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烧结杯试验研究烧结矿粒级的影响因素,就本次试验可知:混合料水分和原料结构是影响烧结矿粒级主要影响因素,固定炭含量次之。混合料水分较低时,整体烧结矿粒级偏大,40~10mm中间粒级降低;随着混合料水分增加,>40mm的粒级是减少的趋势,10~6.3mm小粒级是增多的趋势;混合料水分高于适宜值,小粒级增加幅度大,整体烧结矿粒级偏碎。全精粉烧结烧结矿中,大于40mm和小粒级较多,烧结指标最低;增加外粉配比,粒级指标得到改善,外粉配比在30~45%时指标最优。增加固定炭含量,烧结矿粒级中>40mm粒级增加,10~6.3mm小粒级减少,但40~10mm中间粒级基本保持不变。
【关键词】烧结矿粒级 原料结构 固定炭 混合料水分
一、前言
烧结矿粒级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很大,粒度不均匀或过小时,高炉内料柱透气性变差,煤气上升阻力增大;粒度过大会减小煤气和铁矿石的接触面积,还原性较低,因此需要烧结矿中间粒级40~10mm比例要多,>40mm和10~6.3mm的比例要少。烧结矿粒级影响因素较多,原料结构、混合料粒度组成,烧结混合料的固定炭配比和水分含量,以及烧结过程,因此需要通过烧结杯试验分析影响烧结矿粒级的影响因素,为烧结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二、试验方案、方法及原燃料理化性能
(一)试验方案制定
本次试验方案是设定五个原料结构:全精粉、配15%外粉、配30%外粉、配45%外粉、全外粉。每个原料结构固定烧结矿碱度2.0倍,烧结矿MgO2.5%;每组原料结构的燃料配比按固定碳2.9%、3.1%、3.3%三个水平进行调整;固定原料结构和燃料配比后进行混合料水分调整。外粉选用近1~2年来宣钢烧结生产常用的铁矿粉,分别是PB粉、FMG粉、巴标粉和卡粉,四种外粉分别按1.75∶1∶1.75∶1.125作为一个整体与精粉进行同比例调整。试验中各种原料的配比均为其所占所有入烧原料的百分比。用直观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试验原料结构见表1。
(二)试验方法及流程
首先根据试验方案进行配料计算,用电子秤称出每种试验原料,混合料水分根据试验方案设定进行配加,一混为人工混合,二混为滚筒混合4min。用16~10mm的成品烧结矿铺底料,铺底料2 kg,底料高度20mm;设定工艺参数:点火时间90s、点火温度1150±50℃、点火负压6000Pa、 烧结负压:9600Pa;采取人工布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烧结过程并进行数据采集。烧结结束后,将烧结矿从2m高处自由落下三次,装入振动筛筛330s,大于6.3mm的烧结矿为成品矿,检验烧结矿的成品率、粒度组成、计算烧结垂直烧结速度、利用系数。同时取样做转鼓强度检测、化学成分分析。
(三)原燃料化学成分及粒度组成
本次试验所用精粉为当地精粉,从贮料场半自熔大堆取回,外粉为PB粉、FMG粉、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均从贮料大堆取回,高炉返矿从贮料大堆取回,取回后充分混匀,并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粒度测定;燃料和钙镁灰从生产现场取得,所用原燃料均能保证是生产所用原料, 原燃料化学成分见表2,含铁料粒度等级见表3。
由数据可知,本次试验所用的外粉PB粉和FMG粉硅含量较低,品位较低,结晶水含较高,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品位高,但巴标粉硅含量较高,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为赤铁矿,PB粉和FMG粉由赤铁矿和褐铁矿组成,四种外粉TiO2含量较低,其它杂质较少。精粉为磁铁矿,TiO2含量较高。四种外粉的粒级较好,适宜作球核料,精粉-200目含量较高,为64%,适宜作粘结料。
三、试验数据分析
(一)试验数据
试验数据见表4
用直观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原料结构为试验因素A,五个水平分别为1(全精粉)、2(15%外粉)、3(30%外粉)、4(45%外粉)、5(全外粉);固定炭配比为试验因素B,三个水平分别为1(2.9%)、2(3.1%)、3(3.3%),混合料水分为C因素,水平为1(7.0~7.2)、2(7.3~7.4)、3(7.5~7.6)、4(7.7~7.8)、5(7.9~8.0)
(二)烧结矿粒级影响因素分析
烧结矿粒级需要中间粒级40~10mm比例要多,>40mm和10~6.3mm的比例要少,不同原料结构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由表4数据分析可知,在全精粉烧结中烧结矿粒级中>40mm所占比例最多,为14.94%,而小粒级也较多为14.15%,40~10mm中间粒级最少,为70.9%,全精粉烧结烧结矿粒级最差,两头多,中间粒级少。随着外粉配比的增加,中间粒级随着外粉比例增加是增加的趋势,但在全外粉时略有下降;>40mm的粒级随着外粉比例提高是降低的趋势,但在全外粉有所增加;10~6.3mm的粒级先是降低,在外粉30%时最低,以后随着外粉配比的增加又增加,在全外粉烧结小粒级最高。这是因为在混合料制粒中,小于0.2mm颗粒作为粘附细料,大于0.7mm颗粒作为球核。在全精粉燒结中,只有外配高炉返矿0.7mm以上颗粒作为球核料,精粉作为粘附层,整个混合料中球核料少,混合料粒度强度差,烧结过程中,透气性差,垂直烧结速度降低,因此出现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液相量少,不能有效粘结未熔矿物,致使小粒级增多;随着外粉的增加,混合料中0.7mm以上颗粒增加,外粉特别是低熔点的外粉增加,更易生成铁酸钙粘结相,包裹更多颗粒料,使整体中间粒级增多,小粒级减少。由于颗粒料增多,料层透气性增强,避免出现了由于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因而>40mm的烧结矿大粒级降低。 在全外粉烧结时,颗粒料继续增加,粘附细料减少,料层透气性好,垂直烧结速度加快,致使液相结晶不充分,出现小粒级增多现象,反而使中间粒级有所降低。从数据比较来看,外粉配比在30~45%时烧结矿粒级趋于均匀,粒级最优,外粉配比在15%和全外粉中间粒级有所降低,特别是全外粉烧结时小粒级最多,全精粉烧结中间粒级最低,指标最差。因此外粉和精粉合理搭配时,保证足够的球核料,又有适宜的粘附料,控制垂直烧结速度,烧结矿粒级指标保持较优。 固定炭含量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适宜的燃料用量有利于烧结过程的进行,能生成足够的液相,燃料用量较小,液相层较薄,料层透气性就好,大粒级减少,小粒级增多;燃料用量较多,液相层增厚,大粒级增多,小粒级减少。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随着固定炭含量的增加,>40mm粒级增加,10~6.3mm小粒级减少,但40~10mm中间粒级基本保持不变,固定炭含量对烧结矿中间粒级影响较小,对>40mm粒级和10~6.3mm小粒级影响因素较大,生产中只要保持适宜的固定炭含量即可。
混合料水分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混合料水分在烧结中起到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制粒,是影响混合料制粒的最主要因素。在混合料制粒中,小于0.2mm颗粒作为粘附细料,大于0.7mm颗粒作为球核料,中间颗粒很难粒化,制粒过程取决于混合料水分,当混合料水分增加时,这些颗粒粘结成粗粒球核,也可作为粘结细粉粘结在球核料中。在本次试验中,混合料水分较小时,混合料粒制不好,料层透气性差,垂直烧结速度降低,液相大面积粘结,液相层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较充分,因而>40mm粒级较多,小粒级减少,整体烧结矿粒级偏大,40~10mm中间粒级降低。随着混合料水分增加,>40mm的粒级是减少的趋势,10~6.3mm的小粒级是增多的趋势,40~10mm中间粒级也是增多的趋势。这是由于水分增多,混合料平均粒径增大,料层透气性好,避免出现了由于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因而>40mm的烧结矿大粒级降低;由于混合料水分增加,垂直烧结速度增快,料层透气性增强,高温保持时间缩短,液相结晶不充分,出现烧结矿小粒级增多现象,整体烧结矿粒级是偏小的趋势,但小粒级增加的幅度小于>40mm粒级增多的幅度,因此整体中间粒级增多。如果水分过高,垂直烧结速度过快,液相固结不充分,小粒级增加幅度大,整体烧结矿粒级偏碎。因此生产中保持适宜的混合料水分,控制合理的垂直烧结速度,烧结料层既有良好透气性,又能使烧结矿高温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充分,烧结矿粒级组成较为均匀。
由极差分析可知,大于40mm和中间粒级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合料水分和原料结构,小粒级主要影响是混合料水分和固定炭含量。
四、试验结论
(一)由本次试验可知,混合料水分和原料结构是影响烧结矿粒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固定炭影响因素次之。因此生产中应有适宜的粉矿和精矿配比以及适宜的混合料水分,保证烧结矿粒级指标最佳。
(二)全精粉烧结由于颗粒料少造成垂直烧结速度降低,烧结矿料级中间粒级较少,大于40mm和小粒级较多,烧结指标最低;增加外粉配比,粒级指标得到改善,外粉配比在30~45%时指标最优。
(三)增加固定炭含量,烧结矿粒级中>40mm粒级增加,10~6.3mm小粒级减少,但40~10mm中间粒级基本保持不变。
(四)混合料水分較低时,>40mm粒级较多,液相层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较充分,小粒级减少,整体烧结矿粒级偏大,40~10mm中间粒级降低。随着混合料水分增加,>40mm的粒级是减少的趋势,10~6.3mm的小粒级是增多的趋势,40~10mm中间粒级也是增多的趋势。混合料水分高于适宜值,垂直烧结速度过快,液相固结不充分,小粒级增加幅度大,整体烧结矿粒级偏碎。
作者简介:
杨新(1976.7.16)男,汉,河北张家口怀安人,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物流公司,生产科副科长,本科学历,烧结方向。
【关键词】烧结矿粒级 原料结构 固定炭 混合料水分
一、前言
烧结矿粒级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很大,粒度不均匀或过小时,高炉内料柱透气性变差,煤气上升阻力增大;粒度过大会减小煤气和铁矿石的接触面积,还原性较低,因此需要烧结矿中间粒级40~10mm比例要多,>40mm和10~6.3mm的比例要少。烧结矿粒级影响因素较多,原料结构、混合料粒度组成,烧结混合料的固定炭配比和水分含量,以及烧结过程,因此需要通过烧结杯试验分析影响烧结矿粒级的影响因素,为烧结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二、试验方案、方法及原燃料理化性能
(一)试验方案制定
本次试验方案是设定五个原料结构:全精粉、配15%外粉、配30%外粉、配45%外粉、全外粉。每个原料结构固定烧结矿碱度2.0倍,烧结矿MgO2.5%;每组原料结构的燃料配比按固定碳2.9%、3.1%、3.3%三个水平进行调整;固定原料结构和燃料配比后进行混合料水分调整。外粉选用近1~2年来宣钢烧结生产常用的铁矿粉,分别是PB粉、FMG粉、巴标粉和卡粉,四种外粉分别按1.75∶1∶1.75∶1.125作为一个整体与精粉进行同比例调整。试验中各种原料的配比均为其所占所有入烧原料的百分比。用直观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试验原料结构见表1。
(二)试验方法及流程
首先根据试验方案进行配料计算,用电子秤称出每种试验原料,混合料水分根据试验方案设定进行配加,一混为人工混合,二混为滚筒混合4min。用16~10mm的成品烧结矿铺底料,铺底料2 kg,底料高度20mm;设定工艺参数:点火时间90s、点火温度1150±50℃、点火负压6000Pa、 烧结负压:9600Pa;采取人工布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烧结过程并进行数据采集。烧结结束后,将烧结矿从2m高处自由落下三次,装入振动筛筛330s,大于6.3mm的烧结矿为成品矿,检验烧结矿的成品率、粒度组成、计算烧结垂直烧结速度、利用系数。同时取样做转鼓强度检测、化学成分分析。
(三)原燃料化学成分及粒度组成
本次试验所用精粉为当地精粉,从贮料场半自熔大堆取回,外粉为PB粉、FMG粉、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均从贮料大堆取回,高炉返矿从贮料大堆取回,取回后充分混匀,并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粒度测定;燃料和钙镁灰从生产现场取得,所用原燃料均能保证是生产所用原料, 原燃料化学成分见表2,含铁料粒度等级见表3。
由数据可知,本次试验所用的外粉PB粉和FMG粉硅含量较低,品位较低,结晶水含较高,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品位高,但巴标粉硅含量较高,巴标粉和卡拉加斯粉为赤铁矿,PB粉和FMG粉由赤铁矿和褐铁矿组成,四种外粉TiO2含量较低,其它杂质较少。精粉为磁铁矿,TiO2含量较高。四种外粉的粒级较好,适宜作球核料,精粉-200目含量较高,为64%,适宜作粘结料。
三、试验数据分析
(一)试验数据
试验数据见表4
用直观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原料结构为试验因素A,五个水平分别为1(全精粉)、2(15%外粉)、3(30%外粉)、4(45%外粉)、5(全外粉);固定炭配比为试验因素B,三个水平分别为1(2.9%)、2(3.1%)、3(3.3%),混合料水分为C因素,水平为1(7.0~7.2)、2(7.3~7.4)、3(7.5~7.6)、4(7.7~7.8)、5(7.9~8.0)
(二)烧结矿粒级影响因素分析
烧结矿粒级需要中间粒级40~10mm比例要多,>40mm和10~6.3mm的比例要少,不同原料结构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由表4数据分析可知,在全精粉烧结中烧结矿粒级中>40mm所占比例最多,为14.94%,而小粒级也较多为14.15%,40~10mm中间粒级最少,为70.9%,全精粉烧结烧结矿粒级最差,两头多,中间粒级少。随着外粉配比的增加,中间粒级随着外粉比例增加是增加的趋势,但在全外粉时略有下降;>40mm的粒级随着外粉比例提高是降低的趋势,但在全外粉有所增加;10~6.3mm的粒级先是降低,在外粉30%时最低,以后随着外粉配比的增加又增加,在全外粉烧结小粒级最高。这是因为在混合料制粒中,小于0.2mm颗粒作为粘附细料,大于0.7mm颗粒作为球核。在全精粉燒结中,只有外配高炉返矿0.7mm以上颗粒作为球核料,精粉作为粘附层,整个混合料中球核料少,混合料粒度强度差,烧结过程中,透气性差,垂直烧结速度降低,因此出现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液相量少,不能有效粘结未熔矿物,致使小粒级增多;随着外粉的增加,混合料中0.7mm以上颗粒增加,外粉特别是低熔点的外粉增加,更易生成铁酸钙粘结相,包裹更多颗粒料,使整体中间粒级增多,小粒级减少。由于颗粒料增多,料层透气性增强,避免出现了由于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因而>40mm的烧结矿大粒级降低。 在全外粉烧结时,颗粒料继续增加,粘附细料减少,料层透气性好,垂直烧结速度加快,致使液相结晶不充分,出现小粒级增多现象,反而使中间粒级有所降低。从数据比较来看,外粉配比在30~45%时烧结矿粒级趋于均匀,粒级最优,外粉配比在15%和全外粉中间粒级有所降低,特别是全外粉烧结时小粒级最多,全精粉烧结中间粒级最低,指标最差。因此外粉和精粉合理搭配时,保证足够的球核料,又有适宜的粘附料,控制垂直烧结速度,烧结矿粒级指标保持较优。 固定炭含量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适宜的燃料用量有利于烧结过程的进行,能生成足够的液相,燃料用量较小,液相层较薄,料层透气性就好,大粒级减少,小粒级增多;燃料用量较多,液相层增厚,大粒级增多,小粒级减少。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随着固定炭含量的增加,>40mm粒级增加,10~6.3mm小粒级减少,但40~10mm中间粒级基本保持不变,固定炭含量对烧结矿中间粒级影响较小,对>40mm粒级和10~6.3mm小粒级影响因素较大,生产中只要保持适宜的固定炭含量即可。
混合料水分对烧结矿粒级的影响:混合料水分在烧结中起到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制粒,是影响混合料制粒的最主要因素。在混合料制粒中,小于0.2mm颗粒作为粘附细料,大于0.7mm颗粒作为球核料,中间颗粒很难粒化,制粒过程取决于混合料水分,当混合料水分增加时,这些颗粒粘结成粗粒球核,也可作为粘结细粉粘结在球核料中。在本次试验中,混合料水分较小时,混合料粒制不好,料层透气性差,垂直烧结速度降低,液相大面积粘结,液相层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较充分,因而>40mm粒级较多,小粒级减少,整体烧结矿粒级偏大,40~10mm中间粒级降低。随着混合料水分增加,>40mm的粒级是减少的趋势,10~6.3mm的小粒级是增多的趋势,40~10mm中间粒级也是增多的趋势。这是由于水分增多,混合料平均粒径增大,料层透气性好,避免出现了由于透气性差,液相大面积粘结现象,因而>40mm的烧结矿大粒级降低;由于混合料水分增加,垂直烧结速度增快,料层透气性增强,高温保持时间缩短,液相结晶不充分,出现烧结矿小粒级增多现象,整体烧结矿粒级是偏小的趋势,但小粒级增加的幅度小于>40mm粒级增多的幅度,因此整体中间粒级增多。如果水分过高,垂直烧结速度过快,液相固结不充分,小粒级增加幅度大,整体烧结矿粒级偏碎。因此生产中保持适宜的混合料水分,控制合理的垂直烧结速度,烧结料层既有良好透气性,又能使烧结矿高温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充分,烧结矿粒级组成较为均匀。
由极差分析可知,大于40mm和中间粒级主要影响因素是混合料水分和原料结构,小粒级主要影响是混合料水分和固定炭含量。
四、试验结论
(一)由本次试验可知,混合料水分和原料结构是影响烧结矿粒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固定炭影响因素次之。因此生产中应有适宜的粉矿和精矿配比以及适宜的混合料水分,保证烧结矿粒级指标最佳。
(二)全精粉烧结由于颗粒料少造成垂直烧结速度降低,烧结矿料级中间粒级较少,大于40mm和小粒级较多,烧结指标最低;增加外粉配比,粒级指标得到改善,外粉配比在30~45%时指标最优。
(三)增加固定炭含量,烧结矿粒级中>40mm粒级增加,10~6.3mm小粒级减少,但40~10mm中间粒级基本保持不变。
(四)混合料水分較低时,>40mm粒级较多,液相层保持时间延长,液相结晶较充分,小粒级减少,整体烧结矿粒级偏大,40~10mm中间粒级降低。随着混合料水分增加,>40mm的粒级是减少的趋势,10~6.3mm的小粒级是增多的趋势,40~10mm中间粒级也是增多的趋势。混合料水分高于适宜值,垂直烧结速度过快,液相固结不充分,小粒级增加幅度大,整体烧结矿粒级偏碎。
作者简介:
杨新(1976.7.16)男,汉,河北张家口怀安人,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物流公司,生产科副科长,本科学历,烧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