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与学堂乐歌的浅识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内部逐渐分化,以洋务派为首的提出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主张,他们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求富求强。在洋务派的影响下,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办了一些学习“西文、西艺”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堂、上海广文言管、福建船政学堂等,这是我国兴办近代学校的开端。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封建传统教育事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学校教育却是近代新兴起来的,距今约有一百多年。而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则更短,也正是由于其起步较晚,才使得我国的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弊端重重。
  (一)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音乐课在全国中小学正式设立是1909年。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奏呈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其内容 几乎全盘模仿日本,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作了规定,但并未将音乐课列入课程设置之中且并未实施。1904年1月,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联名奏呈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葵卯学制”,虽提及音乐教育的有关问题,却因种种原由仍没有将音乐课列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此学制是经中国政府法令公布,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几千前的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以及新的由西方移植的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也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西方教育制度,才使得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在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消化新事物时显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而又不得不摸索前行的被动局面。
  (二)民国初年的学校音乐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同年7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它对后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12年9月教育宗旨颁布后,教育部根据这个法令,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教育的章程,其中对音乐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此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确立。
  此时期的音乐课称之为“乐歌”课,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设施、资料、师资力量等都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中小学音乐教育多以单声歌曲为主,“遇不得已时,手工、唱歌亦可暂缺”;师范院校教授声乐练习和音乐理论且课时少,多则每周2课时。单以这种课业内容和课时量来培养未来的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其后果可想而知,这也正是我国到了五六十年代开办短期培训班来培养师资的原因之一。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学堂乐歌起源简况。
  随着新式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时,主张“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兴办学校,在建议开设的数门课程中,就有“歌乐”一科。梁启超在逃亡日本时创办刊物积极倡导改革,在音乐教育方面,对学校唱歌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不少有关音乐教育的评论,这些无疑都为当时学堂乐歌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它主要是由中国留日学生发起和推广的。20世纪初,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东渡到日本学习新知识。他们看到日本学校唱歌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增强民族凝聚力、改良社会风气所起的作用,他们中的一些立志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便开始学习、考察日本的学校唱歌教育,学习写作新乐,这些人回国后对学堂乐歌的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国新式学校教育的先驱,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刘质平、辛汉等。
  (二)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学堂乐歌是直接效仿日本学校歌曲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日本受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影响,且在发展过程中又与我国语言文化、社会进步要求、人们审美趣味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音乐的一种新音乐体裁。
  1.关于歌词。
  由于学堂乐歌产生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样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和救亡爱国运动并存时期。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它的作品必然反映时代要求,人民的需要,反映爱国精神、民主精神及反帝反封的革命精神,且主要体现在歌词之中。如:《中国男儿》《何日醒》《出军歌》《缠足哭》等。这些作品歌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揭露封建王朝腐朽,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思想。另有少数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培养其审美情绪的优秀作品,如:《勉学》《送别》《运动会》等。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是培养人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艺术。由于学堂乐歌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一部分有志之士为了达到振奋人心和救国图强的政治目的,使学堂乐歌成为了一种附庸于歌词的教化工具。可以想象,那种口号式语言或多或少都会影响音乐美的本质。此外,学堂乐歌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滥觞,就像一个幼儿时期的孩子一样,此时期音乐教育实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成长。而恰是这么一个关键时期,教化性歌词为主的单声歌曲占据了整个音乐教育的课堂,造成今天大部分人们喜欢听单声歌曲,且依赖于歌词的含义,不注重其旋律线条,和声配置等。这也正是当今学生审美趣味低下,喜欢流行乐而遗落民族音乐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关于曲调。
  (1)选曲填词。
  选曲填词是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方式,由于学堂乐歌主要由留日学生发起,因此其大多曲调采用日本学校唱歌集的旋律,其中有日本的歌曲也有欧美的歌曲。这些歌曲中既有刚健有力、充满朝气、振奋民心适应时代要求的进行曲风格的军歌,又有旋律婉转、优美、浪漫清新的抒情歌曲,很受当时青年学生的喜爱,一时间改编歌曲活动大肆兴起。就在学堂乐歌活动发展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由于当时我国仅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少数人能够较好地运用创作技法进行选曲填词外,大多数乐歌编写者不熟悉西方歌曲的创作方法,因此存在着填词不当、词曲不配的弊病。这种现象在当时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如李荣寿指出:“……乐歌书籍多是剪头去尾,非驴非马的四不像子。西洋名家乐曲填以不通乐理之文字,东洋鄙劣的乐曲,填以我国名家诗句……”其实,当时的乐歌活动者已经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很好的改良建议,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乐歌创作中的这些弊端在当时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2)传统音乐改编。
  另有少数学堂乐歌是采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的,如李叔同的《祖国歌》曲调来自民间乐曲《老六板》;沈心工的《缠足苦》、《采茶歌》其旋律分别来自小调《孟姜女》和民歌《凤阳调》等。这类歌曲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曲调不适合表现昂扬亢奋的情绪,因此改编的甚少。从此人们开始遗忘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这也正是当下人们对民族音乐认识不足和偏差的根源。
  (3)创作曲调。
  国人自己创作的乐歌数量很少,主要有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朱云生作曲的《美哉中华》;沈心工词曲的《革命心先革人心》《采莲曲》;李叔同词曲的《春游》《早秋》《留别》等。暂不谈这些作品其他方面,单就创作歌曲本身来说,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这深远意义的背后,又要承担多少负面影响?“西方音乐一元论”从此深入人心;西方的记谱法、乐理、和声、曲式分析、配器法、音乐史传入无所厚非,关键是它的传入不是为我们所吸收、所融合、所本土化,而是同化了我们民族的音乐,把“西方音乐一元论”植入人心,忽略了我们的民族音乐,淹没了多元文化视角。时隔百年,我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想尽一切办法来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民族音乐,但收效却甚微。
  (4)学堂乐歌的评价。
  历史给了学堂乐歌以高度的评价,但如今看来,学堂乐歌并没有那么完美,因此有些人试图翻案,把音乐教育的不足归结于学堂乐歌,这样也未免有些过于苛刻。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一个矛盾体,“学堂乐歌”也不例外,它也像一面双刃剑,在顺应历史的潮流之际它充当着一个英雄的角色,先他人一步拯救了当时的音乐教育,但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埋下弊端。但不论怎样,我们评价任何事物都要以一个客观的眼光去对待,尽管它有许多不到之处,但它对当时起到的作用是具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编辑王影)
其他文献
《巩乃斯的马》是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感悟自然”中的一篇散文,有一老师是这么教学的,先让学生在悬念中欣赏和马有关系的雕塑艺术奇葩导入,教学主体分四部分:欣赏马的形象进而提炼马的精神(自由奔放、进取上进、民族精神);探讨作者喜欢巩乃斯的马的原因(魅力四射、时代背景);品味文章语言(托物言志、场面描写、修辞手法)及情感(摆脱压抑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拓展延伸。  纵观整堂课,处处闪耀着教师纯属
期刊
很多学生在高考冲刺前的英语语法复习中,感到很迷茫,面对枯燥的语法,不知所措。并且复习语法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这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我们要明确考点,抓住重点,把握命题趋势。我们可以根据历年高考语法题来关注语法命题的特点,摸清命题特点,对知识点进行过滤,围绕核心内容来进行选择。具体来说,高考语法命题有三大特点: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我们以非谓语动词来纵观一下
期刊
当学生步入初中阶段之后,随着英语的词汇、句型、语法等待日益复杂化,再加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班级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英语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关系到整个班级成绩的提高。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心愿。我认为,要转化学困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一般被安排
期刊
健美操是一项与音乐紧密相关并在音乐的带动下进行的运动,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  音乐可以激发情绪,具有很强号召力和感染力。给健美操配以合适的音乐,就如给健美操动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动作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为健美操动作的变化也提供发展空间,增强健美操的表现风格,提高健美操的训练效果和表演效果,将健美操的单一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艺术的完美统一体,既可烘托操的气氛, 又可凸现操的特色,能达到使一套健美操
期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在于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学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   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绘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  二、美术活动对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影
期刊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名臣和著名文献学家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文言志怪小说,共二十四卷。该作品题材上以鬼狐神怪为主,搜罗了纪昀生活的时期及前代的各种奇闻异事,其中有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有的是亲友、同僚、属下讲过的奇闻轶事,还有的是从古籍中得到的验证和启示……内容五花八门,涉及诗词文章、名物典故、民间风俗、边地景色、各地特产等等。《阅微草堂笔记》虽然是志怪小说,但因为从很多侧面反映
期刊
《红楼梦》中的人名地名双关语比比皆是,它们暗喻小说的主题,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相关人物与场景的态度。例如大荒山,荒表意荒凉,亦有荒唐之喻;贾雨村(假语存);贾化(假话);贾赦(假色);贾政(假正);秦鲸卿(情尽倾)等。  本文仅选取《红楼梦》目前较为通行的两个译本来做比较,亦即我们所熟知的杨氏夫妇的译本(杨译)与霍克斯和其学生闵福特的译本(霍译)。双方都具有较高的英汉语造诣,译本也非常忠实源文。但是在
期刊
他是古希腊自称“智者”的第一人,他留给我们一个伟大而深远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他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从他开始把哲学的中心由自然转向人事和人本身。哲学的对象从无所不包的自然转向了社会人事这个对象;他就是我们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的观点充分的体现出了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是人的感觉,人活着,人存在,能感觉到世间万物都存在,所以这
期刊
“生命化”这一词来源于生命化教育理论,所谓生命化教育概括说来就是关乎人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活出真正精彩的生命。关于“生命化”,生命教育的积极践行者张文质先生在他的文章《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中有这样的阐释,他说:“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作为一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教育行为始终
期刊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都认为现今是握着鼠标、敲着键盘邮件代替了书信,博客取代了日记,打印稿代替了手写稿,用不着“写字”的时代。键盘输入将换下传承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据一项调查显示,2000多名受访者中,超过七成的人在学习生活中手写的机会很少,许多有识之士担忧这将使汉字文化传承陷入绝境。  一、高师生汉字书写的困境  练字本来是小学阶段就该完成的,但现在的很多学生到了中学甚至到了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