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您吃了没?”是很多地方习惯的问候语,可见,吃饭这件事,在中国人眼里是件大事。但把这每天必做的事附加点别的意思,就可能变了味儿 ,比如把吃饭变成“饭局”。
据说,“饭局”一词起源于宋代,单一“局”字便让人浮想联翩。“局”本是下棋术语,“饭”与“局”的组合,可谓是宋代文人对中国文化一种深刻解读。项羽请刘邦赴鸿门宴、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都在饭局上发生。
到今天的文明社会,饭局早已没有了“杀机”,但却是人们交际和应酬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带有目的性的饭局都像场战役,让人劳心费神,但又无可奈何。
易中天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走进书店,教人应酬饭局的书令郎满目,会“吃饭”似乎成为了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必修课,甚至是高情商的标志。
有聪明人还总结出一套理论,饭局三大要素:酒、菜、烟;饭局三大主力:宾客、主人、陪客;饭局三大纪律:让座、劝酒、抢埋单;饭局三大特色:吹捧、忽悠、讲段子;饭局三大功能:求人、密谋、庆功。
饭局里面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学问?
“第三十七计”
主持人:饭局被称为中国特色的“三十七计”,你认为饭局是中国特有文化吗?
张锦荣:在我多年的企业生涯中,换过几种职业,对国企、民企以及跨国公司的“吃”文化也都比较了解。我觉得国企的饭局行政化,谁坐什么位置,谁先敬酒,车怎么安排,都是不能有差错。而民企的饭局功利化,目的性特别强,他们一般会邀请掌握资源的领导或者机构来参加饭局,要做好精心的准备,所谓饭要吃好,话要说好,礼品要拿好。比较而言,跨国公司就大不一样。同事之间吃饭一般都是AA制的,公司高管,参加外面交际的饭局也非常少。即使参加,也不能谈任何的商业交易,因为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要严格遵守国际上“反商业贿赂”、“反腐败”、“反不正当竞争”公约。如果违反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实中国也有签署这些条约,但是国内没有严明的法律制约,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餐桌文化和国外的确有不同之处。
胡文堂:吃饭是人类必然要做,也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如果变成“局”,愉悦的感觉自然会减少,也会变成一种任务。但是在国内想办事,有时候的确需要用吃饭这种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参加饭局的人在赴局之前也是心知肚明。我不认同计谋之说,但确实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
主持人:你觉得“吃饭”是值得推荐的社交方式吗?
胡文堂:肯定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靠一顿饭,两顿饭能建立的。很多时候,一桌吃饭的陌生人散场后仍然还是陌生人。在餐桌上距离近,不代表人心之间距离近。唐代的来俊臣和周兴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后来不还是上演了一出“请君入瓮”的惨剧。吃饭吃出来的也许只是酒肉朋友。
在商业合作中,情感交往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共赢才是首要前提。哥们归哥们,生意归生意。要想成为社交场受欢迎的人,不在于花多大价钱请人吃饭,而在于你是不是踏实守信做生意,是不是在圈子里有良好的口碑。
张锦荣:饭局作为人际沟通的方式是没问题的。但饭局不是商场,现在很多人利用大饭局打开小饭局,小饭局打开私密饭局,私密饭局打开秘密交易,饭局成了商业利益的代名词,就很危险了。一个国家如果把饭局当成社交方式,自然会滋生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包括贿赂和腐败,一旦饭局牵扯到政局,不安定因素就会出现,社会也会变得动荡。
饭局文化在淡化
主持人:你对公关的定义是什么?是请客吃饭吗?
胡文堂:以前提到公关,大家想到的就是请客吃饭送礼,还包括找美女。实际上公关的真正定义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的科学与艺术,跟请客吃饭找美女都没任何关系。简单来说,公关不是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把坏的公司说成好公司,而是通过传播告诉大家好公司为什么是好公司。
张锦荣:一家大的公司一定是需要公关机构,不然在与外界沟通上会出问题。但不能利用不正常的手段去进行公关活动。非常规的公关可能在短期内会让企业尝到一点甜头,实际是给企业增加很大的污点。当然坚持原则的成本很高,有些便利和资源真拿不到,但长期看,并不会阻碍公司做大,反而会帮助公司成长。因为在搞关系上动太多脑筋的公司,在商业技术和模式的修炼上就会少用时间,反而在市场中会失去竞争力。
主持人:什么样的饭局才是成功的饭局?你觉得饭局文化中国还能盛行多久?
胡文堂:当年汪伦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把李白忽悠到泾县,结果知道被骗后的李白不但没有拂袖而去,反而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我认为,汪伦组的饭局就是成功的饭局,但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李白才华的仰慕与尊重,而不是想利用李白干什么事。
能在商场或者官场混到一定地位的人都不是傻子,所以成功的饭局不是带着强烈的功利之心,想把谁圈到局里来,而是利用这样一个机会真诚与人沟通交流,把自己的思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前,国家下了很大力度来治理吃请之风,不好的饭局文化已经开始减少了,饭局不可能消失,但带着“不正之风”色彩的饭局想再次盛行起来似乎也不太可能。
张锦荣:商业是商业,政治是政治,吃饭是吃饭,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变成“局”,怎么做都不能称之为成功。饭桌上吹牛很厉害的人,有几个是真正能办实事的人?饭吃完了,事也忘了,请客的人什么也拿不到。
一个国家是靠资源和市场来增值商业。如果不遵守国际规则,就吸引不来其他国家的企业。越成熟的企业,看重的不是形式,而是资源、效率和市场。关系越简单,商业越规范。吃饭不要庸俗化、政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以后饭局文化在商界会越来越淡泊、简单,商界精英也越来越不会把饭局当成商业手段。但这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您吃了没?”是很多地方习惯的问候语,可见,吃饭这件事,在中国人眼里是件大事。但把这每天必做的事附加点别的意思,就可能变了味儿 ,比如把吃饭变成“饭局”。
据说,“饭局”一词起源于宋代,单一“局”字便让人浮想联翩。“局”本是下棋术语,“饭”与“局”的组合,可谓是宋代文人对中国文化一种深刻解读。项羽请刘邦赴鸿门宴、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都在饭局上发生。
到今天的文明社会,饭局早已没有了“杀机”,但却是人们交际和应酬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带有目的性的饭局都像场战役,让人劳心费神,但又无可奈何。
易中天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走进书店,教人应酬饭局的书令郎满目,会“吃饭”似乎成为了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必修课,甚至是高情商的标志。
有聪明人还总结出一套理论,饭局三大要素:酒、菜、烟;饭局三大主力:宾客、主人、陪客;饭局三大纪律:让座、劝酒、抢埋单;饭局三大特色:吹捧、忽悠、讲段子;饭局三大功能:求人、密谋、庆功。
饭局里面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学问?
“第三十七计”
主持人:饭局被称为中国特色的“三十七计”,你认为饭局是中国特有文化吗?
张锦荣:在我多年的企业生涯中,换过几种职业,对国企、民企以及跨国公司的“吃”文化也都比较了解。我觉得国企的饭局行政化,谁坐什么位置,谁先敬酒,车怎么安排,都是不能有差错。而民企的饭局功利化,目的性特别强,他们一般会邀请掌握资源的领导或者机构来参加饭局,要做好精心的准备,所谓饭要吃好,话要说好,礼品要拿好。比较而言,跨国公司就大不一样。同事之间吃饭一般都是AA制的,公司高管,参加外面交际的饭局也非常少。即使参加,也不能谈任何的商业交易,因为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要严格遵守国际上“反商业贿赂”、“反腐败”、“反不正当竞争”公约。如果违反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其实中国也有签署这些条约,但是国内没有严明的法律制约,所以相对来说,中国的餐桌文化和国外的确有不同之处。
胡文堂:吃饭是人类必然要做,也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如果变成“局”,愉悦的感觉自然会减少,也会变成一种任务。但是在国内想办事,有时候的确需要用吃饭这种方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现代人的发明,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参加饭局的人在赴局之前也是心知肚明。我不认同计谋之说,但确实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
主持人:你觉得“吃饭”是值得推荐的社交方式吗?
胡文堂:肯定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靠一顿饭,两顿饭能建立的。很多时候,一桌吃饭的陌生人散场后仍然还是陌生人。在餐桌上距离近,不代表人心之间距离近。唐代的来俊臣和周兴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后来不还是上演了一出“请君入瓮”的惨剧。吃饭吃出来的也许只是酒肉朋友。
在商业合作中,情感交往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共赢才是首要前提。哥们归哥们,生意归生意。要想成为社交场受欢迎的人,不在于花多大价钱请人吃饭,而在于你是不是踏实守信做生意,是不是在圈子里有良好的口碑。
张锦荣:饭局作为人际沟通的方式是没问题的。但饭局不是商场,现在很多人利用大饭局打开小饭局,小饭局打开私密饭局,私密饭局打开秘密交易,饭局成了商业利益的代名词,就很危险了。一个国家如果把饭局当成社交方式,自然会滋生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包括贿赂和腐败,一旦饭局牵扯到政局,不安定因素就会出现,社会也会变得动荡。
饭局文化在淡化
主持人:你对公关的定义是什么?是请客吃饭吗?
胡文堂:以前提到公关,大家想到的就是请客吃饭送礼,还包括找美女。实际上公关的真正定义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的科学与艺术,跟请客吃饭找美女都没任何关系。简单来说,公关不是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把坏的公司说成好公司,而是通过传播告诉大家好公司为什么是好公司。
张锦荣:一家大的公司一定是需要公关机构,不然在与外界沟通上会出问题。但不能利用不正常的手段去进行公关活动。非常规的公关可能在短期内会让企业尝到一点甜头,实际是给企业增加很大的污点。当然坚持原则的成本很高,有些便利和资源真拿不到,但长期看,并不会阻碍公司做大,反而会帮助公司成长。因为在搞关系上动太多脑筋的公司,在商业技术和模式的修炼上就会少用时间,反而在市场中会失去竞争力。
主持人:什么样的饭局才是成功的饭局?你觉得饭局文化中国还能盛行多久?
胡文堂:当年汪伦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把李白忽悠到泾县,结果知道被骗后的李白不但没有拂袖而去,反而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我认为,汪伦组的饭局就是成功的饭局,但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李白才华的仰慕与尊重,而不是想利用李白干什么事。
能在商场或者官场混到一定地位的人都不是傻子,所以成功的饭局不是带着强烈的功利之心,想把谁圈到局里来,而是利用这样一个机会真诚与人沟通交流,把自己的思想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表达出来。
当前,国家下了很大力度来治理吃请之风,不好的饭局文化已经开始减少了,饭局不可能消失,但带着“不正之风”色彩的饭局想再次盛行起来似乎也不太可能。
张锦荣:商业是商业,政治是政治,吃饭是吃饭,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变成“局”,怎么做都不能称之为成功。饭桌上吹牛很厉害的人,有几个是真正能办实事的人?饭吃完了,事也忘了,请客的人什么也拿不到。
一个国家是靠资源和市场来增值商业。如果不遵守国际规则,就吸引不来其他国家的企业。越成熟的企业,看重的不是形式,而是资源、效率和市场。关系越简单,商业越规范。吃饭不要庸俗化、政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以后饭局文化在商界会越来越淡泊、简单,商界精英也越来越不会把饭局当成商业手段。但这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