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运用“讨论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课改的理念已经渗入教师们的心脾,新的教学观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教学主流,素质教育被真正推向理论高度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的同时,诸多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且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在这些先进的学习方式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为走进课改,崇尚新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老教法彻底决裂。讨论、探究、实践成为每一节课、每一环节都用的方法,导致 “讨论”泛滥成灾,收效甚微。为此,讨论法的运用也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本文重点论述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讨论法,让讨论法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
  一、讨论≠高效
  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所谓的优秀课上,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似乎一节课离开了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就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就又是传统老教法的再现,被定义为不是优秀课,不是A级课。就连平时的课堂教学,如果领导查课、巡视,不用多媒体技术、不采用小组讨论统统记为C级课,于是,教师们在上课时,无论课堂目标是否需要,讨论成为必要的环节,不求教学效果、只注重形式的讨论教学成为普遍的弊端。因此,务必记住高效不等于讨论,讨论了未必有效。那么,如何发挥讨论的有效性,教师们应该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巧妙设计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获。
  如,在一次同事的公开课上,教师所教内容是8B Unit8 A green world的第一课时,上课时,师生问好后,教师将本节课的题目8B Unit8 Welcome to the Unit往黑板上一写,便提出问题话:What will we learn in this class?于是,学生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叽叽喳喳讨论4-5分钟,学生讨论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一位学生对本节课出现的新单词、新习惯用语、新的语法结构、重点句型等一一说出,看似对教材熟练把握,其实这一切都是课前预习的结果,而不是那几分钟讨论的结晶。由此可见,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意义可言,如果说有,也只是对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与教师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相差万里。其实,教师的这个讨论题设计的就不科学,这个问题明显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在课堂结束之时,由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学更好些。
  可见,讨论了不一定有效果,更不可能等于有效和高效。因此,教学中,注重讨论、交流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的创建的标志之一,注重谈论的高效性势在必行。
  二、讨论≠问题
  在讨论这一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所看好和推广使用的过程中,除了 存在讨论就是高效的误区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把讨论和问题划等号。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找答案、交流答案便认为是讨论。如,学习8B Unit 8的Reading部分时,教师在学生阅读了文章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When is World Environment Day? What is Switzerland like? What do people usually try to do?等,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忙于从书中捕捉问题的答案,然后相互核对答案是否一致等,学生们认为讨论就是对答案、教师们认为讨论是问题的讨论,有问题就有讨论,否则,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探究学习就得不到实现。在教学中,力避这一弊端、将讨论落到实处更有其实际意义。
  三、讨论要有实效性和时效性
  讨论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教师们普遍使用的方法,要使讨论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讨论应注重时效性和实效性。
  1. 讨论的实效性。所谓注重讨论的实效性,就是应该关注讨论的有用性,应以切实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习而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探究活动。如学习8B Unit8的Reading部分之前与学生就“绿色生活”进行交流:Our planet is in trouble,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else can we do? 启发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想出更多的保护地球环境的做法,这样的讨论对上一节课的知识起复习作用,也引领了Reading的教学,作用很大。这个环节的讨论有实效性。
  2. 讨论的时效性。在关注讨论、探究的实效性即有用性的同时,讨论的时效性也不得忽视。所谓讨论的时效性是指什么时候讨论为最佳时机。简言之,讨论应在需要时讨论,否则,讨论就有重形式、轻效果之嫌。
  那么,何时讨论,决定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简单说,学生质疑后再讨论,学生意见有分歧时组织学生讨论。如对于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We should do as much as we can___(protect)the environment.对于这个题的protect的形式,众说纷纭,多数学生坚持动词原形,因为前面有情态动词can,也有个别同学说填不定式to protect,做目的状语,学生们各执己见。此时,组织学生讨论、留时间给学生,让其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及解题的思路,在发表看法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的讨论才有实效性和时效性。
  初中英语教学在课改的今天,教师们务必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同时也走出课改创新课堂的误区,力避讨论的泛滥、低效、无效现象,切记讨论不等于高效、讨论不等于问题、并注意讨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使讨论真正服务于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其他文献
编者语:阅读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加工、整合的过程,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中怎样重新加工文本,怎样剔除冗余信息,怎样提取有用信息,怎样有针对性地重组语言……您将会从本文中得到一些启示。    按信息学的眼光来看,高考试卷中的各种阅读文本其实就是一个个根据一定目的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体。文本中有明示信息——即由文本字面意义直接呈现的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概念、判断等;也有隐含信
期刊
经过几年的自主命题,高考试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色,尤其是用来考查学生分析、整合、鉴赏能力的大阅读——现代文阅读,出题越来越规范。  以湖北考卷为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稳中有变:湖北考卷每一年都对表达方式设置题目,但表达方式的类别有所变化。   (2)由粗到细:湖北考卷对表达方式中的描写考查尤为重视,从了解描写的作用逐步深入到懂得某一类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从浅入深:
期刊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是高考科学类文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首先出现“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的字眼。本考点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因此,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对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任何推断和想像不是空穴来风,都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沿着文章已有的思路往前延展开来。由推断和想像而得出的新认知,必须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是文章中相关信息的合理
期刊
静心吟一首诗,刹那间涌出千古情思;沉心看一幅画,淋漓墨色写就疏狂年华;宁心听一段曲,轮回千转不改绝世情操;清心读一段史,追思往古,得生命真谛。  诗人在秋凉的雨夜,写诗给遥在北地的爱人。窗下,烛光暗淡;窗外,秋池稍涨。西窗下的思念有没有尽头?烛花的影子可否印在她的衣衫上?这情思,本就是最美最古老的传说。鸿雁传书,红豆系情,古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只凝就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千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并非唯一的教学目的,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使其主动地学习,不再是让其等待灌注、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样,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上述要求思考怎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此,笔者总结出如下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要确保学
期刊
对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 句意理解题历来是一个重难点。虽然该类题目答题要求“意思对即可”,但评卷抠点严格,大多考生仅能触及部分得分点,丢掉到手的分数。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句位、句法和句读意识是失分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强化三种意识的必要。    一、句位    所谓“句位”,即句子在文本中所处的具体位置。重要句子的隐含意义如何破解,需要考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因为这种句子往往就是体现主旨的中心句或者串联
期刊
纵观近年来的现代文阅读,可以发现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越来越隐含,有时还和其他考点混合起来考查。下面结合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相关题目,介绍几种常见技法。    一、“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寻根探源法    是指题面言此而意在彼,但终极目标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为此,考生要学会依据题面寻根探源,明了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找到答题区域,抓住关键词句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例
期刊
退休增值学  和静钧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曾言:“人们要到晚上才能看清那一天是何等美妙。”同理,叱咤风云于政坛的政要到了退休之时才重新发现自己是多么“价值连城”,他们丢失的是手中的有形权力,收获的却是殷实的经济财富。  我们问题的兴趣点在于:退下去的领导人是怎样增值的?  这首先是一个大众心理学上的问题。“人走茶凉”,“门可罗雀”,以往在位者一旦交出权力后地位一落千丈,其财富聚
期刊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基于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的在“活动”与“社会交往”中发展认知图式的过程。以这一理论为依托,让我们认识到了学习过程与社会环境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给教学过程的展开带来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启示。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进一步探究这一理论带给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引导与启示。  一、情境创设  构建主义十分强调学习过程在展开时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影响。合
期刊
“拉尼娜”的脚步  杨学祥    2006年初,美国气象部门警告说,今年春季和夏季将再度发生“拉尼娜”现象。在美国气象学会于亚特兰大举行的会议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负责人奥利尼克说,“拉尼娜”现象可能将在今年春末持续发生,甚至持续整个夏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已确认,过去3个月中,太平洋部分区域水温低于正常值。  人们可能对“拉尼娜”还不太熟悉,那么,“拉尼娜”现象到底指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