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注重作者自身的个性化表达,在散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要注意教师课前与文本的体验对话,挖掘文本的“唤情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和精读的作用;课后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高效的散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散文;情感;体验;《想北平》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文类,与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散文更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达。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将散文当成一般文章来教,将其压缩成简单枯燥的艺术手法和普遍内涵的载体,教师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学生也就无法对散文真正产生兴趣。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就以教授《想北平》的经验为例,提出一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和方法。
一、授课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教师要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避免文本阅读的缺失,以教参的说法代替教师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自己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通过解读和质疑文本,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随之将这种情感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
(二)善于捕捉文本中的“唤情点”
“唤情点”一词,是由于漪提出的,它是指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在钻研完文本后,要对文本进行宏观审视,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将有利于“唤情”的各种教学因素综合运用。《想北平》写于1936年,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距甚远。在预习作业中,很多学生表示这篇文章很容易读懂,甚至对于老舍反复强调的爱,他们觉得有些矫情。其实,整篇文章中唤情点很多,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消解学生的情感缺失。
二、授课时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吟咏美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之初,笔者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开启情感之门,但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历练。在品析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全班朗读,分组朗读和推举代表竞读,反复品味文本的重点段落。尤其是对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句情感的至高点,教师让学生反复读,加深他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二)精读细品
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和作者的心灵,这也是有感情诵读的一个基础。
第一,语境中的品味。
(1)字词句的品味。教师要找出每篇文本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增强语感。就《想北平》而言,它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天然去雕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很多如“白霜儿”“愧杀”这样的北京方言,口气纯真朴实又显自豪之情。在这样平凡又有味的语言体会中,加深了对老舍平民化北平的了解。
(2)形象的品味。教學中只有引导学生揭示形象包含的内蕴,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导入《想北平》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印象中的北京。学生说出了诸如“长城、故宫、拥堵、雾霾”之类的词语,教师将他们的想法写上黑板,再让他们找出老舍笔下的北平,“小蝌蚪、嫩蜻蜓、西山、北山”。通过板书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与外乡人的身份相比,老舍将北平当成了自己的“家”,正因为这种“家”的概念,才有了前文深沉的“爱”。
(3)手法的品味。作者在处理情感时,必须依靠一定的写作技巧,用理性去引导,才不至于让情感失控。老舍爱北平,反复强调这是“说不出”的,但很显然,在文本中,他“说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老舍“说”的手法。比如将对北平的爱类比成对母亲的爱,教师通过补充《我的母亲》中的一些素材,让学生深刻体会老舍对于母亲的深厚情感,有了这样具体的感受之后,学生再体会情感时,就容易多了。
第二,非语境中的品味。
有时分析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需要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要素联系起来。在理解文末“要落泪了”这一语句时,教师出示了著名作家舒乙评价他父亲老舍的五句话,并且出示相关资料,展示老舍父亲作为满族护军士兵为国捐躯的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老舍不仅作为一个北京人,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满族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最后展示1936年的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最后的“落泪”不是故作矫情的呐喊,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故土家园的担忧。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认知,就能够弥补课前产生的“文本浅”“矫情”之类的阅读误差了。
三、授课后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生在课上产生的深刻情感必须在课后加以巩固,打通自己的生活世界,才能让这种理解历久弥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重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迁移提高,加深印象。如:
(一)在补充阅读中迁移
笔者在课后印发了林语堂的《说北平》作为比较阅读材料,让学生去读一个福建人眼中的北平,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一些名著名篇,让他们在阅读中发掘以北平作为背景的故事魅力。
(二)在写作活动中迁移
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进而指导自己的写作,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写一段《说常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很多同学都在练笔中展示出了独特的情思。除此一例,还有很多练笔的方法,可以仿写,学习文章的情感表现方法;可以扩写,进一步开拓文本的意境;可以写读后感,尽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蕴含其中的独有情感,才能读出散文的“个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语文学习,198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关键词】阅读教学;散文;情感;体验;《想北平》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文类,与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散文更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达。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将散文当成一般文章来教,将其压缩成简单枯燥的艺术手法和普遍内涵的载体,教师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学生也就无法对散文真正产生兴趣。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就以教授《想北平》的经验为例,提出一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策略和方法。
一、授课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教师要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避免文本阅读的缺失,以教参的说法代替教师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自己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通过解读和质疑文本,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随之将这种情感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
(二)善于捕捉文本中的“唤情点”
“唤情点”一词,是由于漪提出的,它是指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在钻研完文本后,要对文本进行宏观审视,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将有利于“唤情”的各种教学因素综合运用。《想北平》写于1936年,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距甚远。在预习作业中,很多学生表示这篇文章很容易读懂,甚至对于老舍反复强调的爱,他们觉得有些矫情。其实,整篇文章中唤情点很多,教师要妥善处理好,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消解学生的情感缺失。
二、授课时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吟咏美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之初,笔者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开启情感之门,但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历练。在品析了文章内容之后,教师主要让学生通过全班朗读,分组朗读和推举代表竞读,反复品味文本的重点段落。尤其是对最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这句情感的至高点,教师让学生反复读,加深他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二)精读细品
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处和作者的心灵,这也是有感情诵读的一个基础。
第一,语境中的品味。
(1)字词句的品味。教师要找出每篇文本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增强语感。就《想北平》而言,它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天然去雕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有很多如“白霜儿”“愧杀”这样的北京方言,口气纯真朴实又显自豪之情。在这样平凡又有味的语言体会中,加深了对老舍平民化北平的了解。
(2)形象的品味。教學中只有引导学生揭示形象包含的内蕴,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在导入《想北平》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印象中的北京。学生说出了诸如“长城、故宫、拥堵、雾霾”之类的词语,教师将他们的想法写上黑板,再让他们找出老舍笔下的北平,“小蝌蚪、嫩蜻蜓、西山、北山”。通过板书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与外乡人的身份相比,老舍将北平当成了自己的“家”,正因为这种“家”的概念,才有了前文深沉的“爱”。
(3)手法的品味。作者在处理情感时,必须依靠一定的写作技巧,用理性去引导,才不至于让情感失控。老舍爱北平,反复强调这是“说不出”的,但很显然,在文本中,他“说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找出老舍“说”的手法。比如将对北平的爱类比成对母亲的爱,教师通过补充《我的母亲》中的一些素材,让学生深刻体会老舍对于母亲的深厚情感,有了这样具体的感受之后,学生再体会情感时,就容易多了。
第二,非语境中的品味。
有时分析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需要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的写作背景等要素联系起来。在理解文末“要落泪了”这一语句时,教师出示了著名作家舒乙评价他父亲老舍的五句话,并且出示相关资料,展示老舍父亲作为满族护军士兵为国捐躯的事例,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老舍不仅作为一个北京人,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满族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最后展示1936年的华北危急北平危急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最后的“落泪”不是故作矫情的呐喊,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故土家园的担忧。学生有了这样的背景认知,就能够弥补课前产生的“文本浅”“矫情”之类的阅读误差了。
三、授课后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学生在课上产生的深刻情感必须在课后加以巩固,打通自己的生活世界,才能让这种理解历久弥新。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重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迁移提高,加深印象。如:
(一)在补充阅读中迁移
笔者在课后印发了林语堂的《说北平》作为比较阅读材料,让学生去读一个福建人眼中的北平,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一些名著名篇,让他们在阅读中发掘以北平作为背景的故事魅力。
(二)在写作活动中迁移
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进而指导自己的写作,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在布置课后作业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写一段《说常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很多同学都在练笔中展示出了独特的情思。除此一例,还有很多练笔的方法,可以仿写,学习文章的情感表现方法;可以扩写,进一步开拓文本的意境;可以写读后感,尽情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蕴含其中的独有情感,才能读出散文的“个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语文学习,198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