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毛泽东诗词语篇连贯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认知模型,对许多语言现象有很好的解释力。在意象图式的理论框架下,语篇的理解就是激活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创建新的图式,达到真正理解语篇表达含义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进行深层剖析,论证意象图式对于诗词语篇连贯的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帮助读者对毛泽东诗词有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汉语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意象图式;连贯性;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56-03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家开始将他们的研究中心从词句层面转移到语篇层面,而语篇的连贯则是语篇研究的核心内容。系统功能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 Hasan从语篇衔接手段和篇章结构出发,提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1]。但是这一观点把衔接对于连贯的功能绝对化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言语交际和文学著作中都存在衔接。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语篇连贯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它对语篇中的隐性衔接给予了更有利的阐释。意象图式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诗词这种范畴边缘化的语篇理解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毛泽东作为一名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诗词有深刻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连贯性进行探讨。
  一、语篇连贯理论
  (一)语篇与语篇连贯
  不同学者对“语篇”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Halliday & Hasan提出,语篇既指书面语言,也指口头语言,Coulthard则认为语篇只指书面语言,不包括口头语言[2]。本文倾向Halliday的观点,“语篇”指头口语言和书面语言。对于连贯,黄国文指出连贯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需要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3]。Van Dijk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联系”[4]。对于连贯的解读,成果较显著的学者还有Brown & Yule,他们从衔接的手段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他们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如字、词、句子。认知语言学为语篇连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认知语言学者认为语篇具有认知性,其本身不是连贯的而是在一定语境条件下理解的结果。
  (二)语篇连贯与衔接
  Haliiday & Hasan是最早将衔接和语篇性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并指出了5种衔接类型,即替代、指示、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他们提出“衔接是连贯的基础”[5],把衔接看作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因为衔接既可以是明晰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衔接手段不是语篇连贯的充要条件,连贯可分为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显性连贯是语篇中由显性衔接词构成的连贯,而隐性连贯是在显性连贯的基础上,借助非显性衔接手段构成的语篇连贯[6]。一些语篇虽然包括衔接词,但是不能忽视语句放置一起产生的连贯性,尤其是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因为语篇本身的意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在理解语篇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把有关信息进行“搭桥”,创造连贯性,而“搭桥”这一过程就是运用认知世界中的背景知识与现有知识的结合的过程。语篇的连贯性不仅仅依靠表层的衔接关系,更需要认知世界的帮助,才能对语篇连贯生成和理解进行更加合理的解释。
  二、意象图式理论与连贯
  (一)图式和意象的概念
  图式问题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并将其视为一种固定的模板。“图式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将过去的经验、世界知识围绕某一个主题、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的作为知识表征的记忆结构”[7]。18世纪康德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图式的意义,即它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构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意象一词最早出现于心理学研究,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但在心智上还能想象出该物的形象的一种心理表征,例如人在闭上眼睛后仍然能够回想起观看过电影的情节,这种表征是人的一种认知能力。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意象”和“图式”两个术语结合为“意象图式”[8],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意象图式来自于身体经验,基于人体感觉和互动体验之上形成的,它具有体验性。意象图式是高度抽象的构型,是基于我们日常物理性经验之上的,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把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认知投射到抽象事物中的一种认知规律。
  (二)意象图式的分类
  关于意象图式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普遍使用的分类。Lakoff主要论述了七类意象图式:容器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上下图式和前后图式[9];Croft & Cruse将Lakoff提出的意象图式概括为七个大类:空间、容器、等级、整体、辨认、力量和存在[10]。由此看出意象图式源于日常身体经验,是一种抽象结构,它是在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二者之上形成的。意象图式也有基本和复杂之分,将多个简单意象图式进行融合就构成了更加复杂的意象图式,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操作。
  (三)意象图式与语篇连贯
  Lakoff曾指出,人们的认知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认知不同物体或个体的意象,而且应该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认知相互关系的能力也是认知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11]。图式是认知的一种模式,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把大脑中已知的内容和新内容联系起来,而且当得到的新内容与头脑中存在的图式一致时,图式就发挥了作用,就可以通过图式进行推理、分析,把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紧密连接在一起。意象图式在分析语篇的连贯,尤其是隐性连贯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意象图式理论的框架下,语篇为读者(接受者)在构建意义从而达到理解的连贯方面提供方向。因此,语篇与读者的认知有密切关联,语篇的理解就是读者整合文章提供的新知识与大脑中原有知识的过程,并激活头脑中新的图式,对缺省信息进行推理,解读语篇中新的图式,从而真正理解语篇的意义。所以读者大脑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对于理解语篇有重要作用。   三、意象图式视角下诗词的连贯
  (一)毛泽东诗词的特点
  毛泽东诗词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毛泽东作为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歌意义深远,韵味无穷,语言流畅,而且广泛使用意象。诗人往往将简单明了的意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思想情感进而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怀。他的诗词大多是自己革命生涯的真实记录,是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不仅体现了他伟大革命家大气磅礴的人格和崇高的情怀,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和壮丽图卷。其诗词风格大多雄浑豪放,如《沁园春·雪》就是其典型代表,但是也有婉约清新飘逸之作,《虞美人·枕上》就是描写主席与杨开慧新婚初别之愁绪。因为诗歌属于典型的隐性连贯,字数精练,意象密集,简洁的语言背后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对于意象的准确了解,是理解诗歌连贯性的关键。图式是有体验性和感知性的,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要从身体经验和感知入手,激活头脑中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从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认识。
  (二)意象图式对《沁园春·雪》连贯性的解释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长征路上创作,共上下两阙:上阙写景,下阕抒情,感慨祖国壮丽美景的同时,评论古今英雄,抒发诗人内心的伟大情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2]。
  ——《毛泽东诗词选》
  通读全诗,上阕写景,下阕写人,每句话都有独立的意象,很难想象这是一首连贯的诗词,意象图式理论,可以给读者全新的理解方式。在意象图式的框架下,诗歌作为一个图式体系,其每一部分相互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式群。《沁园春·雪》一词就存在大量的意象,并构成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现从一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对《沁园春·雪》进行进一步解析。
  上阕中前三句,描写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图,极目千里都是冰雪交融的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则有登高望远之意,看见了纵贯南北的长城和横跨东西的大河,辽阔的地域,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山”“原”与天相连,在大雪飘飞中显得动感十足,“红装素裹”的江山宛如少女的衣装在红日与白雪的映衬下分外妖娆。上阕中共出现了5个意象:飞雪、冰封、长城、黄河、高原,每一个意象都会产生一幅图画,这些图画的表达则是通过容器图式,上——下图式,近——远图式,部分——整体图式和路径图示构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图式,即北国雪景图。作者视野里山水风光的描述就是纳入视野容器的景物,其视点或远眺,即登高望远,极目千里,长城、大河尽收眼底,构成一幅上——下图式;或平视即视线由大河转移到了远处的高山和平原,在山舞原驰的动感中也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作者初到塬上,所见壮观之景都纳入视野容器之中;部分——整体图式则是将北国风光作为一个整体,其具体的妖娆美景:长城、黄河、山脉、高原一一列出,展现祖国江山的雄伟气魄;(如图)上阕表面描写壮丽辽阔的北国雪景,实为隐喻当时壮阔的革命景象。本诗将壮丽雪景作为源域映射到更为抽象的目的域(革命全景)则是典型的路径图示。这一隐喻的使用也使整首词更加寓意深刻,在当时的革命前景下,更需要英雄人物指点江山,完成伟业。
  上下阙的连接是通过连接图式,正如身体经验中,人生的第一个连接就是肚脐与母体的连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通过总结上阕的雪景,引发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怀。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从秦皇到汉武,从唐宗宋祖到元朝的成吉思汗,体现了时间上的线性维度,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用线性图式将五个意象连接在一起,对历史人物饱含惋惜之情的同时又加以批判,由评论过去转入赞扬当代。在这首词中,上阕意象可以激活下阕。在下阕词中,诗人从景色描写回归现实,借景抒怀,回归主题,诠释诗人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内心伟大的抱负。
  整首词中,诗人运用了多种图式混合,将具体的图式输入读者大脑后,通过大脑的加工模式,激活了其更高层的图式,即壮丽的北国雪景图,给人一种壮美之感。同时,诗人借景抒情,通过雪景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通过概念驱动加工,与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结合形成同一图式,构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这样构成了一幅完整连贯的雪景抒怀图,使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诗中意境以及内涵。
  四、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毛泽东诗词的语篇连贯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意象图式作为人类认知思维的一个重要模式,改变了对诗歌连贯的传统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5〕Halliday, M.A.K. &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1976.
  〔2〕〔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Van Dijk. Text and Contex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11〕徐玉臣.语篇衔接与心理连贯[J].山东外语教学,2003(3):12-16.
  〔7〕张艳红,赵鸿瑜.话语关联的图式理解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2012(3):81-85.
  〔8〕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9〕〔10〕Croft, William. & D. 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UP,2004.
  〔12〕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成长;自我;主体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1-03  一、《看不见的人》与美国黑人成长小说  1952年,黑人作家
期刊
摘 要:当代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以科尔沁沙地的生活为题材,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描写人性为创作题材。两位作家在关注人类生存状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创作思想,即以尊重生命,和谐共存的理念构建美好的生活图画,但是两位作家切入的角度及写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郭雪波注重描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茨威格则注重描写人与人、人与自身,这四极共同构成了人和谐发展的全部要素。  关键词:郭雪波;茨威格;欲望;尊重;和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中西方的非言语行为之一——体触行为进行了比较,从握手,引路的姿势,座位的安排,穿过拥挤的人群,对碰撞的反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了解这些体触行为的差异,有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得体”现象。  关键词:非言语;体触行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59-03  一、引言  外语交际,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而许多人往往
期刊
摘 要:校园是“语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语码转换”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同时,这些原因也揭示了校园交际中“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体;话语分析;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65-03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
期刊
摘 要:商业新品发布会作为近年来由欧美大型跨国IT企业兴起的一种继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后,另一种新型的产品推广形式。因其广泛应用了音频、视频、PPT等多模态语篇,对其多模态话语研究变得具有实践性及应用性。其中以苹果公司的产品发布会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本文拟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以克瑞斯和凡利文的视觉语法为基础,对苹果公司ipad新品发布会进行分析,探索其对商业新品发布会的应用性。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期刊
摘 要: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对性别既成定论的误解,成为小说《蓝调石墙》中跨性别者洁斯和电影《沙漠之花》中遭受割礼的女主公华丽斯性别困境的根本原因。洁斯在跨性别的战斗之路上,变得勇敢而坚定,不再回归世俗的非男即女的两性世界,坚持自己的男女人的跨性身份;华里丝这朵承受割礼苦难的坚韧的沙漠之花,成年后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公开反抗割礼暴行的国际演讲台上。两个身体的女人,一个背离女性性别身份渐行渐远,坚定无比
期刊
摘 要: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钓鱼岛事件。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文本,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其在关乎领土主权问题这一重大政治报道中对外报道的倾向和策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  关键词:对外报道;钓鱼岛;《人民日报·海外版》;政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于
期刊
摘 要:在信息与日俱增的新媒体时代,“同题报道”的竞争是难以回避的现实,而对于“同题报道”的采集和处理水平的高下,也正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比两份主要的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和《大河报》,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及报道特色,探究其中的差异,进而为如何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同题报道;新闻价值最大化;《南方都市报》;《大河报》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对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为素材,通过他们对待终身大事的处理方法,展示了18世纪英国女性不同的婚姻观,进而阐述了作者本人对待婚姻的立场:纯粹以经济为基础或以美貌,情欲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真正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并兼顾经济方面的考虑。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四桩婚姻的分析来谈当时英国女性的不同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