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从优化教学方法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从密切联系生活落脚,提高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探索学习。探索性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而探索性学习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倡导,成为现阶段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如下。
一、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探究性学习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围绕问题探究。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要从优化教学方法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和发生、发展点将就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多题归一的探究意识,进而指导学生主动探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例如:例如,在“角的认识”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认识角的: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物品上有角?折一折,请你用一张纸折出不同形状的角。摸一摸,角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感受到角的特点,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画一画,尝试画角,并说说你的发现。
三、要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指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的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但不是轻易就知道结论,问题的大小也要适度,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性目标,也可以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极性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探究讨论,得出以下方法:方法一:数方格。方法二: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三:是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方法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方法五: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方法六: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四、要从密切联系生活落脚,提高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境中丰富的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各种解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花园里去实际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完《统计》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有的调查班级同学生日的,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促使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要重视探究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深入探究过程和指导实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02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本质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我探索学习。探索性学习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而探索性学习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倡导,成为现阶段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如下。
一、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探究性学习先要有问题,然后才能围绕问题探究。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树立学习信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要从优化教学方法着手,培养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解题策略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和发生、发展点将就对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多题归一的探究意识,进而指导学生主动探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例如:例如,在“角的认识”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认识角的: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物品上有角?折一折,请你用一张纸折出不同形状的角。摸一摸,角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感受到角的特点,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画一画,尝试画角,并说说你的发现。
三、要从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是指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的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但不是轻易就知道结论,问题的大小也要适度,既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可以直接提出课堂教学的终极性目标,也可以分阶段提出几个阶段性目标,最终探索出终极性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探究讨论,得出以下方法:方法一:数方格。方法二: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方法三:是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方法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方法五:从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方法六: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四、要从密切联系生活落脚,提高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境中丰富的体验性。也就是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自去探究各种解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花园里去实际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完《统计》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有的调查班级同学生日的,有的调查同学喜欢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知道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促使了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要重视探究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深入探究过程和指导实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