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共同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教育模式。借助行业和企业的资源来发展职业学校教育是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改革学生评价机制,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62-02
蓬勃发展的丹阳眼镜业需要大量从事眼镜加工、销售等方面人才,这为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丹阳中专校”)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多年来进行“校企一体、定岗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眼视光与配镜专业成立了学校与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的建设工作,从市场需求预测、岗位能力分析到课程教学全程保驾护航。该专业先后被评为“镇江市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为更好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企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了作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万新光学有限公司、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明月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两课”构建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有关眼视光专业的学校大多为高校,约70余所,中职类学校相对较少,只有10余所。这些学校相对偏重医疗卫生,对于眼镜的生产、销售涉及不多。江苏省中职类眼视光与配镜(或眼视光技术)专业仅有丹阳中专校1所。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方案,加之丹阳眼镜产业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因此唯有将专业的特殊性与产业背景有效地链接起来,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本地企业及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到合作企业现场观摩,使学生对专业和岗位有非常直观印象。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分别接受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岗位,并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方式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丹阳中专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确定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比例,在专业技能课中明确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比例、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制订了学生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两课”学习内容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再次进入企业,由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专业指导委员会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实现了“定岗订单”培养。学校2011年为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了一个班级学生,2012和2013年为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输送了两个班级的学生,2014届学生正在明月光学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构建的“两课”体系,符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思路,既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对接了企业的用工需要,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两库”保障内涵
在专业初创期,师资缺乏,教材资源不足,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大影响,校企合作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并为后期形成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依托“两会”建立了“两库”——教学资源库与兼职教师资源库,可将企业优秀的培训资源(如课件、讲义、视频等)加工后为我所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眼镜质量检测》和《丹阳眼镜》,共同建设《验光技术》《配镜技术》《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眼镜门店营销》等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变成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校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销售精英、管理人员等为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实习指导、技术研讨等工作。他们使学生能够学到许多书本和学校教师都没有传授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三、“两证”提升质量
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制订了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加强了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及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拿到学校证书(如毕业证书、中级验光员证书、中级定配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证书、普通话证书等),还要拿到企业证书(学生在实践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认可证书和奖状)。“两证”的取得,尤其是企业证书的获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象征,更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标志。
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以地方产业需求调研为依据,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章跃一)
关键词: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62-02
蓬勃发展的丹阳眼镜业需要大量从事眼镜加工、销售等方面人才,这为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丹阳中专校”)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学校多年来进行“校企一体、定岗订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使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眼视光与配镜专业成立了学校与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专业的建设工作,从市场需求预测、岗位能力分析到课程教学全程保驾护航。该专业先后被评为“镇江市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为更好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企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了作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基地,与万新光学有限公司、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明月光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又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两课”构建体系
目前,我国开设有关眼视光专业的学校大多为高校,约70余所,中职类学校相对较少,只有10余所。这些学校相对偏重医疗卫生,对于眼镜的生产、销售涉及不多。江苏省中职类眼视光与配镜(或眼视光技术)专业仅有丹阳中专校1所。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没有直接可供参考的方案,加之丹阳眼镜产业是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因此唯有将专业的特殊性与产业背景有效地链接起来,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本地企业及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自2010年以来,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到合作企业现场观摩,使学生对专业和岗位有非常直观印象。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分别接受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将学生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岗位,并聘请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方式指导学生技能操作。丹阳中专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确定了完善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比例,在专业技能课中明确了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比例、专业拓展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制订了学生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两课”学习内容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再次进入企业,由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选择。专业指导委员会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委员会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实现了“定岗订单”培养。学校2011年为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定向培养了一个班级学生,2012和2013年为海昌隐形眼镜有限公司输送了两个班级的学生,2014届学生正在明月光学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构建的“两课”体系,符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思路,既让学生学有所用,更对接了企业的用工需要,实现了校企双赢。
二、“两库”保障内涵
在专业初创期,师资缺乏,教材资源不足,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大影响,校企合作教育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并为后期形成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依托“两会”建立了“两库”——教学资源库与兼职教师资源库,可将企业优秀的培训资源(如课件、讲义、视频等)加工后为我所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眼镜质量检测》和《丹阳眼镜》,共同建设《验光技术》《配镜技术》《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眼镜门店营销》等核心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变成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便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学校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销售精英、管理人员等为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兼职教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动态组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能承担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实习指导、技术研讨等工作。他们使学生能够学到许多书本和学校教师都没有传授过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
三、“两证”提升质量
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制订了专业课程评价方案,加强了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及企业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拿到学校证书(如毕业证书、中级验光员证书、中级定配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证书、普通话证书等),还要拿到企业证书(学生在实践和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认可证书和奖状)。“两证”的取得,尤其是企业证书的获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象征,更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标志。
职业学校教育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以地方产业需求调研为依据,以行业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做合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化、立体式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