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资源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关键性因素的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能得到怎样的发展呢?下面是笔者对此的一些粗浅探讨。
一、教师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得到提升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过程和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大的影响。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所谓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二、教师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传递者与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与设计者。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①课程设计与开发技能形成。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规划者、开发者、评价者,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掌握诸如课程标准和国家审定教材的微观化及具体处理的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和将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对材料、信息的处理方式和选择、考察以及进行检验的技术等等。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一定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②逐步树立反思意识。校本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景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③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要研究课程理论、课程制度、课程开发方法;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反思性研究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具备参与和合作精神。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合作,共同开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和学生的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共同交流,掌握知识。教师们要走进彼此的课堂中,互相学习、相互了解,相互提高,共同发现不足之处,研讨解决方案,形成新的观念。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得到“心理支持,产生新的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益处。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有责任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他们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校本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社区的年轻人。
综上所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校本课程是挑战,更是机遇,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教师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得到提升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的教育实践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过程和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大的影响。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要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所谓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不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二、教师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传递者与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与设计者。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①课程设计与开发技能形成。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规划者、开发者、评价者,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的实施和评估。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掌握诸如课程标准和国家审定教材的微观化及具体处理的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和将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对材料、信息的处理方式和选择、考察以及进行检验的技术等等。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而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一定要学会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能。②逐步树立反思意识。校本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本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景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③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要研究课程理论、课程制度、课程开发方法;不仅要研究问题的解决,还要研究交往、协调的方法等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教师反思性研究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要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必须具备参与和合作精神。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合作,共同开发,倡导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的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和学生的合作,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共同交流,掌握知识。教师们要走进彼此的课堂中,互相学习、相互了解,相互提高,共同发现不足之处,研讨解决方案,形成新的观念。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得到“心理支持,产生新的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益处。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有责任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他们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校本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社区的年轻人。
综上所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校本课程是挑战,更是机遇,每位教师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