们在这方面工作的重心。
深入剖析,是能够挖掘出这个问题的根源的。总结起来,我认为就是学生没有极大的畏惧感。而我说的畏惧感不是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怕”,而是学生对老师、学校的理解和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认为:“无畏者无知”、“无畏者无为”!
“畏”是指畏惧、害怕。在处事时,“无畏”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勇气,支持自己走下去,但更多的时候是莽撞,会错失很多更好处理事情问题的机会。在追求自我的发展道路上,应该秉持着“无畏”的精神,但在个人处世上,无畏还是要有选择的,特别是做一个学生,在校求学时,面对自己的环境,面对校规校纪,面对师长的教诲,面对父母的管束时,面对朋友善意的提醒自己的错处时,不宜采取“无畏”的态度,而应顺时顺势地去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一味的蛮干。
无畏者无知!当自己固执己见时,当面对问题不能冷静思考时,当自己做事不顾后果时,以“无畏”来安慰自己的人,总是给自己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总是让自己吞下后悔的苦果,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冲动是魔鬼”。人在这种情况 “无畏”时,实际上就是无知的一种体现:不接受别人正向的引导,不听取大家善意的提醒,忽略每一份帮助背后的关心,忽略了每一次教育中的用心,不体谅每一份管束中的期待,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表现所谓的“不服”和“个性”,放纵自己去伤害自己和别人,这就是极大的无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或者说都有一些自己所害怕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怕想得到的得不到,怕得到的又失去,只要我们对自己对生活有要求,只要我们的情感有牵绊,我们就一定有自己所怕的人和事。当我们有怕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使自己怕的事情不出现,为了不让它们出现,我们会做很多很多事,在态度上就会积极很多。这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抓住人怕的心理,积极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学生们怕什么,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怕,便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扭转不良的行为,达到对他们教育的目的。
学生,首先他们是每一个个体的人,具备我上述所说的情况,其次,高中阶段的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对生活的一个认识期,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希望自己好,可塑性很高,再次,他们单纯、热情,他们不功利,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根据这些特性我们来看看学生在生活中怕什么呢?
(1)他们怕自己高考考不好,怕高考后没有好大学,怕以后没有好工作,怕没有一个好前途;
(2)他们怕自己得不到老师重视,即使是班级最差的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行为习惯);
(3)他们怕他们的父母失望;
(4)他们怕同学笑话自己、看不起自己;
(5)他们怕得不到异性朋友的重视;
(6)他们怕失去朋友,怕同学埋怨自己;
(7)他们怕班级在领导和外人眼中不好;
(8)他们怕丢脸;
(9)他们怕老师找家长;
(10)他们怕老师不理自己;
(11)他们怕自己考试没有一个好成绩;
(12)他们怕同学排斥自己;
(13)他们怕自己高考时紧张;
(14)他们怕自己最好的学科考不出成绩;
(15)他们怕老师提问,自己准备不好的问题;
(16)他们怕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学生;
(17)他们怕家人生病,怕家里有什么事(不好的事);
(18)他们怕面对未来,怕自己未来一片茫然;
(19)他们怕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激情;
(20)他们怕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提高;
(21)他们怕做坏事时被老师发现;
(22)他们怕老师管,又怕老师不管;
(23)他们怕被误会;
(24)他们怕自己偏执;
(25)他们怕开家长会;
(26)他们怕同学之间闹矛盾,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27)他们怕辜负那些爱自己的人;
(28)他们怕父母吵架,怕和父母吵架;
……
(以上来自我对高三某班学生的调查)
了解了学生的“怕”,我们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怕有的放矢的去处理。 学生怕什么,他们很在意什么,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或是以提醒的方式,或是以督促的方式,更可以以他重视的人和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未来又怎样的影响,在做好了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让学生“有远虑”,“少近忧”,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例如:学生怕老师当众批评自己,那么老师在不同的情况下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错误极严重情况下,就要严肃批评,当全班的面批评,一是严重告诫该生什么事情是错误的,必须改正的,二是警示班级其他学生不可重蹈覆辙;在学生的错误仅限于个人的小毛病,那可以私下和学生进行一种沟通,既达到了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批评教育。
又比如,学生怕老师找家长,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一点来“威胁”学生,让他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探究学生怕找家长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让家长知道会让家长伤心,让家长丢脸,这是他们最不愿让家长来的原因;二是觉得让家长到学校来处理自己的错误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自己特丢脸。在是否让家长来学校这一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具体的情况,对于一般性的错误尽可能不让家长到校,但可以和学生约定,如果这个错误还在继续,那么就需要家长到校了,这样可以适当的延缓学生犯错误的时间,以及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了,也到达了教育的目的。
我有一个学生,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中。我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他对我是又敬又爱,很长一段时间,他为此约束自己,不犯错误,后来,我们之间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这些感情成了他在高中阶段最为珍惜的,他怕失去我的信任和疼爱,怕我因为他做不好而伤心,所以他竭尽自己所有的努力,高考考上的本科,而这里的“怕”,实际上更是一种珍惜。
当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怕”,他们的心里有了自己在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就会多少受到一定的限定,只要我们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把握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他们的教育是可以完成的。
我们针对他们每一股向上的想法,积极引导,抓住他们,不放弃;针对他们每一个不良的想法,正向教育,用好各种“手段”,引导他们,挽回他们。
无畏者无为。学生只有有了“畏”,才有了更多的进步空间。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畏惧感,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的,对自己的前途的,对未来的,有了“畏”,才有更多的注意,有更多的约束,才有更多的进步。
但从当老师开始,特别是当了班主任开始,我对这个词有了更多不同的认知,在我的生活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无畏”是不是真的好,“无畏”真的就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吗?我有没有畏惧感呢?这些畏惧感对我是好是坏呢?学生为什么听老师的?为什么有的班级秩序井然,学生对班主任敬畏有加?学生为什么怕班主任?学生怕的结果怎样?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我觉得应该把这句话掉过来说 “无畏者无知”,更进一步说应该是“无畏者无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会遇到一些看似教育不了的学生,或在学生的小错误上,或是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或是在学生的个性上,总有让我们头痛的地方。老师们都在抱怨学生难管理;学生都在抱怨学校的管理太严格,老师学校都太不通情理,总有一些学生“以身试法”,拿出自己宝贵的精力与老师们“对抗”,成为老师们在这方面工作的重心。
深入剖析,是能够挖掘出这个问题的根源的。总结起来,我认为就是学生没有极大的畏惧感。而我说的畏惧感不是学生对学校对老师的“怕”,而是学生对老师、学校的理解和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认为:“无畏者无知”、“无畏者无为”!
“畏”是指畏惧、害怕。在处事时,“无畏”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勇气,支持自己走下去,但更多的时候是莽撞,会错失很多更好处理事情问题的机会。在追求自我的发展道路上,应该秉持着“无畏”的精神,但在个人处世上,无畏还是要有选择的,特别是做一个学生,在校求学时,面对自己的环境,面对校规校纪,面对师长的教诲,面对父母的管束时,面对朋友善意的提醒自己的错处时,不宜采取“无畏”的态度,而应顺时顺势地去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一味的蛮干。
无畏者无知!当自己固执己见时,当面对问题不能冷静思考时,当自己做事不顾后果时,以“无畏”来安慰自己的人,总是给自己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总是让自己吞下后悔的苦果,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冲动是魔鬼”。人在这种情况 “无畏”时,实际上就是无知的一种体现:不接受别人正向的引导,不听取大家善意的提醒,忽略每一份帮助背后的关心,忽略了每一次教育中的用心,不体谅每一份管束中的期待,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表现所谓的“不服”和“个性”,放纵自己去伤害自己和别人,这就是极大的无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或者说都有一些自己所害怕的事。很多时候,我们怕想得到的得不到,怕得到的又失去,只要我们对自己对生活有要求,只要我们的情感有牵绊,我们就一定有自己所怕的人和事。当我们有怕的时候,我们就会努力使自己怕的事情不出现,为了不让它们出现,我们会做很多很多事,在态度上就会积极很多。这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抓住人怕的心理,积极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学生们怕什么,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怕,便好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扭转不良的行为,达到对他们教育的目的。
学生,首先他们是每一个个体的人,具备我上述所说的情况,其次,高中阶段的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对生活的一个认识期,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希望自己好,可塑性很高,再次,他们单纯、热情,他们不功利,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根据这些特性我们来看看学生在生活中怕什么呢?
(1)他们怕自己高考考不好,怕高考后没有好大学,怕以后没有好工作,怕没有一个好前途;
(2)他们怕自己得不到老师重视,即使是班级最差的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行为习惯);
(3)他们怕他们的父母失望;
(4)他们怕同学笑话自己、看不起自己;
(5)他们怕得不到异性朋友的重视;
(6)他们怕失去朋友,怕同学埋怨自己;
(7)他们怕班级在领导和外人眼中不好;
(8)他们怕丢脸;
(9)他们怕老师找家长;
(10)他们怕老师不理自己;
(11)他们怕自己考试没有一个好成绩;
(12)他们怕同学排斥自己;
(13)他们怕自己高考时紧张;
(14)他们怕自己最好的学科考不出成绩;
(15)他们怕老师提问,自己准备不好的问题;
(16)他们怕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学生;
(17)他们怕家人生病,怕家里有什么事(不好的事);
(18)他们怕面对未来,怕自己未来一片茫然;
(19)他们怕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激情;
(20)他们怕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提高;
(21)他们怕做坏事时被老师发现;
(22)他们怕老师管,又怕老师不管;
(23)他们怕被误会;
(24)他们怕自己偏执;
(25)他们怕开家长会;
(26)他们怕同学之间闹矛盾,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27)他们怕辜负那些爱自己的人;
(28)他们怕父母吵架,怕和父母吵架;
……
(以上来自我对高三某班学生的调查)
了解了学生的“怕”,我们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怕有的放矢的去处理。 学生怕什么,他们很在意什么,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或是以提醒的方式,或是以督促的方式,更可以以他重视的人和事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的未来又怎样的影响,在做好了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让学生“有远虑”,“少近忧”,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例如:学生怕老师当众批评自己,那么老师在不同的情况下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在错误极严重情况下,就要严肃批评,当全班的面批评,一是严重告诫该生什么事情是错误的,必须改正的,二是警示班级其他学生不可重蹈覆辙;在学生的错误仅限于个人的小毛病,那可以私下和学生进行一种沟通,既达到了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批评教育。
又比如,学生怕老师找家长,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一点来“威胁”学生,让他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探究学生怕找家长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让家长知道会让家长伤心,让家长丢脸,这是他们最不愿让家长来的原因;二是觉得让家长到学校来处理自己的错误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自己特丢脸。在是否让家长来学校这一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具体的情况,对于一般性的错误尽可能不让家长到校,但可以和学生约定,如果这个错误还在继续,那么就需要家长到校了,这样可以适当的延缓学生犯错误的时间,以及减少犯错误的次数了,也到达了教育的目的。
我有一个学生,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劣迹斑斑”的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接触中。我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他对我是又敬又爱,很长一段时间,他为此约束自己,不犯错误,后来,我们之间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这些感情成了他在高中阶段最为珍惜的,他怕失去我的信任和疼爱,怕我因为他做不好而伤心,所以他竭尽自己所有的努力,高考考上的本科,而这里的“怕”,实际上更是一种珍惜。
当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怕”,他们的心里有了自己在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就会多少受到一定的限定,只要我们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把握学生的心理,那么对他们的教育是可以完成的。
我们针对他们每一股向上的想法,积极引导,抓住他们,不放弃;针对他们每一个不良的想法,正向教育,用好各种“手段”,引导他们,挽回他们。
无畏者无为。学生只有有了“畏”,才有了更多的进步空间。我们应该珍惜学生的畏惧感,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人的,对自己的前途的,对未来的,有了“畏”,才有更多的注意,有更多的约束,才有更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