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曾让笔者最头疼的是作文教学。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实践,觉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作文教学效果比较好。
1 克服畏难心理,让学生愿写
学生害怕写作,简直是谈作文而色变,这是普遍现象。怎样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呢?我不管任教哪个年级哪个班,首先就是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愿意写就鼓励,他不愿意写则更要鼓励。告诉学生作文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快乐,无非就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从而彻底祛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不再害怕写作了,而且愿意“我手写我心”了,那么其心理障碍因素就被克服了。
2 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能写
学生愿意写作了,这是良好的开头。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多渠道准备写作材料,让文章越写越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2.1 博览群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书读得多了,写起来就轻松容易。因此,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和他们一起共同多读课外书。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玩电脑游戏、看电视非常入迷,对课外书却不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激发培养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2.1.1 设计悬念诱导。教师可以把书中优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停下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让他们去寻找答案,这样激发他们自己读书的欲望。
2.1.2 开展读书比赛。在班上成立“图书角”,开展学生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并给予奖励。同时,每天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开展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2.1.3 倡导读书笔记。多读书固然重要,然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时间一长,读过的书印象就淡薄了,甚至可能遗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这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一个有效方法。
2.2 留心观察。作文材料仅来源于书本还远远不够,还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2.1 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们的思想情感;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在听的过程开拓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
2.2.2 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父母等请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
2.2.3 多记多写。要及时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可以写生活日记、也可以写观察日记。如果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将受益终生。
3 抓好经常性练笔,让学生勤写
有了写作材料,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觉得,适时引导或安排一些经常性的小练笔是十分必要的。
3.1 利用情节,练习续写。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续写课文。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笔者曾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后,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他究竟是死了还是继续活下去了呢?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续写,一篇篇想象奇特的文章在学生笔下流淌了出来。
3.2 走进生活进行小练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对此,笔者情有独钟,常常遇到偶发事件就“计上心来”,不失时机、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练笔。如学生第一次来到新环境学习,引导学生写《开学第一天》;观看学校组织的新年艺术节表演后,指导学生写观后感;“5.12”汶川大地震后,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下雪了,学生异常兴奋,让学生写雪景等等。总之,抓好生活中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且有意义的事、有话可写的事来进行经常性的小练笔,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4 鼓励赞扬成功,让学生爱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4.1 营造自由的写作氛围,让学生轻松作文
4.1.1 命题自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感受也各不相同。统一命题难免拘泥一格,形成思维定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标新立异,笔者曾采取了多种命题方法。如学生自己命题、半命题、或命几个题让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命题的兴趣,除了让他们知道命题命得好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的道理外,笔者还经常引导他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并搜集课外读物中的好题目提供给他们学习参考。
4.1.2 情感自由。情感自由是指学生有真实地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自由。教师不要在写作之前就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牵引和导向甚至强制,写作之后不要指责学生的情感不到位。只有给学生表现情感的自由,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真情实感,才会感动人。
4.1.3 时间自由。以前,我们是课堂交稿,逼得学生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数是千篇一律。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交稿的时间可以不统一,给他们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4.2 分层要求,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成功。
先降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有位教育家说过: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表扬:
4.2.1 把学生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
4.2.2 从每次作文中选出几篇写得好的文章,投稿到班上或学校主办的文学社,并以书信形式告知学生:“某某同学,你的作文被某文学社所采用,转寄稿费一元。”能够在班刊、校刊甚至校外媒体上发表文章并收到稿费,是每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学生无疑会很兴奋,也会很有成就感。总之,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目的。
笔者认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愿意写到乐意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尝到作文教学的甜头。
1 克服畏难心理,让学生愿写
学生害怕写作,简直是谈作文而色变,这是普遍现象。怎样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呢?我不管任教哪个年级哪个班,首先就是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他愿意写就鼓励,他不愿意写则更要鼓励。告诉学生作文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快乐,无非就是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从而彻底祛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不再害怕写作了,而且愿意“我手写我心”了,那么其心理障碍因素就被克服了。
2 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能写
学生愿意写作了,这是良好的开头。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多渠道准备写作材料,让文章越写越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2.1 博览群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书读得多了,写起来就轻松容易。因此,只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和他们一起共同多读课外书。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玩电脑游戏、看电视非常入迷,对课外书却不感兴趣。我们知道,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激发培养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2.1.1 设计悬念诱导。教师可以把书中优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时停下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让他们去寻找答案,这样激发他们自己读书的欲望。
2.1.2 开展读书比赛。在班上成立“图书角”,开展学生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并给予奖励。同时,每天安排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开展讲故事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2.1.3 倡导读书笔记。多读书固然重要,然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时间一长,读过的书印象就淡薄了,甚至可能遗忘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摘抄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这是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一个有效方法。
2.2 留心观察。作文材料仅来源于书本还远远不够,还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2.1 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们的思想情感;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在听的过程开拓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
2.2.2 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父母等请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
2.2.3 多记多写。要及时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可以写生活日记、也可以写观察日记。如果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将受益终生。
3 抓好经常性练笔,让学生勤写
有了写作材料,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觉得,适时引导或安排一些经常性的小练笔是十分必要的。
3.1 利用情节,练习续写。教材中有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未止,结尾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续写课文。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笔者曾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后,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他究竟是死了还是继续活下去了呢?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续写,一篇篇想象奇特的文章在学生笔下流淌了出来。
3.2 走进生活进行小练笔。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对此,笔者情有独钟,常常遇到偶发事件就“计上心来”,不失时机、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练笔。如学生第一次来到新环境学习,引导学生写《开学第一天》;观看学校组织的新年艺术节表演后,指导学生写观后感;“5.12”汶川大地震后,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下雪了,学生异常兴奋,让学生写雪景等等。总之,抓好生活中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且有意义的事、有话可写的事来进行经常性的小练笔,学生慢慢就会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4 鼓励赞扬成功,让学生爱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让学生爱上写作呢?
4.1 营造自由的写作氛围,让学生轻松作文
4.1.1 命题自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感受也各不相同。统一命题难免拘泥一格,形成思维定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为了让学生标新立异,笔者曾采取了多种命题方法。如学生自己命题、半命题、或命几个题让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命题的兴趣,除了让他们知道命题命得好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的道理外,笔者还经常引导他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并搜集课外读物中的好题目提供给他们学习参考。
4.1.2 情感自由。情感自由是指学生有真实地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自由。教师不要在写作之前就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牵引和导向甚至强制,写作之后不要指责学生的情感不到位。只有给学生表现情感的自由,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真情实感,才会感动人。
4.1.3 时间自由。以前,我们是课堂交稿,逼得学生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数是千篇一律。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交稿的时间可以不统一,给他们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4.2 分层要求,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成功。
先降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有位教育家说过: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表扬:
4.2.1 把学生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
4.2.2 从每次作文中选出几篇写得好的文章,投稿到班上或学校主办的文学社,并以书信形式告知学生:“某某同学,你的作文被某文学社所采用,转寄稿费一元。”能够在班刊、校刊甚至校外媒体上发表文章并收到稿费,是每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事,学生无疑会很兴奋,也会很有成就感。总之,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目的。
笔者认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愿意写到乐意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尝到作文教学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