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杰·弗莱浅析儿童绘画与艺术知性问题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绘画看似浅显稚拙,却常常使观众不自觉地驻足静观,甚至与艺术家的抽象绘画并置于架上时,都使人难以分辨二者,也许这就意味着儿童作品同样拥有令人惊异、震撼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源于观念尚未固化的心理映像与想象力,正如成人艺术作品的知性一般。当代艺术失语与盲从现象下如何坚守艺术的真正创造,我们需要回归艺术本身的创造过程进行重新探寻。
  关键词:知性;童趣;艺术创作;当代语境
  在对艺术知性再次进行解读和剖析之前,请允许我用一定篇幅引入一个新视角——儿童绘画。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之一的罗杰·弗莱在《儿童的素描》一文中写道,一幅12岁以下儿童创作的素描作品使他“对艺术冲动的本性,以及培育或压抑这种本性的可能性的认识比以前更多更清晰了”,这里的“儿童绘画”指向还未受过正规艺术教育“修正”的美术作品。大概普遍印象中的这类绘画大都倾向于儿童的乱画顽皮之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或许歪斜波折的线条、简化抽象的绘画之中,我们常会不自觉地进入画面,不自觉地花去十分钟甚至更久来观察、冥想这幅作品的造型、色彩甚至结构。这一举动一部分是源于成年观众对儿童思想的关切与好奇心理,但是否还因为儿童绘画其实拥有着同样令人惊奇、震撼的艺术价值呢?
  这一观点大概会收到许多反驳和好心的指摘,理由是儿童在智力、感性、世界经验等诸多方面还处于较为稚拙的初生期,视角广度与思维深度尚且有限。但艺术本身不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类情感符号化的创造吗?艺术与经济、政治,甚至和狭义的文化不同,后者的丰盛与发达往往建立在时间,即历史的逐步积累与革新基础上,而前者的惊世之作却很有可能是艺术家经由某个生活诱因而突生灵感,即所谓的艺术冲动。笔者同意不是所有的儿童绘画都具有艺术价值、所有杰出的艺术创作都不曾经历艺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正如不是每个人凭借感性的力量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就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人始终生活在某个社会范围内,因此思维与创作的根本仍是实践生活。但正如笔者对艺术性质的粗略定义的观点一样,生活经验与绘画技法可以创造错觉高度化的逼真作品,但却缺少对创作者和观众双方内心的直击感与新鲜感,难以唤起对艺术的感动。由此,以上提及的观念与基本知识还未固化的儿童绘画却能近于朴真、直接地更轻易达到了这一效果。
  从作品表层看,儿童绘画大多趋向于色彩明亮鲜艳,不受透视法的约束而往往使对象平面化处理,笔法因生疏不成熟等缺乏流畅性或直接以短线条进行创作,结构安排不按常理设置或渴望包含所有对象而拥挤排列或刻意突出自己偏爱的部分……以上是部分我们熟悉的儿童绘画特征,一切创作似乎都是在作者的所谓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然而我们却能从中看到现代艺术显性的走向特征。罗杰·弗莱在《英国绘画论集》中表示:“儿童画的面孔,一个圆圈就象征一个面孔,两点象征眼睛,两道象征鼻子和嘴……但是由于人生所必须的一些概念化习惯的限制,即使是艺术家,也很难发现事物在毫无成见的眼睛里是什么样子。”在这里,弗莱指出了艺术的两大普遍要求,符号隐喻与主观感知。未受过传统艺术教育的儿童通过心里映像与想象力将对象高度简化,似像不像的画面创作使作品看似简单而同时流露一种耐人寻味的哲学感。这种哲学感也是使我们不自觉静而观之的原因之一。换言之,儿童作者们无师自通地找到了某个感性世界的入口,感应到了自身的艺术本体所在,达到了心与物相通的境界。这种相通固然不是指透析了对象客观的形体构造,而是在理解对象的基础上充分提炼和概括到自己内心的理想感受;就像许多画家或艺术学习者花费一生追求的知性一样。
  康德将知性定义为“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简言之,可暂且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思维能动性。成年画家通过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似乎很容易形成个人专属的绘画语言与风格,但“在四周巨大的压力之下,维持对他自身的个人反应的价值与意义的信念,已变得如此困难”,“这是因为要成为他自己”。作为非艺术家的我们可以尝试自问,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好的”审美价值?答案真的是我们各自的立场还是科班教育与主流舆论的观点?笔者依然同意绘画是不能也不应与社会完全分离的,但更加坚持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拥有出众的知性能力并能有意识地运用知性的创作者。
  儿童绘画使我们更简洁强烈地体味到主观感知的力量,这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前知性”,因为其略显稚拙的表达手法与思维直覺而暂时未能发展成熟。而在度过中世纪与资本主义革命、经历机械时代与物欲丰盛的欧洲,从强烈的意识形态表现到艺术主体意识的觉醒,现代艺术已重新审视艺术知性的力量。此处择以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后印象派画家为例再析知性的显性表现,正如儿童绘画的主观感知特征较成人绘画更直接简洁一样,后印象派绘画作为现代绘画的前后分水岭,其主观突破意识更为强烈。
  “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这是“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终生探寻的艺术理想;他也曾言称“画画——并不意味着去盲目地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并开创了独特的造型艺术。塞尚认为人的眼睛可以连续而同时地观看一个景色,所以在《艾斯塔克的海湾》中以独创性的多点透视法替代了传统的焦点透视法;根据透视法则,物体块面的前后左右都会最终集中于某一焦点,因此在《苹果与桔子》等静物画中,塞尚更加倾向于反复使用圆柱体、椎体和球体,通过变形和视角调整体现结构稳定性。他所追求的形体的实在性与印象派的瞬时光线截然不同,却在画面中形成了与自然平行的某种永恒性视觉体验。
  后印象派另一位艺术家梵高则更以热情的色彩与笔法闻名。其作品的色彩运用往往饱和度极高,异常简化般地似乎将颜料管直接挤到了画布之上。在他经典的《向日葵》系列中,色调不同的各类黄色交相呼应,由于明度极高而像在相互拥挤,旺盛的生命意识穿透颜料喷薄而出;在《星月夜》中,浓厚的深浅蓝调扭曲蜿蜒,低矮的村落与暗沉的柏树一横一纵形成执着的挣扎之感,昏黄的月蚀现象被卷入其中,严密的节奏传达出焦躁不安。梵高多次公开提及,“美好的作品的秘密在于真实与诚挚的情感之中”;他的艺术世界似乎进行了强制性过度曝光,即使在生命最后未完成的作品《麦田上的乌鸦》中,云层与乌鸦黑沉沉一片,耀眼的金色麦田仍旧广阔汹涌,生机一片。   后印象派并非是一个风格类似的流派,无论是塞尚的造型、梵高的色彩,还是此处未提及的保罗·高更的梦幻与象征艺术,他们因对再现科学的质疑反思、对形式主义艺术的极致发挥而被列在一起。他们的作品轻易地透露出浓浓的作者个性与创作态度,在艺术领域里形成了属于各自独特鲜明的第二自然。
  儿童绘画、后印象派、以及现代艺术越发明晰的个人标签创造等,主观感知在艺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知性只是人的思维能动性吗?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酒神精神视为个体摆脱个体化原理回归世界意志的冲动,借此笔者想表达的是,真正的知性应是以艺术冲动为起点的,正如酒神的醉狂冲动一般,知性因来自生命深处的感动与震撼而自觉发出对客体对象的艺术创作。但是这种非客观、非理性的知性能力如何被激发、被训练呢?虽然不同主体的知性体验并不相同,但正如弗莱在《教艺术》一文中提及的學生被鼓励朗诵诗歌体验诗意一样,我们可以温习儿童时期绘画那般充分利用我们的心理映像和想象能力。
  关于儿童绘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增长,甚至可见许多艺术家有意地学习着儿童绘画。毕加索曾表示他“毕生所努力追求的,是如何把作品画成儿童般的纯真”,马蒂斯也曾说道“画家毕生都应当善于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弗莱将“儿童的素描”与“原始艺术”作比,因为二者都对世界进行了有力的直接表达,才是艺术的核心与焦点所在。
  回到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上,在消费社会的当代语境中,物质相对丰盛,感性价值诉求逐步提高,艺术地位上升、艺术批评家量长、艺术与商业结合转为利润价值、“货真价实”艺术家的万众瞩目与名利双收,艺术的价值创作与认可标准逐渐多元化,专业艺术批评家与普通观众对艺术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也逐渐扩大;但伴随艺术定义扩大而增长的,还有当下艺术及艺术批评的失语、盲从现象。如何维护艺术的独特吸引力与存在意义,我们依然需要回到艺术本身、知性本身、儿童绘画本身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 罗杰·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 李爱娟.受过美术训练的与原生态的儿童绘画形式比较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 韩桂晴.浅析梵高绘画中的黄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黄伟豪(1992—),男,广东广州人,美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当代实验性语言及材料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从师生恋形成原因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出发,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师生恋现象当前校园内并不罕见,师生们对师生恋所持的看法和态度不一,且大部分人对师生恋相关政策均不了解或從未听说。研究有针对性地从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等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处理师生恋现象,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和处理办法及加强文化及文艺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等引导策略和建议。 
期刊
摘要:现如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大众对于环境设计风格开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巴洛克艺术风格设计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成为现在及未来环境设计风格的大势所趋。本文深入分析其风格特征以及这种艺术风格在环境设计中的创作手法、领域及原则等方面的应用,最后着重探讨巴洛克艺术风格及其独特的艺术展现形式在环境设计中的多元化、艺术美及创新性的影响。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风格;环境设计;家装
期刊
摘要:山东方言虽属北方方言,但与普通话还是存于差异,本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也有一定难度,存在着常见问题:部分声母混淆或发音有缺陷和错误,声调调值不正确,韵母中存在元音发音错误、缺失发音动程、鼻辅音归音不到位等问题,朗读时轻重格式也不够正确。针对以上常见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山东方言自鲁西到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
期刊
摘要:插画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插画随着图书、报刊的兴起而随着发展起来。插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插画在西方美术变迁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协调性,并且也在寻找自身的优越性,这使得插画艺术在变幻莫测的艺术中得以独树一帜。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成为现代设计领域中传达形式的一部分,以直观的表达形式、鲜艳的色彩搭配与扁平化的线条塑造了一种美的形式且在设计的诸多领域广泛使用。  关键词:扁平风格;插画;
期刊
摘要:《左传》中的秦穆公亲晋尊王,广纳国内外人才,关心民生疾苦,励精图治,使秦国由弱小走向富强,最终成就霸业。本文通过分析秦穆公富国强兵的策略,探讨其对新时代武警部队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左传》;秦穆公;富国强兵;策略  在《左传》中,秦穆公的事迹分布在鲁僖公九年至鲁文公六年约近40年的历史文献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斗志、有远大抱负的诸侯王形象。秦穆公,姓嬴,名任好。重用别国人才
期刊
摘要:“佛系青年”主要指“无欲无求、消极避世”的青年群体,这一文化现象与三全育人教育目标严重背离。因此,分析了“佛系青年”的存在现状和原因,利用三全育人教育有效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提升青年群体综合素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分别从全员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程育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方位育人,引导青年群体自我调节三个路径加强对青年的引导。  关键词:三全育人;佛系青
期刊
摘要: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而又繁华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给予了我们激烈的竞争,也给予了我们开阔的视野和成功的机会。我们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磨合的时代,中西方的交融为大学生搭建出广阔的舞台。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竞争,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机遇。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革与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长久以来
期刊
摘要:大白菜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原产蔬菜。其产量高、易存储、价格低廉,是寻常百姓家餐桌的常见菜。大白菜药食同源,不仅营养丰富、可百搭,还有清凉降泄兼补益的食疗效果,滋养着平常生活里的平常心。大白菜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寓意和人文关怀,其清清白白、聚纳百财的寓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大白菜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赋予了安全、温暖、抱持等寄托。  关键词:大白菜;耐寒;高产;清白;百财;安全感  中国北
期刊
摘要:叙述友松祠石柱础的作用、结构和样式。  关键词:柱础;友松祠;建筑  1 友松祠概况  友松祠位于婺源沱川理坑村,该村建于北宋末年,自古人才辈出,这些人在家乡建造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友松祠。它原为明崇祯戊辰进士、广州知府余自怡故居,原名“驾睦堂”,余自怡去世后便改为祠堂。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全堂共五十根木方柱,均用防蛀的红豆杉为材,共八个雕刻过的石柱础,其余为素面石
期刊
摘要:对审美的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相互关系之间的讨论,与其说是为重新审视两者的本质,不如为在娱乐至上、都市喧嚣和大众传媒肆意搭建生活结构形态的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调和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对立与融合,以美学话语重新建构审美与生活和谐统一、双向互补的理想化态势,从而在满足大众日常感性审美的渴求性同时,规范偏激夸张的日常生活的不合理审美诉求以合理性审美建构。  关键词: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