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历史原因初探(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4zh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以茶代酒,罢荤倡素,符合当时历史情况。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获取动物性蛋白的渠道相对困难。因为,一斤肉需要许多斤粮食喂养家畜来获得,而一斤酒也需要数倍以上的粮食来酿造,这无形当中使得产量本就不高的粮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再加上社会分配偏向贵族,庶民生计无以维持,阶级矛盾不断激发。为此,东晋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四朝,皇帝提倡茶饮的诏书下得十分频繁,尤其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先后下过五道圣旨,号召国人罢酒饮改茶饮。
  南北朝后,中国老百姓开门七件事里真正有了茶。茶饮到了唐宋,随着茶产业发展、《茶经》的出现、社会风尚流行,茶饮一方面越来越生活化,一方面由于此阶段文人士大夫偏爱此道,他们在茶叶种植生产饮用过程中,思想文化价值观与茶反复碰撞,产生中国第一个茶文化高潮,逐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基础和追求,使得茶成为国饮之必然。唐代陆羽、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皎然、卢仝、温庭筠等,宋代丁谓、蔡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梅圣俞、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一大批思想文化巨擎,倡茶饮茶品茶成风,还出现茶道高手写茶书《大观茶论》的宋徽宗。唐宋时期,老百姓饮茶已相当普遍,茶成为中国人真正的“比屋皆饮”,出现家家户户都饮茶的盛况,且渗透到日常生活习惯习俗。这一时期奠定了茶为国饮的思想理论基础,使得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饮酒伤身这一说法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道理。现代科学发现,中国人种基本上属蒙古人种与马来人种的混血。这个人种,在历史上多次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后,血液能够分解酒精的酶里少了一个酞,因此肝脏对醇类物质不能很好转化分解,所以酒量有限。酒喝到胃,再到肝脏,由于肝脏不能有效分解醇类物质,长期积压下来就可能产生癌变,而茶饮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当然,酒可燃情,茶可乐性,酒和茶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功能,饮用适当有利身体。但要知道,我们是不善饮酒的民族,因而把握好限度,否则与身体有害甚于茶。和饮酒不同,你要说去哪里饮茶,父母不会劝阻、老婆不会抱怨、儿女不会责怪。因为饮茶有益身心已深深渗入我们文化骨髓,饮茶行为被认为是高雅时尚、可以强身益智、怡情悦性的举动,是一种良好修养行为。
  饮茶有益还与我们的饮食习惯、食材有关系。食,可以是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米饭馒头;饮,只有茶,或辅以酒。茶有许多医药功能,是为万病良药,可以提神、利尿、止痢防便秘、防龋、助消化、明目、抗衰老、减轻烟害.灭菌、醒酒、解毒重金属、防辐射、降三高,抗氧化、软化血管等作用,特别是茶碱可以调节人体酸碱度。现代人食动物性食物偏多,茶多酚可以中和一些游离脂肪,使人体酸碱适度,不易氧化病变。这一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那么多蔬菜,当地人因为大量吃肉、吃乳制品,身体酸性特征非常明显,所以他们天天都要喝奶茶,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的说法。
  总之,茶饮所以成为国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从最初的药物功能,到后来的生活需要、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这些历史无不揭示着一个事实,那就是茶可升华性情、可强健体魄、可保国安邦,是我们的真需要。
其他文献
伴随着徐徐凉风,夏季高温的煎熬将成为过去,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时,也别忘了防治秋季易发病。都说秋天喝茶解秋燥,可秋天喝什么茶、怎么喝最合适呢?我们请教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师梅之凌老师,探讨一番秋日喝茶养生之道。  秋季病,茶来治  刚入秋时,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水分不足,此时饮用乌龙茶类的青茶为佳,能消除体内燥热。如武夷岩茶,不寒不热,具有一定补益作用和生津功效,能让身体感觉舒适。
期刊
刚接触茶的那几年,铁观音一度占据着喝茶的全部。只是,喝茶的年限长了,所喝茶的种类也多了,虽然每年托着友人们的福,品质上佳的观音也总有机会尝到,但和它关系的疏远却不可避免。  乙未年的秋天,因着一款“白水观音”,和铁观音有关的记忆清醒了。  安溪铁观音者,香气纯细而幽雅,口感清爽而饱满,十余泡香不减水不淡,汤色始终浅白如无物,故称白水观音。  遇到的这款“白水观音”,集齐了上述的这些特征,同坐共品此
期刊
清明刚过,有朋友送龙井茶来,特别指明产地是翁家山。杭州的茶素有“狮龙云虎梅”之说,翁家山地处于狮峰、龙井中心,北有天竺山北高峰作屏障,既挡西北寒风,又纳南来湿润空气,山谷雾气笼罩,林木茂盛,溪涧纵横,土壤肥沃,生态条件得天独厚。那里的茶,品质无疑是很好的。  知道翁家山,是年轻时读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小说以桂花为喻,叙说了老郁和翁则生、莲的友情。去杭州,错过《迟桂花》的故事发生地,无论于文学还
期刊
“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画跟最多笔画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汉字书法的书写,曾经是祖辈们漫长一生做人处事道理参悟的启蒙。而在我出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和汉字书法的书写完全割裂。写字只要能传达意思即可,很少有人在意这个用线条架构起来的文字,有没有视觉上美的感动。  不仅如此,长期规矩方正的硬笔书写习惯,让我
期刊
到西江的时候已经很晚了。穿过白水河上的石桥往山上爬时,天忽然下起雨来。预定的客栈在半山腰,它闪着温暖而诱人的灯光,但望去还那么的远。上山的路也许并不算难走,但在下着雨的夜里、在行李和相机的负重下,对我便无疑是一种挑战了。  当我狼狈不堪地抵达,见一个年轻的姑娘在门口等候我,她那灿烂的微笑让我的疲惫一扫而空。客栈没有其他客人,姑娘交代了些琐碎之事,就将整把钥匙给了我,自去休息了。我便在几分钟内从陌生
期刊
人系有情,因生俘的需求、成长的追索而发生生活空间的迁移和栖居环境的变换;以群分而以类聚,性情相投或兴趣相似,生发许多契机在某个时空相约汇合,襄成或畅叙或幽思的种种殊胜。  茶聚,正可以是人们的情兴才艺得以舒展于时空的一种殊胜;而品茗时机的选择与空间的布设,则是这种殊胜之氛围与格调形成的必要前提。  尘外的茶宴  三月三,是上古即有的修禊日。人们到水边,传统的做法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间
期刊
从扬州蜀岗向北六公里,槐泗田间,便是华夏琴筝博物馆的所在。入大门沿回廊婉转,绕小潭西行,有亭怡然隐于樟萝翠树者,名为知音,一士颔首抚琴于潭边者,待为知音。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一如当年的香山居士,与一张琴,一盏茶相对,他那筋脉毕现却修长有力的指节在七弦琴上翩跹流连,似乎在对古代的音符解码,要剥开历史的迷雾。这双唤醒千年共鸣的手正是来自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承人田泉。  田泉,便像是一个秉
期刊
一方水土一方茶。  地处闽西南的漳平,又名“菁城”,初闻其名,就会让人联想到青青茶园。正是这里的山明水秀,成就了这一方神奇的水仙茶。  作为中国乌龙茶的经典之一,水仙素以香幽味醇著称,且因制法不同而有闽南、闽北之分。100多年前,水仙从建阳水吉,跨越山重水复,在漳平大会村落地生根。当地茶农的勤劳智慧,更是赋予了漳平水仙“如兰似桂”的天然韵味。它不仅融合了南、北的制作工艺特色,而且使用特制的木模,槌
期刊
时至今日,许多旧时名扬四海的中华老字号难免衰败与消失的命运,也有那么些品牌依旧风生水起,茅台、老凤祥、同仁堂、全聚德等经久不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中,逐渐加入了茶叶老字号的身影。面对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和国内新品牌的迅速崛起,中华老字号不再以计划经济的体制发展而走向市场经济,随着老舍茶馆、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突出重围,漳平水仙的老字号,也走上了变革之路,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舞台上,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空
期刊
漳平水仙茶饼的制作方法独特,需经过精心繁复的步骤,才能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为此也叫做“功夫”茶。  育苗/原用枝条压土繁殖法,很花工花时,现采用枝条扦插育苗法,既快速又省工。  选地/山林高密,半天有日照,半天有荫凉的山场最为适宜,只要砍倒松杂木,搬走了树枝木材,那些裸露出来的腐殖质肥沃土地,就是理想茶园。周围郁郁葱葱的杂树,可以挡风,使茶园免受狂风暴雨摧残。天空云遮,林间雾盖,水份不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