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正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作为流行文化中深受学生欢迎但又被传统文化排斥的流行音乐,在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方面具有十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语文课堂 必要性 可行性
周杰伦的《上海1943》和S.H.E的《长相思》入选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科书,这件事曾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其实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文化,它总要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才能被广泛接受,而学生则是流行文化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流行音乐中引入课堂,用流行音乐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1 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应该是社会环境。流行音乐蓬勃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很重要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崇拜名人,特别是歌星已蔚然成风。
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要求学生了解、熟知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流行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判别能力,帮助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1.2 音乐与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低咏,律和声。”顾名思义,“诗歌”是总称,是由“诗”和“歌”两部分组成的。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一部“入乐可唱,离乐可诵”的歌词集。
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
唐朝时,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则完全依照曲调的节奏,来造句配词。这些诗词当时称为长短句、曲子词或乐府歌词,到了宋朝就定名为“词”;所有的词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
宋末社会混乱,很多民间曲调开始流传,文人配上词,这就成了“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套曲都是可以唱的,甚至是用来演出的。
由此可见,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词,音乐与文学的契合有着悠久的历史。
1.3 优秀的流行歌词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常说: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首好诗。好的歌曲,除了动听的旋律之外,文辞华美的歌词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因为歌词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所以,词作者为情感表达或音律节奏的需要,往往采用了多种手法,使得一些看似简短的语句格外耐人寻味。
以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大众广为熟悉的《青花瓷》为例,其中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是譬喻法的完全体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续三个“惹”字则使用了类迭的手法。“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用排比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流行歌词就是一座是蕴含丰富的矿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2 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2.1 作为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钥匙。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与其有内在联系的、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
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浑厚的男中音唱出了雄浑的气势;穿越时空的隧道,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赤壁鏖战时,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周瑜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神态。结合背景,学生对作者“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音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2 作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周杰伦的歌曲流行一时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欣赏课,教学内容就是周杰伦的《东风破》,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问题:哪一个字或哪一句让你感触最深,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生1:最巧妙的那一句是“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
生2:词人巧妙地用“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说到“灯”让我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无眠,联想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渴盼。
生3: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它特别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
生4:还有在“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中,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
通过对流行音乐中优秀歌词的鉴赏,学生经受了文学经典的洗礼,逐步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感情,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
2.3 作为扮靓学生作文的眼睛。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巧妙地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借他山之石,可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为文章的标题或题记,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让人眼前一亮。
譬如表现对网络的热爱与迷惑,可用《因为爱你》、《让我喜欢让我忧》;表现对于亲情的珍惜,可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懂你》;表现追求理想,可用《我和我追逐的梦》、《星星点灯》;表现对待挫折的态度,可用《从头再来》、《阳光总在风雨后》;谈论幸福,可用《幸福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打开幸福的柴门》等。这类标题,或充满人生的哲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或含蓄婉约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让人在陌生的话题中寻觅到熟悉的感觉,极富时代气息和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
把流行歌词引入作文,会拓展学生话语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综上所述,寻找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多元的流行音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那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将其融入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愉悦和美感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流行音乐 语文课堂 必要性 可行性
周杰伦的《上海1943》和S.H.E的《长相思》入选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科书,这件事曾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其实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文化,它总要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才能被广泛接受,而学生则是流行文化的最大消费群体。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流行音乐中引入课堂,用流行音乐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1 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指教学环境,还应该是社会环境。流行音乐蓬勃发展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很重要的“社会环境”,青少年崇拜名人,特别是歌星已蔚然成风。
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既要要求学生了解、熟知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引导他们对身边的流行文化进行正确的认知。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不如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判别能力,帮助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1.2 音乐与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虞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低咏,律和声。”顾名思义,“诗歌”是总称,是由“诗”和“歌”两部分组成的。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一部“入乐可唱,离乐可诵”的歌词集。
汉朝时,前代的曲谱逐渐失传,汉政府便设置了乐府机构来收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也都是可以传唱的。
唐朝时,那些名为“凉州词”“营州歌”的诗,都是可以唱的。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则完全依照曲调的节奏,来造句配词。这些诗词当时称为长短句、曲子词或乐府歌词,到了宋朝就定名为“词”;所有的词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
宋末社会混乱,很多民间曲调开始流传,文人配上词,这就成了“曲”。不管是散曲还是套曲都是可以唱的,甚至是用来演出的。
由此可见,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词,音乐与文学的契合有着悠久的历史。
1.3 优秀的流行歌词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常说:一首好歌其实就是一首好诗。好的歌曲,除了动听的旋律之外,文辞华美的歌词也是不容错过的精彩。因为歌词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所以,词作者为情感表达或音律节奏的需要,往往采用了多种手法,使得一些看似简短的语句格外耐人寻味。
以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大众广为熟悉的《青花瓷》为例,其中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是譬喻法的完全体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续三个“惹”字则使用了类迭的手法。“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用排比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流行歌词就是一座是蕴含丰富的矿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2 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2.1 作为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钥匙。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与其有内在联系的、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
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浑厚的男中音唱出了雄浑的气势;穿越时空的隧道,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赤壁鏖战时,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周瑜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神态。结合背景,学生对作者“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音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2 作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周杰伦的歌曲流行一时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欣赏课,教学内容就是周杰伦的《东风破》,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问题:哪一个字或哪一句让你感触最深,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生1:最巧妙的那一句是“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
生2:词人巧妙地用“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说到“灯”让我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无眠,联想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渴盼。
生3: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它特别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
生4:还有在“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中,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
通过对流行音乐中优秀歌词的鉴赏,学生经受了文学经典的洗礼,逐步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感情,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拓宽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鉴赏能力。
2.3 作为扮靓学生作文的眼睛。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巧妙地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借他山之石,可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为文章的标题或题记,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让人眼前一亮。
譬如表现对网络的热爱与迷惑,可用《因为爱你》、《让我喜欢让我忧》;表现对于亲情的珍惜,可用《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懂你》;表现追求理想,可用《我和我追逐的梦》、《星星点灯》;表现对待挫折的态度,可用《从头再来》、《阳光总在风雨后》;谈论幸福,可用《幸福就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打开幸福的柴门》等。这类标题,或充满人生的哲理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或含蓄婉约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让人在陌生的话题中寻觅到熟悉的感觉,极富时代气息和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无穷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
把流行歌词引入作文,会拓展学生话语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综上所述,寻找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用流行音乐丰富语文课堂,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多元的流行音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那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将其融入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愉悦和美感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