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破除“一言堂”的旧观念,树立“群言堂”的新理念。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新课标,发现很多内容与方法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许多数学老师在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中构建了种种模式,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型——新知探究课、综合实践课、小组讨论课、测验讲评课等等,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让数学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改革从来都是艰险的,尽管我们数学教师从来不缺乏热情和勇气,但在实践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前几年的新课标改革,广大教师本着课标的宗旨,想尽办法把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习。却不知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学生成了试验品,很多学生不仅没有快乐起来,甚至开始讨厌学习。这里固然有社会的问题,但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也有很多不足,在课改过程中我们丢失了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试问,没有了基础,又何来达到课改的目的呢?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相信在尝试了几年课改后的老师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现在又有很多老师提出了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教学”、“原生态教法”等。这无疑又让老师们犯难了,搞了几年的课改,难道又让我们回到原来课改前的保守教法,一步一步地抓基础吗?其实,我认为,课改是必然的,但我们在课改的同时不能忘本,一切都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关注学生学习,从实际出发。接下来,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课件运用,流于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手段逐渐丰富,各式各样的数学课件替代了原有的老师讲授,这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把课件当作了黑板的替代品,教师的传声筒,即使画面生动形象,也只是图片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没有真正起到提供资料,丰富想象,激活思维的辅助作用。而课本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忽略了课本的数学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这里的意思,以为“例子”已经摆在眼球,就可以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符合全体学生,富含相应知识要点,难易适度,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课件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课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前提与核心。其实,数学课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项需要“留白”的艺术。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个个数学情境,与其让你演示得真真切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因为知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任何形式上的“实”都代替不了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探索。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个“美丽”、“经典”的课件,反倒转移了学生的注重点,抑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确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关注学生,注重实际才是最好的课件。
二、教法多样,华而不实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哪怕讲授了内容很少,知识很简单,都需要数学教师深厚的功底做后盾。自从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讨论,也不是学生讨论的结果能说就能写。数学有自己特有的符号,专用的语言。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但一个简单例子可能还是无法理解,即使看懂了,也仅仅停留在看、说上面,到黑板一板演,不是格式错了,就是因果颠倒,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一点不会。因此,课堂形式再怎么多样,课堂气氛再怎么热闹,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予以较多的关注,不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这也是课堂效果“很好”,课后作业很糟的病因之一。
三、课堂鼓励,缺乏公正
前一轮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如果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甚至动不动就鼓掌喝采,这实际是把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这样是非不分,一味肯定的课堂,我们已很难想象学生能够得到什么发展和提高。《中国教育报》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一篇文章:“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 “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注重实际,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才是课改实施中我们教师素质提升的表现。
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儒雅文明的风度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如数学起始课,可以让学生“摸课本,闻书香,听心声,看内容”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才能及时结合实际,化解实际中的矛盾与困难,达到有效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让他们想学、乐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通过学习新课标,发现很多内容与方法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许多数学老师在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中构建了种种模式,创造出了不少生动的、新颖的、学生学有兴趣、学得轻松的课型——新知探究课、综合实践课、小组讨论课、测验讲评课等等,各具特色的授课方式,让数学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改革从来都是艰险的,尽管我们数学教师从来不缺乏热情和勇气,但在实践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前几年的新课标改革,广大教师本着课标的宗旨,想尽办法把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能快快乐乐地学习。却不知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学生成了试验品,很多学生不仅没有快乐起来,甚至开始讨厌学习。这里固然有社会的问题,但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也有很多不足,在课改过程中我们丢失了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试问,没有了基础,又何来达到课改的目的呢?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相信在尝试了几年课改后的老师们都会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现在又有很多老师提出了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教学”、“原生态教法”等。这无疑又让老师们犯难了,搞了几年的课改,难道又让我们回到原来课改前的保守教法,一步一步地抓基础吗?其实,我认为,课改是必然的,但我们在课改的同时不能忘本,一切都要从学生角度考虑,关注学生学习,从实际出发。接下来,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课件运用,流于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手段逐渐丰富,各式各样的数学课件替代了原有的老师讲授,这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视听效果,转换思维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把课件当作了黑板的替代品,教师的传声筒,即使画面生动形象,也只是图片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没有真正起到提供资料,丰富想象,激活思维的辅助作用。而课本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忽略了课本的数学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这里的意思,以为“例子”已经摆在眼球,就可以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符合全体学生,富含相应知识要点,难易适度,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课件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课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前提与核心。其实,数学课如同中国画一样,是一项需要“留白”的艺术。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个个数学情境,与其让你演示得真真切切,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因为知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任何形式上的“实”都代替不了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探索。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个“美丽”、“经典”的课件,反倒转移了学生的注重点,抑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确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关注学生,注重实际才是最好的课件。
二、教法多样,华而不实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哪怕讲授了内容很少,知识很简单,都需要数学教师深厚的功底做后盾。自从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讨论,也不是学生讨论的结果能说就能写。数学有自己特有的符号,专用的语言。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但一个简单例子可能还是无法理解,即使看懂了,也仅仅停留在看、说上面,到黑板一板演,不是格式错了,就是因果颠倒,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一点不会。因此,课堂形式再怎么多样,课堂气氛再怎么热闹,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予以较多的关注,不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课堂,这也是课堂效果“很好”,课后作业很糟的病因之一。
三、课堂鼓励,缺乏公正
前一轮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如果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甚至动不动就鼓掌喝采,这实际是把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这种毫无原则,缺乏理性的肯定,往往只能让学生思想更懒惰,情绪更低落。这样是非不分,一味肯定的课堂,我们已很难想象学生能够得到什么发展和提高。《中国教育报》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一篇文章:“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 “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注重实际,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才是课改实施中我们教师素质提升的表现。
四、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儒雅文明的风度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如数学起始课,可以让学生“摸课本,闻书香,听心声,看内容”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才能及时结合实际,化解实际中的矛盾与困难,达到有效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让他们想学、乐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