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知识的形成不能单一地依靠教师的传授,而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自主探索?这值得教师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是自主探索的前提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等特点,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数学知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激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把无味、枯燥的数学问题情境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上课伊始,用课件播放展示布置元旦晚会班级布置的情境图,并出示16盆花,提问:“如果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很快利用除法算式16÷4=4(行),接着,教师又在原来16盆的基础上增加了6盆,并提问:“每行摆4盆,最多可以摆几行,还剩几盆?”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小棒动手去摆,再进行小组交流,學生得出的结论是最多摆5行,还剩2盆不能摆成一行。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弄清了正好分完的叫做“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做“有余数除法”。然后,师适时进行补充,不能分的剩下的数叫做余数。这样,既温故了旧知,又在冲突中引出新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索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而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会给我们今后的生活带来许多益处。为此,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如何思考,这比教给学生知识显得是更为重要。
  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即例题: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几倍?对于 “倍”这个字,学生会觉得比较抽象,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去探究“倍”的本质。
  把2个胡萝卜看成一组,在数学上也就是1份,白萝卜也是2个为一份,发现白萝卜可以分成5份,也就是白萝卜中有5个2,那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倍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同时,教学中学生将倍的概念与所摆的图形相互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方法。
  三、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索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其强烈。”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桌面上数出11根小棒,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小棒才能让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学生从不规则的1根1根地摆,2根3根地摆……到较规则的左边摆的和是10根,右边摆1根,再到创造性把左边10根捆成1捆,表示一个“十”,右边摆1根。此时,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并清晰地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由此轻松自如地自主理解、掌握了“11”的组成。“顺水推舟”,12~20各数的组成,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自主学习了,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就可以了。这样,在操作探索过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充分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尝到学会学习的甜头。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的面积,如何让学生感悟和体会“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呢?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估一估圆的面积相当于圆外面套个正方形的面积;再折一折,折出4个相等的类似三角形,推测圆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引导学生用剪拼的方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件演示8等分,16等分,32等分的切拼的过程,并进行对比,发现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每份就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弄清了圆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从而通过深入观察、对比、思考,归纳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亲身经历一系列的剪拼活动,探索知识,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通常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其他文献
“教是为了不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箴言。教什么不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做到不教?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逐步达到自学自探自练自悟而不用教师教的目的。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潜心研究教材、资源、学生、教法、学法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设计了“引学引练卡”,作为引
期刊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软件和硬件为一体,不仅可以像黑板那样进行随意圈擦、书写、批注、标记等,也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等进行有效教学。为此,教学中,合理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有效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呈现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飞扬。  一、巧用白板,建立数学模型,激发思维感官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真正洞察形体的真正面目。时下,
期刊
一、对统编语文教材习作的反思  任何一种教材的编写,都是紧紧围绕“课程内容要素”来选择的,其背后一定有明确的课程内容依据、深刻的学理内涵、明晰的教材设计理念,体现在教材中就是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教学化”步骤。  1.对“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的理性追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从根本上是处于“实践”之中的,学习不是“获得”,而是“参与”。学生在参与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从而激发
期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教育,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珍爱中华遗产,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美丽文字,弘扬民族文化瑰宝  周扬说:“高尚的美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是统一在一起,且密不可分的。”我国是
期刊
教材简析: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语言精练扼要,具有“言文分离”“语意难懂”的文言文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古文中最典型的文以载道的文章。《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而其他词语可
期刊
这里,书香飘荡,春风化雨;这里,含英咀华,与时俱进。多年来,东关小学坚持“校园文化内涵立校、课题研究科研兴校、规范管理质量强校、科技体育特色亮校”的工作思路,全体教职工求真务实,恪尽职守,与学生共成长,逐步形成了“尊师、守纪、合作、求实”的校风,“爱国、爱校、勤奋、文明”的学风,“敬业、奉献、创新、和谐”的教风。通过抓“德育渗透、环境美化、文化熏陶”,建“精神家园、成长乐园、求知学园”,与时俱进办
期刊
教材简析:  《肥皂泡》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单元教学目标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冰心回忆小时候玩吹肥皂泡游戏的事情,按顺序写了做肥皂水、吹泡泡、欣赏泡泡和产生的联想四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课文中找出不容易读懂的句子,运用联
期刊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文章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地叙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样子的事,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从一件
期刊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本单元是围绕“习惯”这个主题编排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渗透了做事要有目标意识、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文本特点  1.情节简单,图文并茂。小猴子在童话故事里,往往以机敏灵活的
期刊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鲁迅描绘一个童年伙伴少年闰土的形象的文章;有鲁迅以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美好的梦境的课文;有周晔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的文章;有臧克家用现代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歌颂鲁迅的高尚品质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突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彰显出鲁迅的高尚品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  一、怀念闰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