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教师的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教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因历史的因素和地域性差异,农村教师仍然存在着不少困惑和迷茫,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心身健康存在严重影响,导致农村教学质量下降,学生辍学,教师厌教情绪凸现,感到希望和前途茫然。担忧农村人的文化素质不能与时俱进,成为农村教师一块心病,真是“进亦忧,退亦忧”。感慨万千,出路在哪里?
1 工作上的困惑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历代都给以较高帽冠,说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说什么“天地君亲师”,在这么众多绝唱的赞美诗下,教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然而赞美诗必竟是赞美诗,与教师的现实生活必竟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笔者作为在农村中学工作20余年教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感触良多,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当前农村教师在工作上的困惑有四。首先,是农村教师工作任务太重,有点力不从心。农村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历史原因造成了农村学校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生活质量不高,所以大部分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也不太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中学一般每周十四、五节课,且是多门课程,教非所学,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写教案等工作量,尤其是农村村小学校,学生人数不多,年级又不同,大部分教师是搞“复式班”教学,假如一个教“复式班”教师每天上四节课,不同年级语、数各一节,就要备四个头的课,写四个教案,再加批阅作业等,工作量的多少便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同时优化好教师结构,尽可能做到教是所学,人尽其才。
其次,是教材教法更新频繁,难以适从。这几年先是提倡素质教育,后是什么新课改,这些提法,笔者并不反对,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必要的。如果教师以其昏昏,难以使其学生昭昭。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从具备一桶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也应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东西,但也不能盲从。必须要从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状出发,选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我们祖先大圣人孔子说得好,“因材施教”。不要认为在国外,我国内某些发达地区某种教育理念,某种教法好,便不假思索地,不联系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而照搬照抄,这样就可能闹出“邯鄣学步”“鹦鹉学舌”笑话。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人之一,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王明照搬苏联经验——“城市包围农村”,结果怎样?中国工农红军第四、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说得不好听点,被蒋介石打得无路可逃、无处安身。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路,适合于自己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也应于此。培养出适应祖国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再次,现行的对教师评估方案单一、片面,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工作,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个性、爱好、特长。所以,教师工作不同如农民种田,农民勤劳一些,懂些技术就可以种好一亩三分地,其收获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教师则不同,纵使你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得当的教法、勤奋的工作,而认真地研究了你的教育对象,但不一定就会有你想要得到结果,尤其现在评估教师唯一的尺码是分数,如果你所教的学生分数考得高,你便是一位好教师,评优晋级便有你的份,否则你便扫把打炉霉——莫望。笔者认为这种单一、片面地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估一个教师的好坏是不合理、不公允的。这是扼制了教师积极性发挥的杀手,也是扼杀学生前途、潜能、天才的“紧箍咒”。以笔者为例,我大学毕业,一直在农村中学教语文20余年,真正碰到在语文这面成绩突出的人不多,从整体来看(即每一届)只不过一、二届,从单个人来看,不到10人,所以有人说教书是碰运气,如果你碰那一届素质好(语文),你的辛勤劳动就不会白花,否则徒劳无功。如果有些学校分快班或慢班,那肯定所教好班的语文成绩绝对要比慢班的好,难道你能说教慢班的语文教师一定就比快班语文教师差吗?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所教的那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或者不爱好语文的学生多,成绩自然要差些,所有这些人为因素或者先天因素,并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左右的。况且每一个人的成绩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是最反感的。不知道这句话是教育行政领导说出来的,还是教育一线教师说出的,如果是教育行政领导说出的情有可愿,如果是教育一线的教师说出来的,我说你未免太狂了一点,那么“朽木不可雕”这个词应从词典中退休了。石头同样可以孵出鸡仔。哲学中“内因与外因”的原理也该修正了。笔者曾读过黎爱军同志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学效果在灵魂深处》(湖南教育,2008年5月中),他说“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语文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境界:即功处境界、美学境界、道德境界、生命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功利境界是显性的,是最直接、最容易达到、最好体现、最好衡量的、也最‘有用’。所以大部分教师就这么做。但后三种境界是隐性,领导看不到,教师做了也没法去衡量。”他还说,“如果单纯从功利的境界来评价语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永无翻身之日。不仅过去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将来的事实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英雄所见略同,笔者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深有感触。笔者认为,当前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该改革了,否则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理论上是素质教育,实践上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教师便像孙悟空一样,纵使你有通天本事,也逃不过唐僧的“紧箍咒”。
再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时代变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变了。因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尤其近十几年,农村外出打工者甚众,留守学生较多。这个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不好管理的。尚不明事理,在情感上也易冲动,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让教师头痛棘手,说重一点他们在心理上又受不了,说轻了吗?他们照样我行我素,体罚他吗,上级行政部门不允许,不体罚他吗,你的课无法讲下去,尤其是女老师,为此,感受更甚。现在,教师体罚学生,家长告状,索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处理你。还是有此教训的教师,宁可说我教书不行,不敢得罪学生。现在学生可以打老师,老师不可体罚学生。老师挨打,上级行政部门可能不管,但要教师打了学生,可能在大报小报上曝光,甚至还要受到行政处理和经济制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地位何在,尊严何在?笔者认为,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毕竟是小孩,世界观尚未形成,是非也难判定。做错了事不予批评教育,适当体罚,这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将对社会也有害,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前提下,适当批评、体罚是应该,对于哪些严重影响学校校纪校风、学风的,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留校察看、劝退等制度,决不能在学生中形成“教师不敢把我怎么样”的思想。否则危害无穷。笔者认为:贯彻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是必要的,即“促使一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奖励。”现在的领导不要以“安全”“稳定”为借口,无所作为。
2 在经济上的困惑
讲到“经济”二字,是农村教师最为头痛、最为尴尬的,因经济待遇的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高,更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了。最现实的事就是,农村教师找对象难,并不是农村教师长相、品行、学识不行,关键是一个字“穷”,一些大龄教师只好到农村随便找一个,成个家,过日子就算了,于是便成了“半边户”,既要工作,到了农忙季节,又要帮农村的妻子“春播,秋收”。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教师工资也有所提高,我91年刚参加工作工资为120多元,现在工资为1400多元,虽然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了,且物价的涨高于工资涨幅,况且每一年我们的工资还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防洪、卫生费、“春风行动”等等大约三千多元,年收入不足二万元,实际上到教师手里,不及一万六千元,这是纵向比较。如果横向比较更让人不安,教师与同一地区的工商、税务、烟草、公务员等比较经济待遇相差更大,那些部门的年薪一般为四到五万元。近似农村教师工资的二倍到三倍,所以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最为现实的生活。加之农村教师无任何福利和津补贴,这一点“死工资”何来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故社会流传“斯文扫地”,现在我们连扫地都不如。这样的经济待遇,这么重的工作量,这样的社会地位,农村教师如何全心投入工作。有人会说教师应该讲的奉献精神,难道农村教师还不讲奉献吗?有的教师在农村奉献了一辈子,有的教师甚至奉献了自己生命,有谁知道?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时代,仅一个弱势群体讲奉献能行吗?可惜现在又不是雷锋时代。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亦如此,一个人不能解决其衣、食、住、行,何谈政治、艺术、文学和工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展生产力不行,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行,但强调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能颓废精神文明,这样会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病态,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像现在的贪官、黑社会、黑势力、吸毒、贩毒分子、卖淫嫖娼等丑恶象的存在,不就是为了所谓的“经济”吗?无不说明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力度不够。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果也难以有保障。如果不是以“钱的多少”论英雄的话,我们农村教师的心态也许会安稳许多。笔者认为,首先要淡化这种以“钱”的多少论英雄的观念,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奉献,为祖国需要而工作来论尊卑,培养国民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等人格魅力。其次,改善农村教师,尤其偏远山区教师福利待遇,让他们知道虽苦虽累,但社会还承认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劳动报酬,让他们能寻找到心理平衡的支撑点,有助于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多关心、关怀,有什么困难及时解决,逢年过节,去慰劳一下,或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慰问一下。此外就是评优晋级对农村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在心灵上得到安慰、经济上得到好处。
3 健康的困惑
健康问题是农村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健康问题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重要还表现在心理、生理上的健康。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工作任务重、生活质量不高、医疗条件差、经济不宽裕,身体有病得不及时检查和治疗,小病拖成大病。笔者因工作关系,到过四、五乡镇中学教书,自己身边的同事,大部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况,像咽喉炎、颈椎、腰椎、肺病、心血管疾病等职业病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同程度有。特别是心理不健康是农村教师的隐形杀手。因工作压力大,“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总喜欢以待岗、解聘来教育老师,本身就处于劣势的农村教师,又大大加重了他们心理负担,如果碰上家庭出现什么问题或生活压力,心理没法承受这压力话,精神不坚强地话,一旦弦断箭离,其结果便不想而知了。笔者记得,我的一位同事潘某,是吉大生物系毕业的高材生,回乡中学教书后,几度爱情的挫折,工作的压力生活不顺心,不久便得了精神病,不到几年便投河自杀了。据笔者所知:农村教师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有或轻或重精神分裂症,表现郁闷、烦躁或沉默寡言,或闭户不出等表象。作为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也难塑造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是哲学家就可能塑造出更“病”更有成就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引论》的作者,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洛依德,自诩为太阳尼采便是。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首先可为农村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二年或三年一次。医疗保险机构也应为农村教师开绿灯。其次,作为学校领导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多给自己手下人以动力,少给压力,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指责,多做点实事,少放些空炮。再次,农村教师加强要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击“社会灾害”能力,修炼一种境界,“不以物言,不以己悲”。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也将是我一生去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关于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问题,是历史因素、环境因素、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不是哪个领导、哪个校长、哪个教师能解决的,它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农村教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一代或几代人努力,我们相信:面包会有的,未来是美好的。
1 工作上的困惑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历代都给以较高帽冠,说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说什么“天地君亲师”,在这么众多绝唱的赞美诗下,教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然而赞美诗必竟是赞美诗,与教师的现实生活必竟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笔者作为在农村中学工作20余年教师,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感触良多,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
当前农村教师在工作上的困惑有四。首先,是农村教师工作任务太重,有点力不从心。农村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历史原因造成了农村学校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学条件差,生活质量不高,所以大部分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也不太安心。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中学一般每周十四、五节课,且是多门课程,教非所学,增加了教师的备课、写教案等工作量,尤其是农村村小学校,学生人数不多,年级又不同,大部分教师是搞“复式班”教学,假如一个教“复式班”教师每天上四节课,不同年级语、数各一节,就要备四个头的课,写四个教案,再加批阅作业等,工作量的多少便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办法是,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同时优化好教师结构,尽可能做到教是所学,人尽其才。
其次,是教材教法更新频繁,难以适从。这几年先是提倡素质教育,后是什么新课改,这些提法,笔者并不反对,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必要的。如果教师以其昏昏,难以使其学生昭昭。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从具备一桶水。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也应该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东西,但也不能盲从。必须要从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现状出发,选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我们祖先大圣人孔子说得好,“因材施教”。不要认为在国外,我国内某些发达地区某种教育理念,某种教法好,便不假思索地,不联系自己学校、自己学生的实际而照搬照抄,这样就可能闹出“邯鄣学步”“鹦鹉学舌”笑话。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人之一,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王明照搬苏联经验——“城市包围农村”,结果怎样?中国工农红军第四、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说得不好听点,被蒋介石打得无路可逃、无处安身。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路,适合于自己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也应于此。培养出适应祖国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出适合当地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再次,现行的对教师评估方案单一、片面,严重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工作,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教育对象——学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个性、爱好、特长。所以,教师工作不同如农民种田,农民勤劳一些,懂些技术就可以种好一亩三分地,其收获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教师则不同,纵使你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得当的教法、勤奋的工作,而认真地研究了你的教育对象,但不一定就会有你想要得到结果,尤其现在评估教师唯一的尺码是分数,如果你所教的学生分数考得高,你便是一位好教师,评优晋级便有你的份,否则你便扫把打炉霉——莫望。笔者认为这种单一、片面地以分数的高低去评估一个教师的好坏是不合理、不公允的。这是扼制了教师积极性发挥的杀手,也是扼杀学生前途、潜能、天才的“紧箍咒”。以笔者为例,我大学毕业,一直在农村中学教语文20余年,真正碰到在语文这面成绩突出的人不多,从整体来看(即每一届)只不过一、二届,从单个人来看,不到10人,所以有人说教书是碰运气,如果你碰那一届素质好(语文),你的辛勤劳动就不会白花,否则徒劳无功。如果有些学校分快班或慢班,那肯定所教好班的语文成绩绝对要比慢班的好,难道你能说教慢班的语文教师一定就比快班语文教师差吗?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所教的那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或者不爱好语文的学生多,成绩自然要差些,所有这些人为因素或者先天因素,并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左右的。况且每一个人的成绩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我是最反感的。不知道这句话是教育行政领导说出来的,还是教育一线教师说出的,如果是教育行政领导说出的情有可愿,如果是教育一线的教师说出来的,我说你未免太狂了一点,那么“朽木不可雕”这个词应从词典中退休了。石头同样可以孵出鸡仔。哲学中“内因与外因”的原理也该修正了。笔者曾读过黎爱军同志的一篇文章《语文教学效果在灵魂深处》(湖南教育,2008年5月中),他说“语文教学的境界就是做人的境界,语文教学可以分为四个境界:即功处境界、美学境界、道德境界、生命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功利境界是显性的,是最直接、最容易达到、最好体现、最好衡量的、也最‘有用’。所以大部分教师就这么做。但后三种境界是隐性,领导看不到,教师做了也没法去衡量。”他还说,“如果单纯从功利的境界来评价语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永无翻身之日。不仅过去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将来的事实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英雄所见略同,笔者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也深有感触。笔者认为,当前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该改革了,否则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新课程改革将成为一句空话。理论上是素质教育,实践上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教师便像孙悟空一样,纵使你有通天本事,也逃不过唐僧的“紧箍咒”。
再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时代变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变了。因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尤其近十几年,农村外出打工者甚众,留守学生较多。这个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不好管理的。尚不明事理,在情感上也易冲动,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让教师头痛棘手,说重一点他们在心理上又受不了,说轻了吗?他们照样我行我素,体罚他吗,上级行政部门不允许,不体罚他吗,你的课无法讲下去,尤其是女老师,为此,感受更甚。现在,教师体罚学生,家长告状,索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处理你。还是有此教训的教师,宁可说我教书不行,不敢得罪学生。现在学生可以打老师,老师不可体罚学生。老师挨打,上级行政部门可能不管,但要教师打了学生,可能在大报小报上曝光,甚至还要受到行政处理和经济制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地位何在,尊严何在?笔者认为,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他们毕竟是小孩,世界观尚未形成,是非也难判定。做错了事不予批评教育,适当体罚,这叫做“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将对社会也有害,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的前提下,适当批评、体罚是应该,对于哪些严重影响学校校纪校风、学风的,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适当的处罚措施,留校察看、劝退等制度,决不能在学生中形成“教师不敢把我怎么样”的思想。否则危害无穷。笔者认为:贯彻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是必要的,即“促使一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奖励。”现在的领导不要以“安全”“稳定”为借口,无所作为。
2 在经济上的困惑
讲到“经济”二字,是农村教师最为头痛、最为尴尬的,因经济待遇的低,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可能高,更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了。最现实的事就是,农村教师找对象难,并不是农村教师长相、品行、学识不行,关键是一个字“穷”,一些大龄教师只好到农村随便找一个,成个家,过日子就算了,于是便成了“半边户”,既要工作,到了农忙季节,又要帮农村的妻子“春播,秋收”。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教师工资也有所提高,我91年刚参加工作工资为120多元,现在工资为1400多元,虽然工资涨了,物价也涨了,且物价的涨高于工资涨幅,况且每一年我们的工资还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防洪、卫生费、“春风行动”等等大约三千多元,年收入不足二万元,实际上到教师手里,不及一万六千元,这是纵向比较。如果横向比较更让人不安,教师与同一地区的工商、税务、烟草、公务员等比较经济待遇相差更大,那些部门的年薪一般为四到五万元。近似农村教师工资的二倍到三倍,所以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最为现实的生活。加之农村教师无任何福利和津补贴,这一点“死工资”何来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故社会流传“斯文扫地”,现在我们连扫地都不如。这样的经济待遇,这么重的工作量,这样的社会地位,农村教师如何全心投入工作。有人会说教师应该讲的奉献精神,难道农村教师还不讲奉献吗?有的教师在农村奉献了一辈子,有的教师甚至奉献了自己生命,有谁知道?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以财富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时代,仅一个弱势群体讲奉献能行吗?可惜现在又不是雷锋时代。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庭亦如此,一个人不能解决其衣、食、住、行,何谈政治、艺术、文学和工作,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展生产力不行,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行,但强调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能颓废精神文明,这样会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病态,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其后果不堪设想。像现在的贪官、黑社会、黑势力、吸毒、贩毒分子、卖淫嫖娼等丑恶象的存在,不就是为了所谓的“经济”吗?无不说明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力度不够。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经济建设成果也难以有保障。如果不是以“钱的多少”论英雄的话,我们农村教师的心态也许会安稳许多。笔者认为,首先要淡化这种以“钱”的多少论英雄的观念,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奉献,为祖国需要而工作来论尊卑,培养国民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等人格魅力。其次,改善农村教师,尤其偏远山区教师福利待遇,让他们知道虽苦虽累,但社会还承认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劳动报酬,让他们能寻找到心理平衡的支撑点,有助于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再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多关心、关怀,有什么困难及时解决,逢年过节,去慰劳一下,或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慰问一下。此外就是评优晋级对农村教师给予倾斜政策,在心灵上得到安慰、经济上得到好处。
3 健康的困惑
健康问题是农村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健康问题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重要还表现在心理、生理上的健康。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工作任务重、生活质量不高、医疗条件差、经济不宽裕,身体有病得不及时检查和治疗,小病拖成大病。笔者因工作关系,到过四、五乡镇中学教书,自己身边的同事,大部分处于不健康和亚健康状况,像咽喉炎、颈椎、腰椎、肺病、心血管疾病等职业病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同程度有。特别是心理不健康是农村教师的隐形杀手。因工作压力大,“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领导在大会小会上总喜欢以待岗、解聘来教育老师,本身就处于劣势的农村教师,又大大加重了他们心理负担,如果碰上家庭出现什么问题或生活压力,心理没法承受这压力话,精神不坚强地话,一旦弦断箭离,其结果便不想而知了。笔者记得,我的一位同事潘某,是吉大生物系毕业的高材生,回乡中学教书后,几度爱情的挫折,工作的压力生活不顺心,不久便得了精神病,不到几年便投河自杀了。据笔者所知:农村教师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有或轻或重精神分裂症,表现郁闷、烦躁或沉默寡言,或闭户不出等表象。作为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也难塑造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是哲学家就可能塑造出更“病”更有成就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引论》的作者,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洛依德,自诩为太阳尼采便是。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首先可为农村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二年或三年一次。医疗保险机构也应为农村教师开绿灯。其次,作为学校领导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多给自己手下人以动力,少给压力,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指责,多做点实事,少放些空炮。再次,农村教师加强要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击“社会灾害”能力,修炼一种境界,“不以物言,不以己悲”。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也将是我一生去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
关于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学生的问题,是历史因素、环境因素、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不是哪个领导、哪个校长、哪个教师能解决的,它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农村教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一代或几代人努力,我们相信:面包会有的,未来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