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动力源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习永无止境,教书育人不知疲倦”。
我自201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2018年获得了开办中印学院的正式资质。我之所以成立中印学院,是希望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在中印之间架起桥梁。我们主要开设汉语课程和中国画、中国哲学等方面的短期文化培训项目。目前,中印学院拥有四名全职教师和三名访问教员,共培养了300多名学生,目前正在参与课程的学生有25人。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印度实行了封锁措施,今年3月21日,莫迪总理又宣布了全国宵禁政策。中印学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我们把常规的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上进行。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始终坚持建立和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不能让任何事情妨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保证学校所有人员的安全。
线下课堂学生数量往往会更多,所有学生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年龄从10岁到40岁不等。线上课堂很难组织成这么大的规模,于是我们减少了每个课堂的学生人数,这样就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足够多的关注。此外,线上课程的时间太长容易让人疲倦,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缩短每节课的时长。封锁政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继续授课?如何保证学习和过去一样有趣?如何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此外,学校管理、举办活动检查作业、组织考试等方面也面临挑战。
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这些困难,我们决定向数字化教学转型。中印学院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组织了线上的互动课程,尽管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无法消除,我们还是创造出一个和过去的线下教学同样有趣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设计了各种练习、活动和学习材料来配合线上教学。
去年中秋,我们参观了孟买的历史遗址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s),听同行的中国朋友分享童年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讲述嫦娥的传说。我们的学生享受了一顿“团圆”午餐,品尝了传统的中国月饼。之后,他们又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感受。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老师和学生还无法面对面授课,但我们的热情依然高涨。为了让汉语学习更有趣味,人人都能参与,我们组织了线上游戏,比如“猜汉字”“选出对的词”。我们也制作、分享了有关文化体验的视频,发布在YouTube平台的Chinichashma账号上,通过这些视频,中印学院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我们使用的数字平台很多:Zoom用来组织线上课堂教学,微信和Whats App用来和学生保持联络,钉钉用来登记考勤。这些平台其实在疫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疫情只是加快了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
我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中印学院的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取名仪式。我们认为,拥有一个所学语言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与这门语言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每当我们的学生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老师就会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取个中文名。不久前,我们刚刚为一批学生举行了结课仪式,并为他们组织了中文名的取名仪式。
过去我们会把学生召集在一起,用中国书法在红色的纸上写下他们的名字,这既是好运的象征,又代表一个新的身份。今年,我们把活动改在线上举办,用很美观的方式展示了给学生们的中文名和这些名字的含义。Kalpit是我们的学生之一,他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给他的中文名叫“书伟”(意为“伟大的书籍”)。Kalpit认为这次取名仪式非常特别,经过这次活动,他感觉自己和中印学院以及中国都更亲近了。另外两名学生Karan Gala和Aksha Dedhia覺得取名仪式很打动人,他们很感谢老师费时费力给他们取了合适的中文名。看到我的学生这么喜欢他们的中文名,我真的很自豪。这次线上的取名仪式举办得非常成功。
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中文这门语言,而且能和中国的文化产生共鸣。过去三个月,我们举办了多场网络研讨会,研讨的话题涉及孔子、汉字和普通话等,每次研讨会的时长在1到2小时之间。除了中印学院的老师外,我们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参与研讨会,比如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罗宾,贝奇(Robin Betch)先生、《印度时报》的前记者卡尔皮特·曼奇卡(Kalpit Mankikar)先生等。每场研讨都设有开放的问答环节,我们非常鼓励研讨会的参与者给出反馈,这也是他们持续学习和追求进步的机会。让我们充满动力的是,不止是孟买的学生和中文爱好者,印度其他地方的人也给了我们积极的回应和振奋人心的反馈,我们会把网络研讨会继续办下去。
此前,只有孟买的学生能够参加中印学院的教育项目,如今,通过线上课堂,更多地区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线上教学确有其优势,节省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时间,学生在家学习也很方便。当然,新的挑战也是有的,准备教学材料就是其中之一。要保证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得花更多时间备课。视觉辅助手段往往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他们制作了包含大量图片的课件。我们也采用了测验、角色扮演游戏和小组展示等方法来保障线上课堂的互动性。团队里的年轻老师这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把新技术运用得相当好,因此中印学院向线上教学转型的过程也顺畅了许多。
虽然我们很想念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光,但对于全新的环境,我们也适应得很快。我们的动力源自《论语》中的这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习永无止境,教书育人不知疲倦”。这也是我们中印学院十分珍视的一句格言。
本文作者Nishith Shah为汉语教学机构中印学院的创始人。
我自2013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2018年获得了开办中印学院的正式资质。我之所以成立中印学院,是希望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在中印之间架起桥梁。我们主要开设汉语课程和中国画、中国哲学等方面的短期文化培训项目。目前,中印学院拥有四名全职教师和三名访问教员,共培养了300多名学生,目前正在参与课程的学生有25人。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印度实行了封锁措施,今年3月21日,莫迪总理又宣布了全国宵禁政策。中印学院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我们把常规的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上进行。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始终坚持建立和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不能让任何事情妨碍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保证学校所有人员的安全。
线下课堂学生数量往往会更多,所有学生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年龄从10岁到40岁不等。线上课堂很难组织成这么大的规模,于是我们减少了每个课堂的学生人数,这样就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足够多的关注。此外,线上课程的时间太长容易让人疲倦,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缩短每节课的时长。封锁政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继续授课?如何保证学习和过去一样有趣?如何维系师生之间的纽带?此外,学校管理、举办活动检查作业、组织考试等方面也面临挑战。
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这些困难,我们决定向数字化教学转型。中印学院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组织了线上的互动课程,尽管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无法消除,我们还是创造出一个和过去的线下教学同样有趣的学习环境。我们还设计了各种练习、活动和学习材料来配合线上教学。
去年中秋,我们参观了孟买的历史遗址坎赫里石窟(Kanheri Caves),听同行的中国朋友分享童年关于中秋节的故事、讲述嫦娥的传说。我们的学生享受了一顿“团圆”午餐,品尝了传统的中国月饼。之后,他们又分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感受。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老师和学生还无法面对面授课,但我们的热情依然高涨。为了让汉语学习更有趣味,人人都能参与,我们组织了线上游戏,比如“猜汉字”“选出对的词”。我们也制作、分享了有关文化体验的视频,发布在YouTube平台的Chinichashma账号上,通过这些视频,中印学院的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我们使用的数字平台很多:Zoom用来组织线上课堂教学,微信和Whats App用来和学生保持联络,钉钉用来登记考勤。这些平台其实在疫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疫情只是加快了我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
我们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中印学院的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取名仪式。我们认为,拥有一个所学语言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与这门语言的情感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每当我们的学生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老师就会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为他们取个中文名。不久前,我们刚刚为一批学生举行了结课仪式,并为他们组织了中文名的取名仪式。
过去我们会把学生召集在一起,用中国书法在红色的纸上写下他们的名字,这既是好运的象征,又代表一个新的身份。今年,我们把活动改在线上举办,用很美观的方式展示了给学生们的中文名和这些名字的含义。Kalpit是我们的学生之一,他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给他的中文名叫“书伟”(意为“伟大的书籍”)。Kalpit认为这次取名仪式非常特别,经过这次活动,他感觉自己和中印学院以及中国都更亲近了。另外两名学生Karan Gala和Aksha Dedhia覺得取名仪式很打动人,他们很感谢老师费时费力给他们取了合适的中文名。看到我的学生这么喜欢他们的中文名,我真的很自豪。这次线上的取名仪式举办得非常成功。
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到中文这门语言,而且能和中国的文化产生共鸣。过去三个月,我们举办了多场网络研讨会,研讨的话题涉及孔子、汉字和普通话等,每次研讨会的时长在1到2小时之间。除了中印学院的老师外,我们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参与研讨会,比如德国蒂宾根大学的罗宾,贝奇(Robin Betch)先生、《印度时报》的前记者卡尔皮特·曼奇卡(Kalpit Mankikar)先生等。每场研讨都设有开放的问答环节,我们非常鼓励研讨会的参与者给出反馈,这也是他们持续学习和追求进步的机会。让我们充满动力的是,不止是孟买的学生和中文爱好者,印度其他地方的人也给了我们积极的回应和振奋人心的反馈,我们会把网络研讨会继续办下去。
此前,只有孟买的学生能够参加中印学院的教育项目,如今,通过线上课堂,更多地区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线上教学确有其优势,节省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时间,学生在家学习也很方便。当然,新的挑战也是有的,准备教学材料就是其中之一。要保证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老师们得花更多时间备课。视觉辅助手段往往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他们制作了包含大量图片的课件。我们也采用了测验、角色扮演游戏和小组展示等方法来保障线上课堂的互动性。团队里的年轻老师这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把新技术运用得相当好,因此中印学院向线上教学转型的过程也顺畅了许多。
虽然我们很想念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光,但对于全新的环境,我们也适应得很快。我们的动力源自《论语》中的这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学习永无止境,教书育人不知疲倦”。这也是我们中印学院十分珍视的一句格言。
本文作者Nishith Shah为汉语教学机构中印学院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