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慢支”患者:预防发作
冬天是“老慢支”患者最担心、害怕的季节,一不小心着凉感冒,便会引发严重的急性发作。不少老慢支患者的冬天就是在“打针、吃药、住院”中度过的,并因此承受着肉体、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经济负担也很沉重。因此,给老慢支患者的过冬建议是:预防发作。
一、预防到位
1.禁烟:戒烟是当今最有效的减慢“老慢支”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措施。在病情极易发作的冬天,绝对禁烟是每个“老慢支”患者必须做到的。
2.小心室内空气污染:冬天气候寒冷,大多数家庭为了保暖,习惯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污浊,细菌滋生。建议经常开窗通风,最好每天早、午、晚各通风20分钟,以去除室内有害气体。
3.适当运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老慢支”患者也应该进行一些适宜的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呼吸操等。锻炼时应注意保暖,时间以20分钟为宜。
4.营养支持:饮食应多种多样,每天碳水化合物、脂类、优质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必不可少。
5.疫苗:每年注射一次(秋季)或两次(秋季和冬季)流感疫苗可降低“老慢支”患者的死亡率。每5年注射一次肺炎疫苗,可能也有一定益处。
6.免疫调节剂:注射胸腺肽或卡介菌多糖核酸,口服多价细菌疫苗等措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慢支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率。
7.氧疗:长期氧疗(>15小时/天)可延长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条件的话, “老慢支”患者在冬天可尝试氧疗,以改善气急、缺氧问题。
8.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预防或减轻气急症状。这些药物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和茶碱。肺功能损害较重(FEV1<50%预计值)或病情反复发作者,应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与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该方案可使病人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应避免长期、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引起类固醇肌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9.抗氧化剂:适当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减少反复发作次数。
二、识别预警信号
最常见的导致“老慢支”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感染和空气污染,但也有约1/3的病人找不到原因。当出现气促加重、喘息、胸闷、咳嗽、痰量增多、痰液颜色和黏稠度改变及发热等症状时,大多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早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应对急性发作
对处于急性加重期的“老慢支”患者而言,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口服茶碱和短期(7~14天)应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都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当存在呼吸道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严重的慢支急性发作常需住院治疗,病情危重者可能还需机械通气治疗。
痛风患者:管好嘴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 杜蕙
冬天是痛风的高发季节,究其原因,主要与气候寒冷时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形成微结晶有关。此外,冬天恰遇元旦、春节,痛风患者在节日期间免不了走亲访友、吃喝应酬,稍不注意,急性发作就会找上门来。虽说气候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但通过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来预防痛风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给痛风患者的过冬建议是:管好嘴巴。
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与食物种类、烹调方法等有关,合理选择食物及食物的加工方法,有助于减少食源性尿酸的生成,预防痛风发作。
保证主食量
对痛风患者而言,不论是平时还是过年,都应该保证一定的主食量(占总热量的50%~60%,甚至可达70%),决不能只吃菜,不吃饭。主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选择大米、面粉、玉米及其制品。
适量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8~1.0克为宜,总量约60克,占总热量的12%~14%。品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河鱼、瘦肉、禽肉为辅。脂肪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6~1克为宜,总量约50克,占总热量的20%~25%,以植物性油脂为主(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由于脂肪会影响尿酸排泄,所以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油炸及过分油腻的食物。
限盐、忌辛辣
痛风患者每天的盐量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严格限制在3克以内。有报道称,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其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痛风患者对辛辣饮食(如川菜等)应敬而远之。如果在外就餐,可备一杯白开水,把过咸、偏辣的食物放在水里漂一下再食用。
吃法有讲究
将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等切块煮沸,弃汤后再进行烹调,蔬菜用沸水焯水后再烹调,都可减少嘌呤含量。除香菇、黄豆、扁豆、紫菜等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外,一般蔬菜和水果均可食用。各类肉汤烹调时间越长,所含的嘌呤量越多,故老火靓汤不适合痛风病人。另外,烹调30分钟或6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鸡汤>排骨汤;烹调90分钟或12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排骨汤>鸡汤。
多饮水
多饮水能起到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及避免尿路结石形成的作用,对防治痛风意义重大。然而,不少痛风患者在过年时因忙于走亲访友,常会忽略“多饮水”这个重要原则,大多是口渴了才想到要饮水。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不但每日饮水总量大大不足,而且临口渴时暴饮是一种被动饮水,排泄尿酸的效果也差。正确的方法是主动饮水,每日坚持饮水2000~3000毫升,每天的尿量保持在1500毫升左右。换句话说,就是“口不渴也要喝水”。饮水的最佳时间是在两餐之间、晚间及清晨。晚间饮水是指晚饭后45分钟至睡前,清晨饮水是指起床至早饭前30分钟。有心、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除了饮水量外,饮什么水也有一定讲究。当尿液呈弱碱性时,尿酸易于排泄。普通饮用水的pH 值为6.5~8.0,呈中性~弱碱性;某些品牌矿泉水的pH值为7,呈中性;纯水的pH值一般为6,略偏酸性。因此,痛风患者的饮用水还是以普通自来水为好。
痛风患者还可饮淡茶水、菜汁、果汁以及可乐、雪碧、汽水、苏打水等碱性饮料。碱性饮料可碱化尿液,有助尿酸排泄。
不饮酒
酒中的乙醇可加快人体内嘌呤合成的速度,使尿酸产量增加,而且酒中所含的乙醇能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降低尿酸的排出。有人认为啤酒不算酒,饮饮无妨,其实啤酒深藏不露,其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有人做过实验,饮用一瓶啤酒后,血中尿酸浓度可增加一倍;也有人观察过,啤酒厂的工人因饮啤酒的机会多,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故痛风患者应严格禁酒。
尝试药粥保健
薏苡仁粥:薏苡仁30克、粳米30克,浸泡后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健脾利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粳米15克,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清热除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活血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型痛风。
山药粥:山药30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补益脾肾功效,适用于脾肾亏虚型痛风。
高血压患者:平稳降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孔 燕
人体血压与气候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冬季气温降低易使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病情加重。而血压控制不佳,特别是血压过度波动,是导致卒中等并发症的源头。因此,给高血压患者的过冬建议是:平稳降压。
自我保健,保持血压稳定
当寒潮来袭时,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并及时添加衣服,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若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高,以18~23℃为宜。为避免空气干燥,可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并注意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睡眠时,应避免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以免压迫胸部,妨碍呼吸,引起血压升高。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有营养的鸡、鱼、乳类及豆制品物等。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多吃黑木耳、山楂、洋葱头等有软化血管效用的食物。冬季气候干燥,患者要多喝水,以防血黏度升高,血栓形成。
不良情绪会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剧烈收缩,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要时刻保持平稳的心态,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惊吓。即使在节日期间,也要保证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
体育锻炼,帮助控制血压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食欲旺盛、活动减少,再加上冬天有多个传统佳节,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不少高血压患者的体重会增加,使降压难度增大。坚持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控制体重的方法。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上午9~10点外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皆可,运动强度以周身发热、轻微出汗,心率达(170-年龄)次/分为宜。
坚持服药,争取治疗达标
冬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偏高且易波动,单用一种降压药往往效果不佳,常需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定时、定量服药,争取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切不可自行随意停服或减量。遇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养成在家监测血压的习惯,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仪皆可。不少患者担心电子血压仪不准,其实只要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电子血压仪还是能准确反映血压水平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药后不要骤然改变体位,如很快从卧位或蹲位变为坐位或站位,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冬天是“老慢支”患者最担心、害怕的季节,一不小心着凉感冒,便会引发严重的急性发作。不少老慢支患者的冬天就是在“打针、吃药、住院”中度过的,并因此承受着肉体、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经济负担也很沉重。因此,给老慢支患者的过冬建议是:预防发作。
一、预防到位
1.禁烟:戒烟是当今最有效的减慢“老慢支”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措施。在病情极易发作的冬天,绝对禁烟是每个“老慢支”患者必须做到的。
2.小心室内空气污染:冬天气候寒冷,大多数家庭为了保暖,习惯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污浊,细菌滋生。建议经常开窗通风,最好每天早、午、晚各通风20分钟,以去除室内有害气体。
3.适当运动: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老慢支”患者也应该进行一些适宜的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呼吸操等。锻炼时应注意保暖,时间以20分钟为宜。
4.营养支持:饮食应多种多样,每天碳水化合物、脂类、优质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必不可少。
5.疫苗:每年注射一次(秋季)或两次(秋季和冬季)流感疫苗可降低“老慢支”患者的死亡率。每5年注射一次肺炎疫苗,可能也有一定益处。
6.免疫调节剂:注射胸腺肽或卡介菌多糖核酸,口服多价细菌疫苗等措施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慢支急性发作次数及住院率。
7.氧疗:长期氧疗(>15小时/天)可延长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条件的话, “老慢支”患者在冬天可尝试氧疗,以改善气急、缺氧问题。
8.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预防或减轻气急症状。这些药物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和茶碱。肺功能损害较重(FEV1<50%预计值)或病情反复发作者,应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与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该方案可使病人减轻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应避免长期、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引起类固醇肌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9.抗氧化剂:适当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减少反复发作次数。
二、识别预警信号
最常见的导致“老慢支”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感染和空气污染,但也有约1/3的病人找不到原因。当出现气促加重、喘息、胸闷、咳嗽、痰量增多、痰液颜色和黏稠度改变及发热等症状时,大多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早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应对急性发作
对处于急性加重期的“老慢支”患者而言,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口服茶碱和短期(7~14天)应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都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当存在呼吸道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严重的慢支急性发作常需住院治疗,病情危重者可能还需机械通气治疗。
痛风患者:管好嘴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 杜蕙
冬天是痛风的高发季节,究其原因,主要与气候寒冷时血液中的尿酸容易形成微结晶有关。此外,冬天恰遇元旦、春节,痛风患者在节日期间免不了走亲访友、吃喝应酬,稍不注意,急性发作就会找上门来。虽说气候因素非人力所能控制,但通过减少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来预防痛风还是可以做到的。因此,给痛风患者的过冬建议是:管好嘴巴。
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与食物种类、烹调方法等有关,合理选择食物及食物的加工方法,有助于减少食源性尿酸的生成,预防痛风发作。
保证主食量
对痛风患者而言,不论是平时还是过年,都应该保证一定的主食量(占总热量的50%~60%,甚至可达70%),决不能只吃菜,不吃饭。主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可选择大米、面粉、玉米及其制品。
适量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8~1.0克为宜,总量约60克,占总热量的12%~14%。品种以牛奶和鸡蛋为主,河鱼、瘦肉、禽肉为辅。脂肪每日摄入量以每千克体重0.6~1克为宜,总量约50克,占总热量的20%~25%,以植物性油脂为主(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由于脂肪会影响尿酸排泄,所以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油炸及过分油腻的食物。
限盐、忌辛辣
痛风患者每天的盐量最好控制在6克以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严格限制在3克以内。有报道称,过分嗜好辛辣食物者,其平均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不食辛辣食物者,故痛风患者对辛辣饮食(如川菜等)应敬而远之。如果在外就餐,可备一杯白开水,把过咸、偏辣的食物放在水里漂一下再食用。
吃法有讲究
将水产品、畜禽肉类、豆制品等切块煮沸,弃汤后再进行烹调,蔬菜用沸水焯水后再烹调,都可减少嘌呤含量。除香菇、黄豆、扁豆、紫菜等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外,一般蔬菜和水果均可食用。各类肉汤烹调时间越长,所含的嘌呤量越多,故老火靓汤不适合痛风病人。另外,烹调30分钟或6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鸡汤>排骨汤;烹调90分钟或120分钟汤内嘌呤总含量依次为:牛肉汤>排骨汤>鸡汤。
多饮水
多饮水能起到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及避免尿路结石形成的作用,对防治痛风意义重大。然而,不少痛风患者在过年时因忙于走亲访友,常会忽略“多饮水”这个重要原则,大多是口渴了才想到要饮水。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不但每日饮水总量大大不足,而且临口渴时暴饮是一种被动饮水,排泄尿酸的效果也差。正确的方法是主动饮水,每日坚持饮水2000~3000毫升,每天的尿量保持在1500毫升左右。换句话说,就是“口不渴也要喝水”。饮水的最佳时间是在两餐之间、晚间及清晨。晚间饮水是指晚饭后45分钟至睡前,清晨饮水是指起床至早饭前30分钟。有心、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除了饮水量外,饮什么水也有一定讲究。当尿液呈弱碱性时,尿酸易于排泄。普通饮用水的pH 值为6.5~8.0,呈中性~弱碱性;某些品牌矿泉水的pH值为7,呈中性;纯水的pH值一般为6,略偏酸性。因此,痛风患者的饮用水还是以普通自来水为好。
痛风患者还可饮淡茶水、菜汁、果汁以及可乐、雪碧、汽水、苏打水等碱性饮料。碱性饮料可碱化尿液,有助尿酸排泄。
不饮酒
酒中的乙醇可加快人体内嘌呤合成的速度,使尿酸产量增加,而且酒中所含的乙醇能使血乳酸浓度升高,后者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降低尿酸的排出。有人认为啤酒不算酒,饮饮无妨,其实啤酒深藏不露,其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有人做过实验,饮用一瓶啤酒后,血中尿酸浓度可增加一倍;也有人观察过,啤酒厂的工人因饮啤酒的机会多,痛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故痛风患者应严格禁酒。
尝试药粥保健
薏苡仁粥:薏苡仁30克、粳米30克,浸泡后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健脾利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粳米15克,加水熬粥,连服一周,有清热除湿功效,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活血通络之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络型痛风。
山药粥:山药30克、粳米30克,加水熬粥,有补益脾肾功效,适用于脾肾亏虚型痛风。
高血压患者:平稳降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孔 燕
人体血压与气候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冬季气温降低易使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病情加重。而血压控制不佳,特别是血压过度波动,是导致卒中等并发症的源头。因此,给高血压患者的过冬建议是:平稳降压。
自我保健,保持血压稳定
当寒潮来袭时,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并及时添加衣服,以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若使用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高,以18~23℃为宜。为避免空气干燥,可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并注意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睡眠时,应避免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以免压迫胸部,妨碍呼吸,引起血压升高。
在饮食上,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富有营养的鸡、鱼、乳类及豆制品物等。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多吃黑木耳、山楂、洋葱头等有软化血管效用的食物。冬季气候干燥,患者要多喝水,以防血黏度升高,血栓形成。
不良情绪会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剧烈收缩,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要时刻保持平稳的心态,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惊吓。即使在节日期间,也要保证规律的生活,避免熬夜。
体育锻炼,帮助控制血压
在寒冷的冬季,人体食欲旺盛、活动减少,再加上冬天有多个传统佳节,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不少高血压患者的体重会增加,使降压难度增大。坚持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控制体重的方法。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上午9~10点外出,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皆可,运动强度以周身发热、轻微出汗,心率达(170-年龄)次/分为宜。
坚持服药,争取治疗达标
冬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偏高且易波动,单用一种降压药往往效果不佳,常需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定时、定量服药,争取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切不可自行随意停服或减量。遇到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养成在家监测血压的习惯,水银柱血压计或电子血压仪皆可。不少患者担心电子血压仪不准,其实只要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电子血压仪还是能准确反映血压水平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药后不要骤然改变体位,如很快从卧位或蹲位变为坐位或站位,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