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心理障碍较多。找出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障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关键词:自满心理 自卑心理 自弃心理 自封心理
平时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非常懒散,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究其根源,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消极情绪极为严重。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自满心理、自卑心理、自弃心理、自封心理。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和怎样来消除呢?
一、自满心理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象英语,单词、语法背下来,成绩就突飞猛进,立竿见影。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犹如建一座大厦,先必须打好基础,然后才一层一层地建造上去,但永远没有最高。而正因为有此内在规律,外在表现不明显,个人之间差别又无多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不外乎就字、词、句、篇,无甚学头,满足感也就油然而生;实际上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搁置一边。特别是成绩稍好的学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这种学习语文的满足感正是淡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坚持把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可排除这种满足感,例如有的老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启迪学生。首先提问: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他们各自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老大臣怕别人说他不诚实;诚实的官员怕别人说他不称职;皇帝怕别人说他不称职或不诚实。对这个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至此为止,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但这位教师并不浅尝辄止,继续提问:他们为什么都受骗?其本质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得出:他们有共同的虚伪的本质,这是那个社会的共同弊病。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出满足心理状态,将学习理解推向更深层次。
二、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妨碍农村学生学习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别表现在成绩较差的同学。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天生内向,性格孤僻,经常独处,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基础差,但每次都想获得好成绩,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次数一多,便觉得自己笨,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家庭不好,或贫穷,或父母离异,家庭的不幸造成学习不好,羞于见人,产生自卑;另有的学生受到有些教师的歧视和厌恶,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产生自卑而自暴自弃。笔者通过对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以40人一班计算,因上述原因产生自卑的平均人数依次为:4人、6人、5人、3人。我们语文教学针对这种现实,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架设起情感的桥梁。众所周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富有感情的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都是带着其五彩缤纷的个性特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向智能的转化,都是借助于具备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前苏联现代教育论专家卡斯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又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老师要有一颗爱心,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出自卑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关怀备至,因势利导,建立信任,解除其封冻的冰心;驱散久藏的阴云,迎接灿烂的每一缕阳光。
三、自弃心理
心理学认为自弃心理是自我保护的不良心理活动。物极必反,老师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高,达到一定限度时,便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有些学生甚至与教师产生隔阂,更不要说产生学习的兴趣了。好的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一位心理诊疗医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消除自弃心理障碍,有以下方法: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而教师压力又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因此激活课堂教学,使课课都有新鲜感,才能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学设计要精巧。教学设计犹如服装裁剪一般,下刀至关重要。选准切入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材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环节,就能准确切入,提纲挈领,带动全篇,极为精炼的处理好教学。如鲁迅的《故乡》一课,只要抓住了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三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话,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等全都带了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只有“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故乡》一课,分析人物性格可用点拨法,小说主题的把握宜组织学生讨论,而记忆中故乡的神异图画,却可以通过表情朗读,让画面凸现在学生脑海中,真切地感受到故乡在我儿时的印记如此美好,并激发学生思索: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好,而二十年后却相差那么远?一个教学方法好的教师,就好像夜空中的启明星,放射耀目的光辉导引学生走出阴霾;就好像一艘心灵的航船,牵线搭桥,渡引学生从迷惘走向光明。从而彻底消除学生的自弃心理。二,改变简单、生硬、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最容易导致学生自弃心理的产生。原来有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是动口,就是动手,甚至对学生极尽讥讽之能事,俗语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学生人格受辱,心灵受伤。逐渐对老师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温暖的言语和行为犹如阳春三月的和风,必然能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建立起诚挚的师生情谊。
四、自封心理
自封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毛病。农村学校教育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比比皆是。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大”。照道理说,对教师的崇拜有助于学生学习,热爱他就会仿效他、学习他。但有些时候,权威过头,也会抹杀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权威老师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机械式的学习,没有创造,没有探求的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定势,学生就像机器人,只能按教师设定的“程序”接受学习,这本身就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旦权威消失,学生必然无所适从,自我封闭,很难接受其他的老师。其学习受挫,兴趣不再。所以农村学校中,一个班级换老师后,学生适应新老师就是很难。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消除权威心理的负面影响,一是避免对孩子施加错误教育,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学会生存。我们不应该按自己准备好的模式去塑造每一个学生。放弃片面教育,不强调过分统一的教育,不溺爱学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郭橐驼传》),而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民主作风,教师教与学生学不只指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吞咽知识。而是指教与学互相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设教。这就变过去的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为现在的民主和平课堂。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建立合作协调关系。自始至终把学生当成“学友”,教学共进,相得益彰。
以上四点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得特别严重,在如今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新型势下,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改变工作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关心他们,驱散他们心中的阴影,让这些迷途的孩子回到应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中来。
关键词:自满心理 自卑心理 自弃心理 自封心理
平时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非常懒散,无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究其根源,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消极情绪极为严重。笔者在农村初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自满心理、自卑心理、自弃心理、自封心理。那么它们是怎样产生和怎样来消除呢?
一、自满心理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不象英语,单词、语法背下来,成绩就突飞猛进,立竿见影。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犹如建一座大厦,先必须打好基础,然后才一层一层地建造上去,但永远没有最高。而正因为有此内在规律,外在表现不明显,个人之间差别又无多大,学生容易产生误解:不外乎就字、词、句、篇,无甚学头,满足感也就油然而生;实际上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搁置一边。特别是成绩稍好的学生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这种学习语文的满足感正是淡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坚持把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可排除这种满足感,例如有的老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以下问题来启迪学生。首先提问: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他们各自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老大臣怕别人说他不诚实;诚实的官员怕别人说他不称职;皇帝怕别人说他不称职或不诚实。对这个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至此为止,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但这位教师并不浅尝辄止,继续提问:他们为什么都受骗?其本质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得出:他们有共同的虚伪的本质,这是那个社会的共同弊病。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出满足心理状态,将学习理解推向更深层次。
二、自卑心理
自卑也是妨碍农村学生学习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别表现在成绩较差的同学。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天生内向,性格孤僻,经常独处,久而久之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基础差,但每次都想获得好成绩,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次数一多,便觉得自己笨,产生自卑;有的学生家庭不好,或贫穷,或父母离异,家庭的不幸造成学习不好,羞于见人,产生自卑;另有的学生受到有些教师的歧视和厌恶,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产生自卑而自暴自弃。笔者通过对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以40人一班计算,因上述原因产生自卑的平均人数依次为:4人、6人、5人、3人。我们语文教学针对这种现实,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架设起情感的桥梁。众所周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富有感情的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都是带着其五彩缤纷的个性特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向智能的转化,都是借助于具备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前苏联现代教育论专家卡斯特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又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老师要有一颗爱心,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出自卑这种心理疾病的原因,关怀备至,因势利导,建立信任,解除其封冻的冰心;驱散久藏的阴云,迎接灿烂的每一缕阳光。
三、自弃心理
心理学认为自弃心理是自我保护的不良心理活动。物极必反,老师对学生的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高,达到一定限度时,便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学生的所作所为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有些学生甚至与教师产生隔阂,更不要说产生学习的兴趣了。好的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一位心理诊疗医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要消除自弃心理障碍,有以下方法: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古板,而教师压力又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弃心理。因此激活课堂教学,使课课都有新鲜感,才能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学设计要精巧。教学设计犹如服装裁剪一般,下刀至关重要。选准切入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分析教材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环节,就能准确切入,提纲挈领,带动全篇,极为精炼的处理好教学。如鲁迅的《故乡》一课,只要抓住了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三个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话,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什么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等全都带了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只有“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故乡》一课,分析人物性格可用点拨法,小说主题的把握宜组织学生讨论,而记忆中故乡的神异图画,却可以通过表情朗读,让画面凸现在学生脑海中,真切地感受到故乡在我儿时的印记如此美好,并激发学生思索: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好,而二十年后却相差那么远?一个教学方法好的教师,就好像夜空中的启明星,放射耀目的光辉导引学生走出阴霾;就好像一艘心灵的航船,牵线搭桥,渡引学生从迷惘走向光明。从而彻底消除学生的自弃心理。二,改变简单、生硬、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最容易导致学生自弃心理的产生。原来有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是动口,就是动手,甚至对学生极尽讥讽之能事,俗语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样的做法往往让学生人格受辱,心灵受伤。逐渐对老师产生恐惧、厌恶的心理,从而放弃学习。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温暖的言语和行为犹如阳春三月的和风,必然能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建立起诚挚的师生情谊。
四、自封心理
自封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毛病。农村学校教育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比比皆是。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大”。照道理说,对教师的崇拜有助于学生学习,热爱他就会仿效他、学习他。但有些时候,权威过头,也会抹杀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权威老师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机械式的学习,没有创造,没有探求的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定势,学生就像机器人,只能按教师设定的“程序”接受学习,这本身就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一旦权威消失,学生必然无所适从,自我封闭,很难接受其他的老师。其学习受挫,兴趣不再。所以农村学校中,一个班级换老师后,学生适应新老师就是很难。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消除权威心理的负面影响,一是避免对孩子施加错误教育,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学会生存。我们不应该按自己准备好的模式去塑造每一个学生。放弃片面教育,不强调过分统一的教育,不溺爱学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树郭橐驼传》),而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民主作风,教师教与学生学不只指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吞咽知识。而是指教与学互相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设教。这就变过去的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为现在的民主和平课堂。教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建立合作协调关系。自始至终把学生当成“学友”,教学共进,相得益彰。
以上四点在农村中小学表现得特别严重,在如今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新型势下,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改变工作态度,深入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关心他们,驱散他们心中的阴影,让这些迷途的孩子回到应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片天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