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批改完作业,表扬了全对的学生,然后发下出错的作业本让学生订正,如果学生还错,则继续订正,最多说一句“你太粗心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在教师身旁,教师非常耐心地教学生这道题该如何做;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结果答错了,教师马上示意他坐下,继续请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直到出现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要么毫不客气地将学生训斥一通,把他甩在一边,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学生上台板演以后,教师一般只统计一下全对的人数,很少对出错的学生给予关注。
作为教师,我们对于“错”是那样的熟悉,追求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我们的“敌人”,以至于“不错”成了我们的不懈“追求”。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该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路上永远不出错,那么教师这个职业也就能退出历史舞台了。正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在不断知错、改错中获得进步,才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一般情况,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闪烁某些合理的“光芒”,显现出学生认知的“路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内省”,促进学生“感悟”,发展学生“智能”。
一、认识错误,寻找教学真正的起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有偏差、知识的局限性、思维不够深刻、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在课上出现了错误,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让正确、错误这两种思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识冲突,产生“头脑风暴”,针对问题,寻找教学真正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教师就应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3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4×3=12(平方厘米)。这时教师提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利用课件展示这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这基础上再顺水推舟,教师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最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猜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暴露错误,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考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避免了超前或滞后现象的出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逐步建构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相适应。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其通过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自己学习中形成的错误认知信息,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
二、剖析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笔者发现在与学生剖析犯错误的原因时,往往会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因为此时学生不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明了,还会对原有的知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透彻,在此基础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发现。
例如,有一次让学生填空“0.66÷0.13=5……()”时,大部分填的是“1”。针对这一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道是非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吗?”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地展开讨论,学生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得到了解释,很快地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生1:余数1与除数0.13相比,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生2:余数1与被除数0.66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生3:我是通过验算发现的,5×0.13 1=1.65≠0.66,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
这样让学生在对错误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再去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该是把“1”缩小100倍得0.01。这一知识点就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逐渐深化。
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尝试错误、辨别是非,从而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认知,也是一种进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的学习实践过程就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虽然每一次学习的结果有对也有错,但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对”是一种进步,“错”也是一种进步,它起码可以证明某种想法或做法是不可行的,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教师应敏于捕捉学生质疑中产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引领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巧用错误,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有人说:“创新就是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合在一起打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例如,在上练习课时,书上出现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中,竟然没有一点讨论声,显然,学生们被难住了。正当教师准备讲解时,一位学生大声喊道:“等等!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学生验证后说:“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中有举例的,有画线段图的,有设未知数的,这道题在课堂中出现了(27-5)÷2-5=6(岁)、(27-5)÷2×3-27=6(岁)等七种不同的解法。“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因学生的错误,这道看似极为普通、解答不费时的应用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使我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值得。当那位学生说出算式时,大家当时都没有听明白,但可以肯定答案是错的。我没有让学生的错误溜走,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以发展,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其实,与上面这个教学中的实例类似的情况,每个数学教师都可能遇到,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算式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思维发展的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也是教学中永恒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错误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真实地坦诚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每个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让我们共同去开发和利用错误,使错误资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让错误成就出精彩的课堂,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蓝天)
作为教师,我们对于“错”是那样的熟悉,追求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把“错误”当成了我们的“敌人”,以至于“不错”成了我们的不懈“追求”。其实,课堂本身就是一个该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路上永远不出错,那么教师这个职业也就能退出历史舞台了。正因为学生的成长需要在不断知错、改错中获得进步,才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一般情况,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闪烁某些合理的“光芒”,显现出学生认知的“路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内省”,促进学生“感悟”,发展学生“智能”。
一、认识错误,寻找教学真正的起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有偏差、知识的局限性、思维不够深刻、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在课上出现了错误,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让正确、错误这两种思想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识冲突,产生“头脑风暴”,针对问题,寻找教学真正的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学生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教师就应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3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4×3=12(平方厘米)。这时教师提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利用课件展示这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的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这基础上再顺水推舟,教师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呢?”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最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猜想,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暴露错误,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考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避免了超前或滞后现象的出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逐步建构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和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相适应。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教师不应简单地一带而过,而应引导其通过分析、认识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除自己学习中形成的错误认知信息,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
二、剖析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笔者发现在与学生剖析犯错误的原因时,往往会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因为此时学生不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明了,还会对原有的知识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透彻,在此基础上,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发现。
例如,有一次让学生填空“0.66÷0.13=5……()”时,大部分填的是“1”。针对这一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道是非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问:“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吗?”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地展开讨论,学生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得到了解释,很快地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生1:余数1与除数0.13相比,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生2:余数1与被除数0.66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生3:我是通过验算发现的,5×0.13 1=1.65≠0.66,说明填上“1”是不正确的。
……
这样让学生在对错误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再去找出正确的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该是把“1”缩小100倍得0.01。这一知识点就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逐渐深化。
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尝试错误、辨别是非,从而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认知,也是一种进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的学习实践过程就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虽然每一次学习的结果有对也有错,但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对”是一种进步,“错”也是一种进步,它起码可以证明某种想法或做法是不可行的,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教师应敏于捕捉学生质疑中产生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引领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三、巧用错误,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对的新理念,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才能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有人说:“创新就是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合在一起打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顺应学生的思维,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能帮助学生突破眼前的障碍,让学生体验思维价值,享受思维快乐。
例如,在上练习课时,书上出现了一道关于年龄问题的思考题:“小明今年5岁,爸爸27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3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思考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陷入了沉思中,竟然没有一点讨论声,显然,学生们被难住了。正当教师准备讲解时,一位学生大声喊道:“等等!老师,我知道了!(27-5×3)÷3=4(年)。”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学生验证后说:“不对,4年后小明9岁,爸爸31岁,31不是9的3倍。”“是啊!怎么回事?”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中有举例的,有画线段图的,有设未知数的,这道题在课堂中出现了(27-5)÷2-5=6(岁)、(27-5)÷2×3-27=6(岁)等七种不同的解法。“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因学生的错误,这道看似极为普通、解答不费时的应用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使我未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值得。当那位学生说出算式时,大家当时都没有听明白,但可以肯定答案是错的。我没有让学生的错误溜走,把错误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这样,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以发展,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其实,与上面这个教学中的实例类似的情况,每个数学教师都可能遇到,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我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包办代替,将正确的算式呈现出来,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良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而学生就不会获得思维发展的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是“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也是教学中永恒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错误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真实地坦诚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学生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每个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让我们共同去开发和利用错误,使错误资源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让错误成就出精彩的课堂,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