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滋润学生生命的成长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恩·戈利亚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利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交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助长生命。语文,更适合滋润生命的成长。
  一、语文课堂,应是滋润学生生命成长的绿洲
  1.生命需要在教育中成长
  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生命的发展,生命发展包括物质机能的成长和精神机能的成长。物质机能的成长主要靠食物和身体的运动实现生命体的成长:精神机能的成长主要靠接受教育获取文化养分实现智慧和情感的成长。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就是以教育为食粮,在教育中不断成长。而语文,给人的生命成长提供语言、智慧、道德、情感等诸多营养,是人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更应该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要,成为适合人生命成长的元素。
  2.教育就是为了助长生命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只是为了传承文化知识,更应为了让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让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即“让人的生命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兰格认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因此,语文课程观,不是让儿童只会记住语文的知识点,不是要把儿童变成语文考试的机器,而是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从“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适合生命成长为基点,以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的,建构教育体系和框架——让语文教育助长生命。
  3.语文是生命成长的沃土
  语文学习过程,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是人文精神的丰富和个性生命的完善活动,也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不能仅仅是系统化的语文知识、语言运用的技能和技巧,它更应该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挖掘学生自我的巨大潜能,探究个体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
  语文,本身就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并以语言为载体表达着文化的意蕴。语文的课程功能就在于向学生传承人类的文化,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领略文化的博大与丰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一开始就和文化耳鬓厮磨,烙上文化的深深印记。
  4.语文课堂,以语文滋润生命的成长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外,更需要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存状态,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这个理念中,重要的是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个空间里营造的是什么样的氛围,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重点是什么,都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语文教师,就是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自我情感需要,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诗意天堂。
  二、让语文课堂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用语文来滋润学生生命的成长呢?
  1.尊重生命个体
  很多年前,柳宗元就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卢梭也说: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所以,语文课堂,首先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当首先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而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
  2.倾听生命成长的节律
  尹建莉老师在给《第56号教室的奇迹》写推荐时说:“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如果他能倾听生命成长的节律,那么,生命就会在他的课堂上有节律地生长。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其实就是从倾听生命成长的节律这一角度,给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的空间。“对话”和“个性化阅读”,成为了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对整个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负责。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敞开心扉,平等对话,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对文本进行理解、欣赏、评判,探讨,共同实现自我超越,使语文课堂生成某种个性体验,在在互动中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出生命的灵性与创造。
  3.引领生命追寻精神世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去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崇尚真善美,明白语文就是生活,珍惜每一个生活细节,用敏锐的眼睛去看世间的一切。语文课堂,就是舒展学生心灵的园地,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地方。
  学者李庆明认为,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又有文化的濡染和积淀;既强调语文学习内容的历史性和经典性,又强调高贵的精神内涵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既强调哲思与追问和深度思考,又强调慧根的开启,思想的升华,悟性的生长,强调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感受、情绪记忆、自由想象、心灵沉思、精神陶冶、言语情意表达等多方面相互交织融合。他的观点给予儿童语文内涵的丰盈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带领儿童走进汉语言世界,徜徉于诗词、谚语、对联、成语、小说、剧本、散文、童谣、民歌的听说读写,细细体味汉语言灵动自由的表达方式,慢慢积淀起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情感、民族的精神。
  4.让课堂勃发出生命的律动
  课堂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是因为课堂本身,而是由于有了学生这鲜活的生命,有了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而课堂的氛围,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学,就是要做到让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学生的生命之间相互对话。打造生态和谐语文课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多向对话教学,并从中感受到鲜活的言语内容,领悟精神实质,净化情感心灵,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同认识,共体谅的境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加突出生命灵性。
  曾有人说:语文课堂应当是孕育生命的一方绿洲。“教学就是一群白羊听着你的悠扬筒声来到一个天蓝蓝、水蓝蓝、草青青的地方吃草、嬉戏。”让语文课堂的一切都化为潜入夜的春雨,润泽这方绿洲上的生命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必须从低年级就开始重视,在低段刚接触课文时我们就要让孩子们认识标点,感知标点与句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故事等具体语境引导孩子感悟标点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教会他们使用一些简单的标点符号,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标点符号 起步阶段 认识 了解 学会  曾听到很多中高年级老师抱怨:现在有的学生不知为什么写作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就是有了标点,要么一
期刊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性学科,探究是其核心。而探究其实就是在其好奇心、信念、以及价值观的驱使下,促使探究者通过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站在科学教育的立场上,如何通过小学科学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内心潜藏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所面临的亟待重视与解决的课题。  [关键
期刊
我国古话说得好: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不学不问,没有学问。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由此可见,无论中外,大家都一致认定提问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老师只关注学生能不能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有多方面,既有利于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活动式学习,从模仿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变,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期末复习阶段,我将已经批改的
期刊
学好化学离不开化学用语,而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原因,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掌握的并不完全相适应。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四是学生对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没有足够的重视。正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人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组集体教学的“分化
期刊
锦江区多年来重视网管员队伍建设,将其纳入锦江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高标准装备、高品质管理、高效能应用、优质化服务”工作理念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管培训,逐步建立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养扎实的网管员队伍。  一、机制创新,加强考评  1、持续调研,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电教馆高度重视网管培训工作,形成了行政、培训部门、网管部门协同制定网管员年度培训计划的机制。每年由分管网管工作的副馆长
期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陶行知  陶先生的教育箴言时时让我思索我们的教育行为,那一件事也因此使我难以忘怀……  前年三月某一天,我所教过的某届初中的两个班联合举办同学聚会,邀请了当时所有的任课老师。当初,这两个班的学生来自我校下属的两所村级中学,初三时,才转入我校,重新组合后分为两个班。这一次两班联合搞活动,又是十八年来的第一次,同学们特别珍惜这次聚会。那天,老师们看到那一张张成熟的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的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以“爱满天下”为座右铭的陶行知;痴心不改圆南梦,
期刊
[摘 要] 阅读似品茗,勿需三杯两盏便满口留香、沁人心脾。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并没有让人咀嚼英华,功利性的读写、分析使阅读支离破碎,也使阅读背弃了人文的初衷、舍弃了诗意的精神陶冶,不可避免地沦落成苍白孱弱的面貌。面对语文教育的尴尬,重拾语文的人文性被提上了日程,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文阅读中的自主性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 人文性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中外文学源远流长,优
期刊
叙事学提供了一条细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层结构的途径。《社戏》是鲁迅1922年10月的作品。本文就其情节做了浅层分析。  (一)讲的故事:叙述者"我"在不同时期三次看戏的人生经历。  (二)讲的方式。小说是一门加工处理素材的艺术。  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我”和主人公“我”的视角,没有全知视角。  小说重选材,也讲究身材比例,情节详略的安排和隐含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主题密切相关。前两次长大后在北京看京剧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及其开发的一系列新教材始终贯穿着一条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问题,特别是问题串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猜想、推理等活动,不断揭示数学本质、建立数学理论.日常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的低效、无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怎样创设有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