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三个视角:制度供给,自身利益与政治认同。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探讨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与上述三个视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公民参与 制度供给 自身利益 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陈振坤、张韵,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156-0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①。就社区治理而言,公民的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那么哪些因素会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呢?
钟家元(2007)认为公民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民素养、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参与公共决策会呈现出两极化的情形。夏晓丽(2011)认为公民的政治知识及公共意识促进了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马慧子(2015)则提出法律、制度是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但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基于理论上研究得出的结论,亦有少量针对社区个案进行的研究,普遍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
本文围绕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因素展开实证分析,识别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关键因素,进而为促进社区基层民主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二、理论与假设
(一)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制度供给视角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之下,如果仅从公民责任意识觉醒的角度出发,成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是不太可能的。万梅,李声宇(2006)认为,有部分公民呈现出一种随大流参与的情形,缺乏参与的动力。因此,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成为公民愿意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动力,是值得商榷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对于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制度的推动。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经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各社区应当建立起完备的“议行分设”的社区组织构架。对于社区自治组织而言,应当在现行制度的规定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初步形成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区驻地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框架。
此外,《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的各种社区自治的规章制度也在逐渐形成。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在制度供给方面而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度的供给,为社区提供了制度化参与的可能;而居民通过制度化的参与,不断改进、更新现有的制度。在这个彼此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制度的合理供给便成为了公民参与的一种重要动力。
(二)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自身利益视角
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他们会有自身利益的需求,这个自身利益需求必然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利益主体的需求必然不可能得以实现,各种利益矛盾、冲突自然无法得以调解,那利益需求如何得以合理表达呢?
因此,所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此便转化成为了公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人们自身利益的诉求透过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使其能够获得合理表达和回应。但个体利益的叠加并不代表公共利益。亚当斯密认为,个人的利益并不能够促进公共的利益。奥尔森则认为,理性个体的集体行为反而出现“集体行动的困境”。对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政治认同视角
“求同存异”这个成语描述的是“认同”的过程,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受到内与外的分别,即社会边界的存在。张莹瑞,佐斌(2006)认为,当个体对某个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会积极提高该群体的社会认同感,而个体也在其中产生极强的自信心。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如果他们在政治层面对本地政府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是否会积极促进其参与社区的治理,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又一动力呢?
(四)相关假设
本文正是根据上述理论的研究,考察制度供给、自身利益、政治认同因素对于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当公民获得制度供给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假设2,当公民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假设3,如果公民政治认同度较高,则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三、数据、变量与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GSS2010,该调查围绕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数据展开系统化收集,并且CGSS2010的调查样本涵盖中国大陆的全部省份。
(二)测量变量
1.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CGSS2010问卷D20题考察了被访者是否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活动。凡是参与过上述任何一项活动的,编码为1,在本研究中视为“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反之则编码为0,表示没有参与社区的治理。
2.制度供给。在D16问题考察被访者是否在近三年参与了居(村)委会的换届投票情况。如果参与了投票,则编码为1,表示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反之则编码为0。
3.自身利益。这部分包含两个内容:业主身份和社区的不安全程度。业主身份则编码为1,反之则编码为0。社区的不安全程度则分为0,1,2三个等级,等级越高就表明居住的地方越不安全。
4.政治认同。这部分包含两个内容:政治身份和本地政府的信任程度。政治身份一项依照党员身份进行划分。中共党员的政治身份编码为1,反之则编码为0。本地政府信任程度则包含0,1,2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公民对本地政府越信任。 5.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收入、民族,其中年收入一项纳入模型时取对数。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二分因变量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Logit模型的表达公式为:
logit(p)=c bixi
其中,p为参与社区治理的概率,logit(p)=ln[p/(1-p)] ,c为常数项,xi为第i项自变量,bi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误差。
四、统计结果
表1是以对公民是否参与社区治理为因变量的Logit回归模型。其中制度供给变量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之间呈现出了正向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公民获得制度供给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度推动的重要作用。
自身利益这一因素则对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显著关系。在表1中,如果是业主身份且社区越不安全,公民越愿意参与到社区的治理。政治认同这一变量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呈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政治身份呈现非常正向的显著关系,党员相较于非党员更加乐于参与到社区的治理。相较于公民对本地政府的不信任,一般信任和完全信任的公民也更加积极的参加到社区的治理当中。在控制变量当中,性别和年收入的显著性都非常低,而民族身份会对公民的社区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CGSS2010数据,探讨公民参与社区的动力与制度安排、自身利益、政治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一是当获得较好的制度供给时,公民更加愿意参与社区治理,两者呈现出正相关性,这验证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制度供给视角。
二是如果公民对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则更加愿意参与社区治理,两者也呈现出正相关性,这也反映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政治认同视角。
三是自身利益因素对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影响有一定的显著。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的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合理的制度安排,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得人民能够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本地政府需要不断提升其信任度,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有效行政是与公民的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此外,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唯有两者彼此交流、相互理解,才能够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注释:
http://dwz.cn/2KRvqx.
参考文献:
[1]万梅、李声宇.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7).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13).
[3]钟家元.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抉择.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4]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5]马慧子.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公民参与 制度供给 自身利益 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陈振坤、张韵,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156-02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①。就社区治理而言,公民的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那么哪些因素会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呢?
钟家元(2007)认为公民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民素养、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参与公共决策会呈现出两极化的情形。夏晓丽(2011)认为公民的政治知识及公共意识促进了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马慧子(2015)则提出法律、制度是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但现有文献更多的是基于理论上研究得出的结论,亦有少量针对社区个案进行的研究,普遍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
本文围绕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因素展开实证分析,识别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关键因素,进而为促进社区基层民主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
二、理论与假设
(一)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制度供给视角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之下,如果仅从公民责任意识觉醒的角度出发,成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是不太可能的。万梅,李声宇(2006)认为,有部分公民呈现出一种随大流参与的情形,缺乏参与的动力。因此,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成为公民愿意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动力,是值得商榷的。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对于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制度的推动。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经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各社区应当建立起完备的“议行分设”的社区组织构架。对于社区自治组织而言,应当在现行制度的规定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初步形成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区驻地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框架。
此外,《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的各种社区自治的规章制度也在逐渐形成。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在制度供给方面而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度的供给,为社区提供了制度化参与的可能;而居民通过制度化的参与,不断改进、更新现有的制度。在这个彼此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制度的合理供给便成为了公民参与的一种重要动力。
(二)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自身利益视角
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他们会有自身利益的需求,这个自身利益需求必然是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利益主体的需求必然不可能得以实现,各种利益矛盾、冲突自然无法得以调解,那利益需求如何得以合理表达呢?
因此,所谓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此便转化成为了公民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人们自身利益的诉求透过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使其能够获得合理表达和回应。但个体利益的叠加并不代表公共利益。亚当斯密认为,个人的利益并不能够促进公共的利益。奥尔森则认为,理性个体的集体行为反而出现“集体行动的困境”。对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政治认同视角
“求同存异”这个成语描述的是“认同”的过程,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人们会感受到内与外的分别,即社会边界的存在。张莹瑞,佐斌(2006)认为,当个体对某个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会积极提高该群体的社会认同感,而个体也在其中产生极强的自信心。对于社区的居民而言,如果他们在政治层面对本地政府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是否会积极促进其参与社区的治理,成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又一动力呢?
(四)相关假设
本文正是根据上述理论的研究,考察制度供给、自身利益、政治认同因素对于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当公民获得制度供给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假设2,当公民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假设3,如果公民政治认同度较高,则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
三、数据、变量与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GSS2010,该调查围绕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数据展开系统化收集,并且CGSS2010的调查样本涵盖中国大陆的全部省份。
(二)测量变量
1.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CGSS2010问卷D20题考察了被访者是否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活动。凡是参与过上述任何一项活动的,编码为1,在本研究中视为“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反之则编码为0,表示没有参与社区的治理。
2.制度供给。在D16问题考察被访者是否在近三年参与了居(村)委会的换届投票情况。如果参与了投票,则编码为1,表示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反之则编码为0。
3.自身利益。这部分包含两个内容:业主身份和社区的不安全程度。业主身份则编码为1,反之则编码为0。社区的不安全程度则分为0,1,2三个等级,等级越高就表明居住的地方越不安全。
4.政治认同。这部分包含两个内容:政治身份和本地政府的信任程度。政治身份一项依照党员身份进行划分。中共党员的政治身份编码为1,反之则编码为0。本地政府信任程度则包含0,1,2三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公民对本地政府越信任。 5.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收入、民族,其中年收入一项纳入模型时取对数。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二分因变量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Logit模型的表达公式为:
logit(p)=c bixi
其中,p为参与社区治理的概率,logit(p)=ln[p/(1-p)] ,c为常数项,xi为第i项自变量,bi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误差。
四、统计结果
表1是以对公民是否参与社区治理为因变量的Logit回归模型。其中制度供给变量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之间呈现出了正向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公民获得制度供给时,更加愿意参与社区的治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度推动的重要作用。
自身利益这一因素则对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显著关系。在表1中,如果是业主身份且社区越不安全,公民越愿意参与到社区的治理。政治认同这一变量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呈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政治身份呈现非常正向的显著关系,党员相较于非党员更加乐于参与到社区的治理。相较于公民对本地政府的不信任,一般信任和完全信任的公民也更加积极的参加到社区的治理当中。在控制变量当中,性别和年收入的显著性都非常低,而民族身份会对公民的社区参与产生显著的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CGSS2010数据,探讨公民参与社区的动力与制度安排、自身利益、政治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一是当获得较好的制度供给时,公民更加愿意参与社区治理,两者呈现出正相关性,这验证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制度供给视角。
二是如果公民对政治认同程度较高,则更加愿意参与社区治理,两者也呈现出正相关性,这也反映了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动力的政治认同视角。
三是自身利益因素对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影响有一定的显著。
在社区治理中,公民的有效参与是对基层民主制度的一种完善。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合理的制度安排,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使得人民能够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本地政府需要不断提升其信任度,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有效行政是与公民的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此外,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公民参与社区的治理,唯有两者彼此交流、相互理解,才能够促进社区更好的发展。
注释:
http://dwz.cn/2KRvqx.
参考文献:
[1]万梅、李声宇.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7).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13).
[3]钟家元.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路径抉择.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4]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5]马慧子.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