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深处 蹚出致富门路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聚精会神,手不停地揉搓着棋子,突然,眼睛一亮,迅速落子,大喝:“将军!”说完拍手大笑,“终于找到你的破绽了,认输吧!”这是8月21日记者在榆社县惠民家园小区看到的一幕。“棋手”附近还有一群人有说有笑,有的手里忙着毛活,有的玩着手机。
  榆社县是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2014年,全县贫困发生率42%。为彻底帮助全县群众摘掉脱贫帽子,过上小康生活,晋中市克服可用财力不足、群众故土难离的困难,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榆社县合理选择9个安置点进行帮扶,惠民家园就是其中之一。
  “榆社县易地搬迁安置的贫困人口,占到全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榆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韩军说。
  听说有记者在小区采访,搬迁群众李艳霞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到记者面前高兴地说:“政府帮我们从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帮我安排工作,还帮我把土地流转了,彻底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现在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李艳霞原本是榆社县箕城镇北枣林村人。搬迁前,丈夫在外打零工,她在家里种着10亩土豆、玉米,一年辛苦到头也挣不到2万元。两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村里没有学校,孩子读书只能去县里。家里的开销大了,每天还要花一个多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感觉日子过得局促又紧张。“刚搬进惠民家园小区时,我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然而,时间不长,我就又愁上了。我只会种地,如今该怎样应付城镇的吃穿住行呢?”李艳霞对记者说。
  面对像李艳霞一样有思想包袱的群众,榆社县早早动手,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坚持“边建安置小区、边建扶贫车间”“先挣钱、再花钱”的思路,做到就业与入住同步。针对无法外出务工、属于普通劳动力的贫困户,政府出资8000余万元盖起了3.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进7户劳动密集型企业、1户本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撬动了1600余万元的社会资本,建成投用东汇扶贫产业园及6个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
  2019年4月,东汇扶贫产业园引进山西森宏服饰有限公司,这是榆社县第一家规模以上扶贫车间企业。听到招工的消息后,李艳霞积极报名,成为了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培训了3个多月,每个月保底工资有1400元。转正之后工资按计件算,我现在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李艳霞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她早出晚归,精益求精,很快就因表现突出担任了缝纫组组长,现在一年的收入超过2.4万元,超过了搬迁前的家庭收入总和。
  岚峪乡后千家峪村62岁的郭拉弟,2018年离开了山庄窝铺,搬迁到了文景园,郭拉弟高兴地说:“过了大半辈子了,没想到还能从偏僻的小山沟搬到了城里,住上了楼房,公交站台就在门口,一出门就有医院、超市,十分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让我们庄稼人走进了新时代,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河峪乡南山村的年轻人苳浩,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认识一长治姑娘,由于村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四年来女方迟迟不愿意结婚。2018年搬迁入住河峪乡裕锦嘉苑后,苳浩有了一套65平方米的两居室楼房,两個人马上就在新居举办了婚礼。这种搬迁前“娶不上媳妇”、搬迁后“娶媳妇”的事例不在少数,仅河峪乡搬迁小区一年里就有9对新人喜结连理。走出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越来越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年攻坚,山乡巨变,曾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搬出了想搬而搬不出的地方,过上了想过而过不上的生活,彻底告别了贫困落后,重燃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挺起了奋斗的脊梁,以全新的姿态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新时代。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记者马骏 在第7个国家扶贫日、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10月15日~17日,由北京一片星空天文科普促进中心主任吴芳,副主任、高级讲师宫芳带队的“贫困地区百校行”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组一行10人来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安业乡安业、青塘九年制学校和丁家沟村开展天文科普系列活动,为学生、教师、村民共计1000余人带来了一场不同凡响的天文体验和有关浩瀚宇宙的知识盛宴。  活动中,北
期刊
王浩  中国水科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上,永定河引水渠由此经过。不远处的小区里,就是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的家。  虽然从自家小区到办公室只有几百米,王浩还是在办公室放了一张折叠床。“困了就睡觉,醒了就做事,吃饭也是就近在食堂吃一点。”谈及科研安排,王浩说,时不我待。  67岁的王浩一直在和水打交道,进入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各大江河湖泊。关注
期刊
“走,到安徽创新馆看‘黑科技’。”现在只要你到安徽合肥来,第一个参观点很可能是安徽创新館。  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装置、墨子号卫星……8月份普通的一天,“创新网红”馆里的展品,始终令人目不暇接。  自去年4月24日开馆以来,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安徽创新馆已接待参观近13万人次。其为何能拥有超高人气呢?  因为这里不仅可“看”科技,更是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浓缩
期刊
“叶老喜欢野外科考,总要亲自到实地察看。”叶笃正的学生黄荣辉院士说起他做学问的深入求实,就总要提起几年前的一件事。“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当时87岁高龄的叶老一定要亲自到那看看。观测站条件艰苦,盛夏中午的高温将近60摄氏度,沙漠的阳光毒,晒得人无处躲藏。可叶老不光考察了观测站,还不顾劳顿进了罗布泊。”   黄荣辉院士记忆中的片段就足以证明叶老的言传身教。叶笃正一向治學严谨,写文章
期刊
8月21日,记者从晋能长治熱电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承担的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燃煤电厂低成本高效烟气污染物脱除技术及示范工程”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评审。标志着山西在煤炭清洁、高效、绿色、安全利用水平上再获科技支撑,对支撑煤炭行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火电厂燃煤机组炉内贫煤燃烧时存在的着火难、稳燃难和烟气污染物浓度高等问题,开展烟气污染物形成、迁移转化和脱除的应用基础
期刊
平时,叶笃正对学生十分爱护,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原先,单位本来为叶笃正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叶老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学生的办公室里。   “所有的老先生中,叶老是最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高登义曾是所里乒乓球队的队员,每次打球的時候,叶老总会来看,还和他讨论怎么发球。   “后来我问先生,你怎么那么喜欢乒乓球,先生说,你还不知道?我原来在南开大学时,可是天津乒乓球队的。
期刊
在近日举行的2020国际数字创新高峰论坛上,数字创新智库正式成立,将为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提供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围绕数字科技下的创新范式、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发展前景、數字化时代的知识管理、创新管理中的数字化革命等进行探讨,同时数字创新智库正式成立。该智库由北京数字化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国知网、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和北京国信数字化转型技术
期刊
科学导报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坚课题组经过两年攻关,攻克了微弱信号检测、高增益灵敏放大、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高真空低温封装、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2.5~5微米波段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天文望遠镜仪器和系统杂志》上。
期刊
科学导报讯 山西日报记者沈佳 李林霞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针对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義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谆谆教诲
期刊
10月9日,运城市稷山县太阳乡小阳村向阳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采摘山楂。据了解,稷山县太阳乡小阳村向阳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种植富硒山楂脱贫致富,推广合作社首创“以枝換果”技术,使所产山楂果面光滑、颗粒大、着色好、甜度高,深受市场青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