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教法,重结果,轻过程,强制学生记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接着“题海”练习。其结果是老师忙,学生茫;老师累,学生溃。在本课教学中我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处理教法,在重视结果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设置多彩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高效练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反思。
关键词: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高效练习 自我评价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材第27至29页。
今天我教学了“三角形内角和”感觉比较成功,一时兴奋,却不忘反思,写下我的成功.不足和感悟。
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法,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只是经过简单地操作就得出结论,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然后强制学生记忆,接着“题海”练习。其结果是老师忙,学生茫;老师累,学生溃。在本课教学中我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处理教法,在重视结果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达到很好的效果。
分享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发现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课前我做了一些工作,除了准备了必要的教具外,还把学生划分为几个任务组(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理任务。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的大.有的小.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内角,并亲自动笔算出三个角的和。只要是学生认真地画.认真地量.认真地检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在180度左右”并不难,这个探索过程既简单又容易接受。
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并没有沿着教材“循规蹈矩”地讲,而是将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补充,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预设了算一算.分一分两种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各种直角三角板内角的度数学生也是熟知的,通过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也是容易想到和接受的;长方形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同学们很熟悉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常折纸游戏中,也常常沿它的对角线折叠,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4种验证方法都在课堂上落实,时间是不允许的,于是我操作演示,引导学生用撕拼法验证,对于其它3种方法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用2~3种方法验证,程度差的学生至少也能选择1种方法,无形中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高效练习。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传统的练习是为了“高分”而大量做题,搞得学生精疲力竭。新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为此我注意将数学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多彩情境,营造了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发挥练习的作用:
A.师生互动,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理解:不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大小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同时解决了课前质疑。
B.游戏找朋友。8只小动物,每个嘴里叼着一个角,能构成三角形内角的就是好朋友。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画面配上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规律。
C.小法官挑战魔术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分析、讨论,明确了: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小于90度,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度。
D.计算(2)、(3)两题,选择学生的好朋友“红领巾”和“风筝”为题材,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会了: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底角如何求顶角;以及已知顶角如何求底角。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趣味性作用。
E.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感悟辅助线的妙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学生自我评价.传统的课堂总结“教师说,学生听”,而且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本课教学中,我提出3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学们通过反思可以感悟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兴奋之余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他同学通过聆听.点评.解疑等交流活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也存在不足:
1.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活动时间有点浪费,教学时间拖延1分钟。
2在验证环节,几个学生投入慢。撕拼法:部分学生不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用手撕下来,而是剪开的,结果得到三个小三角形、出现了9个角,拼的时候不知所措;折叠法:部分学生没有先找准各边中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我在演示的同时强调活动要点,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的练习书写及格式不够理想,还需后续学习加强指导.
我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通过这个案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的反思可概括为几个字:
还:还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
活:新课程标准理念处理教法,用“活”教材,上“活”课;
乐:“趣”字引领,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刘晓明 《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东北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3.焦肖燕 赴志瑛 《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 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关键词: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高效练习 自我评价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材第27至29页。
今天我教学了“三角形内角和”感觉比较成功,一时兴奋,却不忘反思,写下我的成功.不足和感悟。
教学反思:
传统的教法,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只是经过简单地操作就得出结论,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然后强制学生记忆,接着“题海”练习。其结果是老师忙,学生茫;老师累,学生溃。在本课教学中我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处理教法,在重视结果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达到很好的效果。
分享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发现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课前我做了一些工作,除了准备了必要的教具外,还把学生划分为几个任务组(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每个小组承担一类三角形内角和的推理任务。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的大.有的小.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内角,并亲自动笔算出三个角的和。只要是学生认真地画.认真地量.认真地检查,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在180度左右”并不难,这个探索过程既简单又容易接受。
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并没有沿着教材“循规蹈矩”地讲,而是将教材内容作了整合和补充,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预设了算一算.分一分两种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各种直角三角板内角的度数学生也是熟知的,通过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也是容易想到和接受的;长方形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同学们很熟悉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常折纸游戏中,也常常沿它的对角线折叠,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4种验证方法都在课堂上落实,时间是不允许的,于是我操作演示,引导学生用撕拼法验证,对于其它3种方法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用2~3种方法验证,程度差的学生至少也能选择1种方法,无形中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高效练习。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传统的练习是为了“高分”而大量做题,搞得学生精疲力竭。新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为此我注意将数学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多彩情境,营造了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发挥练习的作用:
A.师生互动,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理解:不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大小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同时解决了课前质疑。
B.游戏找朋友。8只小动物,每个嘴里叼着一个角,能构成三角形内角的就是好朋友。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画面配上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规律。
C.小法官挑战魔术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分析、讨论,明确了: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小于90度,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度。
D.计算(2)、(3)两题,选择学生的好朋友“红领巾”和“风筝”为题材,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会了: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底角如何求顶角;以及已知顶角如何求底角。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趣味性作用。
E.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感悟辅助线的妙用.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三.学生自我评价.传统的课堂总结“教师说,学生听”,而且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本课教学中,我提出3个问题,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同学们通过反思可以感悟自己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兴奋之余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他同学通过聆听.点评.解疑等交流活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也存在不足:
1.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活动时间有点浪费,教学时间拖延1分钟。
2在验证环节,几个学生投入慢。撕拼法:部分学生不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用手撕下来,而是剪开的,结果得到三个小三角形、出现了9个角,拼的时候不知所措;折叠法:部分学生没有先找准各边中点。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我在演示的同时强调活动要点,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的练习书写及格式不够理想,还需后续学习加强指导.
我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通过这个案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的反思可概括为几个字:
还:还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
活:新课程标准理念处理教法,用“活”教材,上“活”课;
乐:“趣”字引领,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刘晓明 《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东北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3.焦肖燕 赴志瑛 《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 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