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0-02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入小学的校门,非常的活泼好动,对一切都会感觉比较新鲜。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上课老是坐不住。在幼小衔接的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了我们一年级数学老师最需要研究的。
在平时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上计算课时最容易坐不住,有点机械的计算课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不爱听,但看似简单的作业正确率又不高。如何把计算课变得生动?如何让看似很相似的计算课丰富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在计算课中得到有效地提高?一开始我很迷茫,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如果给上课内容加上童话背景,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静态的图在孩子的眼中就变成了动态的小故事,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在练习环节中创设游戏情境,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枯燥的练习在孩子看来就像游乐场的游戏项目,变得生动有趣,练习效果大大提升了。
下面我就结合前几天刚上的《8和9的加减法》一课来谈谈我对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计算课的实践和思考。
【课例描述】
片段1:
(一)学习一图四式
1.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板书出示“苹果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板书6 2)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来讲个数学小故事吗?
生1: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请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谁能配上合起来的手势再来说一说?(教师演示合起来的手势是怎么样的)
生2: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请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学生在讲时面对同学,说到一共有几个苹果这句话时配上合起来的手势)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编得很好呢!小朋友想想看根据这个问题要怎么写算式呢?
生:6+2=8。
师: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生:因为是合起来的(配上合起来的手势)。
……
2.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师:同学们再次看黑板上面,想想你还能怎样编数学小故事?
生1:一共有有8个苹果,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请问还剩几个苹果?
师:这个时候该配上什么手势呢?
生2:去掉。(手势演示)
师:谁能配上手势再来说一说。
生3:一共有有8个苹果,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请问还剩几个苹果?
(面对同学来讲这个数学小故事,在讲到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时配上去掉的手势)
师:编得真好呢!小朋友想想看根据这个问题要怎么写算式呢?
生:8-6=2。
师: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
生:因为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上去掉的手势)。
……
[评析]上《6和7的加减法》时我发现学生理解一图四式困难很大,后来经过总结我觉得主要是静态的图学生理解起来太抽象的缘故。所以在上《8和9的加减法》时为了克服这个抽象的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想到了把静态的图动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讲一个个数学小故事,在讲的时候配上合起来和去掉的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图四式中的加法就是把两部合起来,一图四式中的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这两个知识难点。
片段2:
在第一个班上课到巩固应用时:
猪八戒吃西瓜,课件出示:
师:猪八戒口渴了,来到西瓜地,老大爷告诉他,得数是8的西瓜熟了,小朋友们帮八戒挑一下吧。(给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
8-1 7+2 3+5 9-2
5+4 1+8 5+2 9-1
師:谁来挑?
生齐说:我来挑。
生1:3+5=8,9-1=8这两个瓜熟了。
师:同意吗?(生齐说同意。)
师:其他的西瓜为什么没有熟呀?(请学生一一来说得数。)
[评析]本来在设计时我觉得给这些计算题加上了帮助猪八戒挑西瓜的情境后学生应该会觉得很有意思,参与的积极性应该会很高。可是第一个班上下来总觉得学生的表现和我的预期差距很大,就那么几个学生积极举手选成熟的西瓜,在说其他西瓜为什么没有熟的时候还是那几个学生积极回答,其他很多学生我觉得参与欲望是很低的。我想这个练习肯定还没设计到位,所以又进行了修改。
片段3:
在第二个班上到巩固应用时:
猪八戒吃西瓜,课件出示:
师:猪八戒口渴了,来到西瓜地,老大爷告诉他,要想吃西瓜得先闯过2关,这两关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下可把八戒给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第一关
师:请先帮老大爷算一算每个西瓜的得数。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纸找到这一题先算一算。(1分钟左右全班小朋友在练习纸上自己算)
8-1 7+2 3+5 9-2
5+4 1+8 5+2 9-1
反馈:
开火车一一校对每一道的得数,课件出示得数。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第二关
师:请你找一找在这些算式中,哪两道算式,像我们前面讲的一图四式中的算式一样是由3个相同的数字宝宝组成的?请把它们连起来。(学生在练习纸上连)
反馈:
生1:1+8=9和7+2=9。
师:这两个为什么不是呢?
生2:他们就一个9是相同的,没有3个数字宝宝都相同。 师:哦,是呢。那谁找到了?
生3:7+2=9和9-2=7。
师:这下对吗?
生齐说:对(教师把两道算式板书)。
师:它们是由哪3个数字宝宝组成的啊?
生4:2、7、9。
师:由这3个数字宝宝组成的除了这两道,你还能补充其他的吗?
生5:还有2+7=9和9-7=2。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除了这一组,还有其他的吗?
……
师: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二关,两个大西瓜送给八戒了(课件动态演示,小朋友们满足得哈哈大笑)
[评析]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虽然创设了故事情境,但是只是指名来挑得数是8的西瓜,由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很大,快的孩子一下子挑出来了,但慢的孩子还一点思路都没有,所以只有少数孩子调动起来了,没有有效的动起来。在第二班上时考虑到参与度不够的问题,我进行了改进,旨在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练习中动起来,我把这个练习分成了两个层次,用闯关得瓜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有一种动起来的感觉。第一关,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动笔算一算,检验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反馈时改成了开小火车的形式,孩子们动一动更开心并且听得更认真。第二关是对一图四式的应用。通过把由相同3个数字组成的算式连在一起,再找一找其余兩个算式的方法,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思维,给优秀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慢慢化解疑团,对一图四式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改进以后就引导所有的孩子们动起来了,练习效果大大提升,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提高。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法宝就是把静态的课堂资源动起来,无论是前面的新课环节还是后面的练习环节都是如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上计算课效果还不错。一方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把书本知识与孩子们原来的生活经验对接起来,比如在本课中孩子都有合起来是相加,去掉是减去的生活认知,有了动态的沟通,书本与原有认知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有效的桥梁,能化解难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是动起来的好处,当然动起来我们也要讲究方法,不是所有动起来就是好的。
那我觉得我们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把握好动起来的时机。
在备课时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该在什么地方动一动,然后在课堂上找准那个点,带领孩子们动起来。比如在上面的片段2中,我在没有让孩子们动笔算一算的基础上就引导孩子们找成熟的西瓜,然后再算一算为什么其余的瓜没有熟,虽然也动了,但是前期准备不到位,此时时机不对,所以除了那些特别能干的孩子,其他孩子跟不上去,效果自然不大好。而在片段3中,我在前期先让每个孩子动笔在练习纸上算一算,有了这个准备工作后,引导他们慢慢地动起来,开火车校对、连一连找相关的算式,这样大家就都能在我的带动下动起来,动出了自己的精彩,我觉得这正是因为时机找得准的缘故。
第二是要选准动起来的素材。
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本节课的内容,看看哪块儿素材适合动一动。比如片段1中的苹果图,我觉得就应该引导孩子们配上动态的手势来讲数学小故事动一动。这样可以把静态的图动起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通过小故事的演绎,感受到了加法是合起来的,减法是去掉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思,另一方面跟他们原有的生活认知联系起来,素材是选准的。
第三是要明确动的目的。
我们数学课上的游戏也好,活动也好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我们的目标来设计这些课堂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反之就会学生知识没有掌握好,反而课堂被搅得乱哄哄的。比如在片段1中我动目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一图四式中四个算式的含义,目的明确才能动得更加精彩。又比如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课堂上经常会叫孩子们同桌讨论,也是动一动,但是现在细细想来,那时的自己似乎自己也不知道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按照教案上写的动一动同桌互说。
总之,我认为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计算课的课堂上把静态的资源动态化这是一种有效帮助孩子们理解的手段,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选好适合动的素材,想好动起来的目的,策划好动起来的时机,让我们的数学课动起来更精彩!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入小学的校门,非常的活泼好动,对一切都会感觉比较新鲜。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上课老是坐不住。在幼小衔接的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了我们一年级数学老师最需要研究的。
在平时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上计算课时最容易坐不住,有点机械的计算课会让他们觉得很枯燥,不爱听,但看似简单的作业正确率又不高。如何把计算课变得生动?如何让看似很相似的计算课丰富起来?如何能让学生在计算课中得到有效地提高?一开始我很迷茫,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如果给上课内容加上童话背景,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静态的图在孩子的眼中就变成了动态的小故事,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在练习环节中创设游戏情境,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枯燥的练习在孩子看来就像游乐场的游戏项目,变得生动有趣,练习效果大大提升了。
下面我就结合前几天刚上的《8和9的加减法》一课来谈谈我对如何上好小学一年级计算课的实践和思考。
【课例描述】
片段1:
(一)学习一图四式
1.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板书出示“苹果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板书6 2)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来讲个数学小故事吗?
生1: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请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师:谁能配上合起来的手势再来说一说?(教师演示合起来的手势是怎么样的)
生2:左边有6个红苹果,右边有2个绿苹果,请问一共有几个苹果?
(学生在讲时面对同学,说到一共有几个苹果这句话时配上合起来的手势)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编得很好呢!小朋友想想看根据这个问题要怎么写算式呢?
生:6+2=8。
师: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
生:因为是合起来的(配上合起来的手势)。
……
2.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师:同学们再次看黑板上面,想想你还能怎样编数学小故事?
生1:一共有有8个苹果,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请问还剩几个苹果?
师:这个时候该配上什么手势呢?
生2:去掉。(手势演示)
师:谁能配上手势再来说一说。
生3:一共有有8个苹果,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请问还剩几个苹果?
(面对同学来讲这个数学小故事,在讲到去掉左边的6个红苹果时配上去掉的手势)
师:编得真好呢!小朋友想想看根据这个问题要怎么写算式呢?
生:8-6=2。
师: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
生:因为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上去掉的手势)。
……
[评析]上《6和7的加减法》时我发现学生理解一图四式困难很大,后来经过总结我觉得主要是静态的图学生理解起来太抽象的缘故。所以在上《8和9的加减法》时为了克服这个抽象的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想到了把静态的图动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讲一个个数学小故事,在讲的时候配上合起来和去掉的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图四式中的加法就是把两部合起来,一图四式中的减法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这两个知识难点。
片段2:
在第一个班上课到巩固应用时:
猪八戒吃西瓜,课件出示:
师:猪八戒口渴了,来到西瓜地,老大爷告诉他,得数是8的西瓜熟了,小朋友们帮八戒挑一下吧。(给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
8-1 7+2 3+5 9-2
5+4 1+8 5+2 9-1
師:谁来挑?
生齐说:我来挑。
生1:3+5=8,9-1=8这两个瓜熟了。
师:同意吗?(生齐说同意。)
师:其他的西瓜为什么没有熟呀?(请学生一一来说得数。)
[评析]本来在设计时我觉得给这些计算题加上了帮助猪八戒挑西瓜的情境后学生应该会觉得很有意思,参与的积极性应该会很高。可是第一个班上下来总觉得学生的表现和我的预期差距很大,就那么几个学生积极举手选成熟的西瓜,在说其他西瓜为什么没有熟的时候还是那几个学生积极回答,其他很多学生我觉得参与欲望是很低的。我想这个练习肯定还没设计到位,所以又进行了修改。
片段3:
在第二个班上到巩固应用时:
猪八戒吃西瓜,课件出示:
师:猪八戒口渴了,来到西瓜地,老大爷告诉他,要想吃西瓜得先闯过2关,这两关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下可把八戒给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第一关
师:请先帮老大爷算一算每个西瓜的得数。请小朋友们拿出练习纸找到这一题先算一算。(1分钟左右全班小朋友在练习纸上自己算)
8-1 7+2 3+5 9-2
5+4 1+8 5+2 9-1
反馈:
开火车一一校对每一道的得数,课件出示得数。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
第二关
师:请你找一找在这些算式中,哪两道算式,像我们前面讲的一图四式中的算式一样是由3个相同的数字宝宝组成的?请把它们连起来。(学生在练习纸上连)
反馈:
生1:1+8=9和7+2=9。
师:这两个为什么不是呢?
生2:他们就一个9是相同的,没有3个数字宝宝都相同。 师:哦,是呢。那谁找到了?
生3:7+2=9和9-2=7。
师:这下对吗?
生齐说:对(教师把两道算式板书)。
师:它们是由哪3个数字宝宝组成的啊?
生4:2、7、9。
师:由这3个数字宝宝组成的除了这两道,你还能补充其他的吗?
生5:还有2+7=9和9-7=2。
师: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除了这一组,还有其他的吗?
……
师: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二关,两个大西瓜送给八戒了(课件动态演示,小朋友们满足得哈哈大笑)
[评析]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虽然创设了故事情境,但是只是指名来挑得数是8的西瓜,由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很大,快的孩子一下子挑出来了,但慢的孩子还一点思路都没有,所以只有少数孩子调动起来了,没有有效的动起来。在第二班上时考虑到参与度不够的问题,我进行了改进,旨在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练习中动起来,我把这个练习分成了两个层次,用闯关得瓜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有一种动起来的感觉。第一关,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动笔算一算,检验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反馈时改成了开小火车的形式,孩子们动一动更开心并且听得更认真。第二关是对一图四式的应用。通过把由相同3个数字组成的算式连在一起,再找一找其余兩个算式的方法,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思维,给优秀的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慢慢化解疑团,对一图四式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改进以后就引导所有的孩子们动起来了,练习效果大大提升,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提高。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法宝就是把静态的课堂资源动起来,无论是前面的新课环节还是后面的练习环节都是如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上计算课效果还不错。一方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把书本知识与孩子们原来的生活经验对接起来,比如在本课中孩子都有合起来是相加,去掉是减去的生活认知,有了动态的沟通,书本与原有认知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有效的桥梁,能化解难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是动起来的好处,当然动起来我们也要讲究方法,不是所有动起来就是好的。
那我觉得我们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把握好动起来的时机。
在备课时一定要想清楚到底该在什么地方动一动,然后在课堂上找准那个点,带领孩子们动起来。比如在上面的片段2中,我在没有让孩子们动笔算一算的基础上就引导孩子们找成熟的西瓜,然后再算一算为什么其余的瓜没有熟,虽然也动了,但是前期准备不到位,此时时机不对,所以除了那些特别能干的孩子,其他孩子跟不上去,效果自然不大好。而在片段3中,我在前期先让每个孩子动笔在练习纸上算一算,有了这个准备工作后,引导他们慢慢地动起来,开火车校对、连一连找相关的算式,这样大家就都能在我的带动下动起来,动出了自己的精彩,我觉得这正是因为时机找得准的缘故。
第二是要选准动起来的素材。
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研究本节课的内容,看看哪块儿素材适合动一动。比如片段1中的苹果图,我觉得就应该引导孩子们配上动态的手势来讲数学小故事动一动。这样可以把静态的图动起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通过小故事的演绎,感受到了加法是合起来的,减法是去掉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思,另一方面跟他们原有的生活认知联系起来,素材是选准的。
第三是要明确动的目的。
我们数学课上的游戏也好,活动也好除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我们的目标来设计这些课堂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反之就会学生知识没有掌握好,反而课堂被搅得乱哄哄的。比如在片段1中我动目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一图四式中四个算式的含义,目的明确才能动得更加精彩。又比如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在课堂上经常会叫孩子们同桌讨论,也是动一动,但是现在细细想来,那时的自己似乎自己也不知道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按照教案上写的动一动同桌互说。
总之,我认为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在计算课的课堂上把静态的资源动态化这是一种有效帮助孩子们理解的手段,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选好适合动的素材,想好动起来的目的,策划好动起来的时机,让我们的数学课动起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