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德育能否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我想,诗性德育是具有魅力的,是美丽诱人的。
什么是“诗性德育”,我不会定义。我们看一些富含爱心和教育智慧的美丽诱人的德育案例,也许会逐渐领悟。本世纪初我负责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思想品德· 教师用书》(人教社2003年版)中表达了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今天,我们应当改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德育成为诗性的德育,成为人们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这,应当成为我们追寻的一种理想的德育样式。
——德育本当是诗性的教育。德育是教人养成优良德性、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当是美丽的、诱人的、诗性的。德育内在的、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具有美德的人。具有美德的人,是诗意的存在。我们崇拜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我们也敬仰当今社会上许多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们:因为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赞美他们,我们崇敬他们,我们学习他们。
与德育目标任务一致的德育内容是美的。许多优秀的德目自古就被伟大的哲人们称作“美德”。亚里斯多德认为知识即美德。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姐妹。赫尔巴特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正义。这些富有教育哲理的箴言,蕴含了真、善、美的精神。
诗性德育是学者们和教育一线老师们共同追求的审美化的德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檀传宝教授的博士论文取题《德育美学观》(1996),我理解就是对诗性德育的追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中,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德育审美化的课题研究,其中,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檀传宝教授说:“我们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他所说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追求美丽的德育。我很赞成他说的“美丽的德育是一个最伟大的理想,又是一种最平常的风景”。[1]
德育的魅力在于诗意。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诗性德育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尊重道德生命主体——道德学习者,以生活化、形象化、审美化的形式,促进道德生命主体自己学习、自己发展。
诗性德育坚决摒弃灌输、说教的方式,尤其是杜绝虚假的、反道德的方式。诗性德育决不像当下某些公开课和名目繁多的教育检查评估那样,搞造假、搞表演。那些腐蚀人灵魂的反德育,是教育领域的灾难!
——诗性德育是人性化的德育。如海德格尔说过的,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寻诗性德育,是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当下人们以诗的本真对抗功利主义等现代社会病症,力求以诗意地栖居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由于强制“灌输”和“说教”等原因,一些人不喜欢德育,甚至对德育有一种抵触心理或反感情绪。这是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善我们的德育,自觉地使其人性化,成为人们喜爱的、乐于接受的、可以欣赏的诗性德育。
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论断:“在20世纪的课堂内,出现了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从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2]学校教育应当“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3]这种关怀精神就是教育内在的美,就是诗性德育人性化的集中表现。上世纪80年代末,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的教育哲学和伦理准则,提出要“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4]此后,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学会关心”的教育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的品质。“关心”品质的内容,是极其广博,极其丰富多彩,极其美好诱人的!“关心”品质本身是一种令人喜欢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富有诗性的品质。它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马丁·布伯说的“我们栖居万有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5]这不就是诗性的德育吗?
人性化的德育案例很多,这里,我先说说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的例子。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就是一种诗性教育。斯霞的“母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母爱”,而是融入了“师爱”的“母爱”,斯霞的“师爱”是融入了“母爱”的“师爱”。斯霞的“母爱”与“师爱”、情感与理性是一体的,难以分清哪是“母爱”,哪是“师爱”,是超越了一般的“母爱”与“师爱”的厚重的感情。在斯霞的教育世界里,永保持着一颗“童心”,斯霞真正走进了自在的、真实的儿童心灵世界,而不是成人认为的、想象的“儿童心灵世界”。斯霞与孩子的交流是“童心”与童心的沟通;“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童心呵护童心”是斯霞教育精神的核心。
——诗性德育是珍爱生命的德育。学会关心,不仅是关心人与社会,而且还应“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关心、喜爱小生命也许是儿童原始的、本然的珍爱生命的情感。而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教育者,就应以此为基础、为起点,引导学生“关心其他物种”。斯霞老师在她近七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时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天真的笑声,有时为小白兔的病痛而流出同情的眼泪”。[6]
斯霞老师所在的南京师大附小陈涓老师在实施“学会关心”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全班同学轮流照看讲台上的一盆鲜花,同学们十分细心地照料着,从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爱花、爱生活的情趣。用陈涓老师自己的话说,她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每一天在心上开一朵美丽的花”。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描述她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的一个镜头:“阳台上,我和孩子们把伤愈的小鸟放回蓝天,我身边的小姑娘含着泪水久久地望着小鸟远去的的身影。如今我还记得她写的观察日记:‘小黑鸟,你为什么不唱歌?你一定在想你的妈妈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但是我知道你喜欢蓝天,喜欢你妈妈垒在大树上的窝,讨厌我这狭小的鸟笼 。小黑鸟,我这就打开鸟笼,你看,我已经哭了,为了让你飞回蓝天,飞向妈妈的身边
什么是“诗性德育”,我不会定义。我们看一些富含爱心和教育智慧的美丽诱人的德育案例,也许会逐渐领悟。本世纪初我负责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思想品德· 教师用书》(人教社2003年版)中表达了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今天,我们应当改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德育成为诗性的德育,成为人们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这,应当成为我们追寻的一种理想的德育样式。
——德育本当是诗性的教育。德育是教人养成优良德性、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当是美丽的、诱人的、诗性的。德育内在的、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具有美德的人。具有美德的人,是诗意的存在。我们崇拜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我们也敬仰当今社会上许多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们:因为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赞美他们,我们崇敬他们,我们学习他们。
与德育目标任务一致的德育内容是美的。许多优秀的德目自古就被伟大的哲人们称作“美德”。亚里斯多德认为知识即美德。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姐妹。赫尔巴特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正义。这些富有教育哲理的箴言,蕴含了真、善、美的精神。
诗性德育是学者们和教育一线老师们共同追求的审美化的德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檀传宝教授的博士论文取题《德育美学观》(1996),我理解就是对诗性德育的追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中,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德育审美化的课题研究,其中,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檀传宝教授说:“我们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他所说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追求美丽的德育。我很赞成他说的“美丽的德育是一个最伟大的理想,又是一种最平常的风景”。[1]
德育的魅力在于诗意。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诗性德育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尊重道德生命主体——道德学习者,以生活化、形象化、审美化的形式,促进道德生命主体自己学习、自己发展。
诗性德育坚决摒弃灌输、说教的方式,尤其是杜绝虚假的、反道德的方式。诗性德育决不像当下某些公开课和名目繁多的教育检查评估那样,搞造假、搞表演。那些腐蚀人灵魂的反德育,是教育领域的灾难!
——诗性德育是人性化的德育。如海德格尔说过的,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追寻诗性德育,是人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当下人们以诗的本真对抗功利主义等现代社会病症,力求以诗意地栖居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由于强制“灌输”和“说教”等原因,一些人不喜欢德育,甚至对德育有一种抵触心理或反感情绪。这是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改善我们的德育,自觉地使其人性化,成为人们喜爱的、乐于接受的、可以欣赏的诗性德育。
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论断:“在20世纪的课堂内,出现了一种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从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2]学校教育应当“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位的教育”。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3]这种关怀精神就是教育内在的美,就是诗性德育人性化的集中表现。上世纪80年代末,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的教育哲学和伦理准则,提出要“关心自己,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4]此后,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学会关心”的教育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的品质。“关心”品质的内容,是极其广博,极其丰富多彩,极其美好诱人的!“关心”品质本身是一种令人喜欢的、美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富有诗性的品质。它促进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马丁·布伯说的“我们栖居万有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5]这不就是诗性的德育吗?
人性化的德育案例很多,这里,我先说说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的例子。斯霞老师“童心母爱”的教育就是一种诗性教育。斯霞的“母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不是单纯的“母爱”,而是融入了“师爱”的“母爱”,斯霞的“师爱”是融入了“母爱”的“师爱”。斯霞的“母爱”与“师爱”、情感与理性是一体的,难以分清哪是“母爱”,哪是“师爱”,是超越了一般的“母爱”与“师爱”的厚重的感情。在斯霞的教育世界里,永保持着一颗“童心”,斯霞真正走进了自在的、真实的儿童心灵世界,而不是成人认为的、想象的“儿童心灵世界”。斯霞与孩子的交流是“童心”与童心的沟通;“以爱心培育爱心,以童心呵护童心”是斯霞教育精神的核心。
——诗性德育是珍爱生命的德育。学会关心,不仅是关心人与社会,而且还应“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关心、喜爱小生命也许是儿童原始的、本然的珍爱生命的情感。而富有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教育者,就应以此为基础、为起点,引导学生“关心其他物种”。斯霞老师在她近七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时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天真的笑声,有时为小白兔的病痛而流出同情的眼泪”。[6]
斯霞老师所在的南京师大附小陈涓老师在实施“学会关心”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全班同学轮流照看讲台上的一盆鲜花,同学们十分细心地照料着,从中培养了自己的责任心和爱花、爱生活的情趣。用陈涓老师自己的话说,她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每一天在心上开一朵美丽的花”。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描述她和她的学生们在一起的一个镜头:“阳台上,我和孩子们把伤愈的小鸟放回蓝天,我身边的小姑娘含着泪水久久地望着小鸟远去的的身影。如今我还记得她写的观察日记:‘小黑鸟,你为什么不唱歌?你一定在想你的妈妈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但是我知道你喜欢蓝天,喜欢你妈妈垒在大树上的窝,讨厌我这狭小的鸟笼 。小黑鸟,我这就打开鸟笼,你看,我已经哭了,为了让你飞回蓝天,飞向妈妈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