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卷写千古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uto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金泉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紧贴创作实践的小说评论尤其为我所喜欢。当我惊喜地捧读他的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千古风流—王安石与熙元变法》这部鸿篇时,当我获知他的写作念头萌生于半个世纪之前时,忽然对其评论特色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驾驭这部洋洋洒洒多达150余万字长篇的非凡能力。
  这部长篇纪实历史小说,其审美聚焦点落在王安石新法对宫廷官场、社会市井以及人的心理所带来的震荡裂变上。小说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王安石变法的宏伟画卷,既对主人公心系天下、敢于任事、执拗率真、品格高洁的人物形象作了用心的刻画,又对变法中的君子之争、小人之计、朋党恩怨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它讲述的是一个巨大审美世界里的故事,呈现出壮阔、刚大、苍莽和雄奇的审美品貌,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正如作家所言:“唯有关西大汉铁板大江东,才能把王安石倡导的千古未有的新法故事及其所孕含着的巨大而又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的审美容量淋漓尽致、大气磅礴地表现出来。”
  我以为,这种娴熟的驾驭能力,得益于作家把握题材的历史理性。“王安石及其倡导的新法作为美学载体进入小说的审美世界,就与作为史学载体的王安石及其新法不一样了”,其“命运孕含的美学价值是极为巨大而又丰厚的,有种既振聋发聩又润物无声,既撬动人心又乱得如麻,既意味深长又扼腕叹息,既畅快淋漓又难以曲尽其妙的美学效应”。凭着这种历史理性,作品既生动表现了王安石新法宿命般的失败,又深刻揭示了王安石新法所蕴含对今人不可小觑的思想撬动力,这也是炎黄子孙“始终蓄藏着一种谁也阻挡不住的革旧创新动力”。
  这种娴熟的驾驭能力,還得益于作家运用史料的文学想象。尽管作者把中国古代文论、诗词、小说、戏曲以及中国古代典籍、历史书读了个遍,并声称“作品主要人、事不虚,众多次要人、事无假,就是过场人和事也能在史料中找到根据”,然而,我以为,正是基于历史真实的文学想象,才使得王安石人品的光风霁月和诸多人物形象的脾性、情怀、性格跃然纸上,使得王安石变法时代的世风世情活色生香,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宋室开国之初火禁森严,而到了第六任皇帝赵顼登基时,“整个京都入夜灯烛辉煌,声光相乱,笑啼杂之,如同仙境。北食店、南食店、川味馆、素食铺,整个夜市,三更才罢,五更又起,通宵不绝”。寥寥数语,时代特征及其环境氛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样,王安石的形象也是传神得很:“此公虎头牛耳,一身土气,为官二十多年,却和乡下人一个样:衣着太不讲究,补服已经很旧了,彩丝绣成的孔雀褪了色,与满朝百官鲜亮的补服相比,实在是显得太马虎了;乌纱帽后面,有几根乱头发露出来,也不塞进去。可以想象得到,此公平时不修边幅、邋遢到一个什么样子。只是那双点漆般黑得发亮的眼睛,顾盼之间,英气逼人,一种矫世变俗之态慨然而生。”
  曾几何时,在连续拜读了多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之后,我觉得当时这一题材创作的通病是:一旦追求全方位、多角度,往往会忽略在主要人物形象身上的聚光;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依赖于史料而缺乏想象;历史的生活气息不足。其实就是一个字—化:如何把我们依据史料感受到的历史真相,化为笔下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文学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将读者带入鲜活的历史情境;如何把主人公所置身的历史事件,化作人物命运展开的舞台,并令其性格魅力和思想光彩得以充分绽放;如何把在我们文化记忆中已经定型的历史人物,化为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我在这部长篇中读到了这样的“化”。它是着力讲述王安石新法成与败、喜与忧及其引爆社会动荡的宏大叙事,却也是全景式描绘北宋熙元年间宫廷官场、社会习俗、边塞风光以及丰富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它是王安石以及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众多历史人物围绕新法上演活剧的舞台,他们各自的行状、性情、心地、气质、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它又长于生活细节和微妙情绪的描述,作品因此有了血色、温度和脉搏。
  尤能证明人物形象表现功力的是,作品对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三人关系的描写。他们“三人都一心报效朝廷,想为民办好事,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但在新法中却成了冰炭不相容的陌路人”。三人性格同样执拗,因一场经济变革三人拗在一起,演义了一场说不清、理还乱的千古绝唱故事。他们的脾性、情怀、性格,流露在各自的诗文中,更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中。
  当人物命运与时代生活纠结在一起时,王安石已经不仅仅是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更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陈金泉说得好:“在《千》的审美世界里,我成了王安石的一个无话不说、无所羁勒的同乡老表。”看来,在漫长的时间里,在深邃的思考中,作者已经出神入化地融入了自己的创作,融入了自己回眸历史的深情和哲思。于是,在历经十年辛劳后,他让江西文学收获了这部厚重的弥足珍贵的大书。
其他文献
老实说,给过我文学滋养的作家名单里,一直没有茨威格—他当然是一个大师,我的书柜里他的作品几乎占据了半格,其中《爱与同情》《象棋的故事》还辗转跟了我20年。但我不是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的以情感、情欲、女性为主题的小说—这种小说,他爱采用戏剧性的手法,还过分地用心理独白来呈现—这和他的朋友弗洛伊德对他的影响有关。只是这样的小说我以为从中难于了解作品中的人身后广阔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伟大的小说只有精雕细
期刊
导语:2020年12月5日,在南昌青苑书店书友分享会上,散文家周晓枫带着她的散文集《巨鲸歌唱》(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与读者们围绕“散文的重奏—歌唱与低语”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谈。  周晓枫是当代散文作家群中较早有文体自觉意识的一位作家。当读者们通常觉得散文是一种纯粹抒情甚至是心灵鸡汤似的文体时,周晓枫和其他一些作家已经在努力开拓它的边界。她和其他一些富于追求的散文家们,将散文的疆域拓宽至开阔广
期刊
阅读陈然的小说,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如果说用当下的“底层写作”“先锋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来套,似乎都有那么一回事,却又明显感觉不对。对于陈然而言,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而不是来自外在理念的形构。陈然的文本是冷酷的,冷酷到有时会怀疑其是否有冲动。他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看着他身边的人和事陷入惶惑、焦虑甚至恐惧,却又总是在疼痛中淡然一坏笑,笑得一口的白牙,让人感觉一阵痉挛,又
期刊
一代学人有一代学人的时代际遇,这是共性;一个学者有一个学者的独立思考,这是个性。如果从1979年算起,王先霈先生治学至今已有40年。整体上来看,集中在观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体裁;以现当代批评学的建立为起点,初步探讨“批评学”学科建立,同时初涉文艺心理学的领域;关注批评的对象与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抵牾,辨析中国古典批评独特的体味方式,试图建立圆融周纳的“圆形”的文学批评形态;在此基础上,从专而
期刊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营电影机构借助垄断地位所积聚的资源力量,在出品一批为国民党政权服务的正统电影外,由于进步力量和商业力量的渗入,“进步”电影、商业电影也均有发展,形成三足之势。其中,尤以“进步”电影成就最为突出。与民营电影公司出品的“进步”电影共同承担起抨击黑暗、唤醒民众、呼吁民主、启发人文的使命。本文对官营电影公司内的“进步”电影进行研究,主要以“中电”的创作为个案,在战后语境中分析其叙事的进
期刊
早在十多年前,我开始有意系统地阅读、收藏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但碰到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时,我有过一阵犹豫—以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是一个错误,只是他们向伟大的政治家献媚而已。一个日理万机的政治家,我相信他写作的艺术未必很好,文笔甚至不忍卒读,还可能有一个写作班底—当然,我得承认他仍然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作过记者、越过狱,最后还两度当选英国首相的传奇—最后,出于收藏诺奖作品完整性的考
期刊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媒体的流行,以农民、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时常浮现在主流文化景观中。与消费主义景观中的“他者”形象不同,在新工人文化中,文学创作或者以文学为媒介来表达新工人的精神、文化诉求,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出来的新文类和新媒介,在20世纪中国现代历史中承担过文化启蒙、国家救亡的社会职能。直到1990年代初中国转向全面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文学这种媒
期刊
本期文艺家:王秀凡,国家一级导演,曾任江西省赣剧团副团长、团长,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长期从事导演工作,导演过话剧、京剧、赣剧、歌舞剧等类型剧目30余部。组织及担任艺术顾问的作品有采茶戏《榨油坊风情》《远山》《木乡长》、赣剧《荆钗记》《还魂后记》、舞剧《路》《长长的红背带》、话剧《古井巷》等,均获国家“文华奖”及“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策划江西第一部民族音乐剧《围屋女人》并担任总导演。长期从事文
期刊
在聂迪的作品中,土地有着非凡的意义。土地上的山川、事物、季节、明暗、人伦和社会,都是他不断触摸与探索的主体。换句话说,土地以及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聂迪深入观照和体验的主体。并且,这样的土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就是具有文宗欧阳修开启的唐宋文脉的客家性。  客家人肯定是汉人,但它却葆有多数古汉人的特征。仅就文脉而言,它们都具有峻峭、清丽、复古和锋利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的文本紧系于土地,用词瑰丽
期刊
在一篇流传甚广的名家散文中说到,唐人张继科场落第后黯然返乡,某日夜半失眠,于是成就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他的英名因此而不朽,在中华文化的榜单上永远封神。而那与他同科的状元姓甚名谁,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河床深处,千年之后无人记起。  这文章当然有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故事未必经得起推敲。因为也有一种说法是张继当时已经考取功名,写诗时的身份是乱世飘零的游子,并非科场失意的落榜生。但很显然,人们更愿意接受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