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人年末盘点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85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2009年形容为传统期刊的冬天。这一年金融危机的困扰,新媒体、新媒介的介入与挤压,新期刊的分众和切割,使传统期刊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且冷意拂面;但期刊人硬是以坚忍和毅力苦练内功,用激情与智慧开拓了新的商业模式,硬是在期刊史上添上了浓浓的一笔;让自己意外地收获了一个个惊喜,也给读者送去了冬日的温暖。为此,我们特邀部分期刊人记录了他们的2009,如果他们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令期刊人在冬尽春来的日子有新的发现、新的期待。我们将特别欣慰。它会成为我们携手成长、共绘2010年精彩的温暖底色。
  
  高贵的生命方式
  甘以雯
  
  散文是人的生命之舞,是自己灵魂和生命的展现。塞壬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作家,她的《合租手记》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打工族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消失》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她的故乡西塞——一片鲜活的生命的场,发散着原生态的旺盛的活力。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泛着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底色。马召平的《金子》既描述了金子的冶炼过程,也描述了几位小人物人生的冶炼过程,脚踏人生大地,写出了真实的人生体验,有着积极的人生启示。谢伦《一场花事一场梦》描述了喜爱艺术的“我”在县城文化馆短暂的一段时光,弥漫着一种空灵、浪漫而朦胧的美。作者完全把自然花事拟人化了,繁花似锦,是他前程的“梦”;落叶飘零,是美梦将醒时的无奈。彭学明《湘西年味》充溢着浓郁的湘西生活气息和民俗风貌。《水乡记忆》描述了故乡记忆的一个个片段,这也是作者李清明生命的断片,清新美好,生动鲜活,颇有情韵。
  每一个人的生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都值得你倾注深情去关注、体验和发掘。余光中与吴望尧,原本友情共鸣、诗性相通,于今,作者的文学成就蜚声海内外,而吴却误入商海,卷入战争,人生坎坷,籍籍无名。
  在《铜山崩裂》中,作者满怀深情追忆亡友,感叹人生。朴实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父亲的去世,给子女们带来了很大的痛楚,却给不满于婚姻状况的母亲带来了希望与机遇,在丈夫的灰烬中妻子点燃了爱情的火花。吴光辉《让爱在灰烬里重生》深刻而犀利地展示了人情与人性。范曾的《一首凄恻的歌》,孟宪杰的《村子》、《老拐》,都是充满人生况味和人文情怀的佳作。每一位文化界知名人士,都有一个丰富的世界,都是一本大书。我国经历了百年的内忧外患、战争风云和政治风雨,他们的身上,愈发显露出人格的魅力。谢晋、季羡林、丁聪等大师的相继故去,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许多作家、学者撰文纪念。突出的有——余秋雨《门孔》、冯其庸《学贯中西一寿翁》,梁衡《百年明镜季羡老》、韩小蕙《人格大师季羡林》、吴为山《东方智叟》以及舒乙《真人——冰心辞世十年祭》、朱以撒《像潮水一样漫过》、舒非《心美的人不老》等。
  关注现实的随笔与文化散文引人注目。冯伟林《擎天之翼》描述了在清朝第一个提出洋务运动、苦撑晚清危局的“同治中兴”三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作品激情澎湃,有见有识,蕴涵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记忆李自成》穿插着精彩的细节、情节,引人去思考、去品味那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有新意,有意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拓展了历史文化散文写作的路子。《悲哉,上将军》,以一种大境界、大悲壮,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一节硬“骨头”张自忠将军,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2009年初,作家蒋子龙《2008世事新说》用犀利的文字勾勒了2008年新的风尚,幽默、尖锐、洗练,有着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可读性。核物理专家詹克明的《新星·流星·观星人》以知识、思想和勇气抨击了“伪学术”,抨击了浮躁与低俗的文化。
  年初,由海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王鼎钧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位准确、学术水平高。王鼎钧是华语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小品文以及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家国意识、人文品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智慧的精彩演绎。他的散文,集智性、灵性与悟性于一体,是其历尽沧桑、深味世事后,人生经验的结晶与升华;他的散文朴素简约,绵厚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2010年,我们刊物将特别推荐几篇作品。唐浩明的《铁画银钩忆秦孝老》写得雍容大度,有深厚思想文化蕴涵;卞毓方的《天才不需要转弯抹角》文笔犀利,颇为耐读;刘上洋的《双头鹰的国度》从文化和历史层面解析了俄罗斯的文化性格和民族心理,有很强的认识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写散文,易学难工;写散文,常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写小说,机缘巧合,有可能一举扬名,迅速改变生存方式。靠写散文真正成名致富的作家,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写散文,更多的不是生存方式,而是对精神的追求,是一种高贵生命方式的证明。对于恒久地追求高品位生存的作家、读者和编者,我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他文献
在报刊主办的文学比赛中崭露头角,接着登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这是文学青年较常走的一条成长路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坛的少年作家阵容日渐扩大——比如“80后”作家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受惠于“新概念作文大赛”,这是由改版后的上海《萌芽》杂志主办的文学赛事。分析《萌芽》这一个案,可以清晰见出青年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学期刊的托举,而文学期刊的成功也离不开写作者的积极参与,在二者互为资源的
期刊
编辑力是编辑人员全面动用自己的个性、人格、教养、知识、技术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通过策划、选材、编审,甚至参与创作等过程,再以“报”、“刊”、“书”、“网”的方式交到读者手中的问题前瞻力、创意构想力、知识把握力、人际交往力等的综合体现。做人是编辑力的基础支撑。文章是一个人思想和心灵的外在反映,编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必然要反映到他所编辑的文章之中。编辑人员要想编出高质量的“产品”,成为本领域、本
期刊
目前,全国约有400家出版社参与健康书市场的角逐。其中。有专业的医药卫生类出版社、科技类出版社,也有非专业的文艺类出版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并非我们想当然的专业类出版社,而是文艺类出版社。  根据《新京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数据显示,在3年时间啊,共有25家出版社的53本健康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中专业类出版社3家,占12%,出书共5种,占9.4%;文艺类出版社8家
期刊
一    现代校对是编辑工作甚至是作者创作不可或缺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乃至作者创作必要而且可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重要环节之一。校对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书刊报纸等出版物的质量。可以说,校对乃是出版物质量之攸关。根据书刊等出版物的生产流程,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编辑工作的疏漏还可以通过校对环节来弥补。而校对的失误则无法挽回成品出版物既成的差错,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对较之编辑工
期刊
有人说:三八妇女节是个女性弱地位的警示,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提醒,是一个性别意识很强的标志性符号;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女性地位上升的昭示。哪种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性意识是否真正得到了尊重,女性是否真正自信起来了、是否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在三月这个洒满春光的节日里,我们特别邀请了期刊界的女性编辑和女性期刊的编辑共同抒写了女性编辑的酸甜苦辣以及女性期刊编辑的心底愿望,让我们以她们的五彩情怀,以她们的智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对书籍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一发展,出版社在进行选题策划和书籍的出版策划时,要考虑以何种装帧形态将作品呈现给读者,采取什么样的装帧方式为书稿增光添彩,能在书架中夺人眼球,在图书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后加工是决定书籍销售成败的关键之一。所以,也是出版单位与印刷企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装帧设计家的创作过程,讲究感性的萌生、悟性的
期刊
黄金时代孰更优?    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是指人一生中最辉煌的阶段,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就美国图书出版业而言,当然也有它的“黄金时代”及其特征表现。那么,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是在什么时候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最伟大的编辑之一罗伯特·戈特利布曾指出:“我视之为‘黄金时代’的那个时期,却被另一些像艾尔弗雷德·克诺夫这样的老前辈视为‘平庸时代’,这是
期刊
2009年11月3日中午,迎泽公园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不期然与《山西晚报》的谢燕女士相遇。原来我们共赴一个小聚会。该来的人还没来,闲着无事,便东拉西扯地聊了起来。谈家庭,谈工作,谈人生,很是惬意。  她说。她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女人  像许多无聊的谈话开头一样,我先问谢燕哪儿人;知道她是晋东南人,不知道是哪个县的。她说是长子县人,只是从小很少在故乡待过。父亲师范毕业,做过几年小学教员,后来从了政。从
期刊
设计一枚小小的刊徽,似乎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雕虫小技,然而它却能使“方寸之地,意象万千”,给一本期刊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项优秀的刊徽设计往往具有超时空的、丰富的美学价值,犹如符号一样简练,信号一样明确,旗帜一样鲜明。刊徽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在琳琅满目的高校学报中,我们经常看到:几乎每个刊徽
期刊
我国的大多数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像各级作协有自己的文学刊物一样,各级妇联也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这就是今天大部分女性刊物的前身。妇联这种特殊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昭示着女性的弱势地位,它像三八妇女节一样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提醒,是一个性别意味很强的标志性符号,这种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带进了女性刊物的叙事想象。到2000年,全国妇联系统所办的女性杂志的发行数已高达1584万册,年总发行量2亿多册,占全国发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