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多媒体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1.文字展示,直观省时又高效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老师写板书写得胳膊发酸,讲解得声音沙哑,咽喉肿痛。而学生并不领情,在单调而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媒体扭转了这一尴尬局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需要板书的长段文字,教师可以提前写在课件里,课上展示,既直观又省时。对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课文,可以通过结构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限制”,以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
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对大意串讲感到枯燥乏味。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一、用多媒体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1.文字展示,直观省时又高效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老师写板书写得胳膊发酸,讲解得声音沙哑,咽喉肿痛。而学生并不领情,在单调而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媒体扭转了这一尴尬局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需要板书的长段文字,教师可以提前写在课件里,课上展示,既直观又省时。对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课文,可以通过结构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限制”,以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
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对大意串讲感到枯燥乏味。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电影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些特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当使用电影辅助,可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讲解《论语》时,我发现学生对“圣人”孔子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久远,且孔子的形象过于高大和抽象,令学生敬而远之。于是,一番思考和挑选后,我给学生播放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电影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再现了时代画面,用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形象。同学们如临其境地看到: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被卷入阴谋的旋涡,被人欺骗和羞辱,被世人误解,落魄时“累累若丧家之狗”……
影片中有多处精彩对白,不乏课本上的孔子语录。《论语》语句在电影情境中的再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孔子为理想终身拼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表达在他们写的观后感中。有同学说,这部电影让他真实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有同学说,孔子不再遥远,他是一个认真倔强、可爱可敬的老人……那次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的感情体验,写的特别精彩。
这次教学尝试,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反观了自己的人生。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不少中外名著,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祝福》《边城》等,由于篇幅长、情节复杂,学生无法知其全貌,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通过银幕了解名著梗概,品味经典台词,见证经典场面。
电影辅助教学以其强大的综合性及感染力,赋予课本知识鲜活的生命力,丰富、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用多媒体拓展延伸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因此,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看到课本之外的美丽风景。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风靡全国,我校与时俱进,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利用周日晚自习的时间,用多媒体把决赛播放给全校学生观看。那晚,教学楼特别热闹,不断传来掌声和欢呼声,同学们在为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加油。进入教室,我发现同学们全神贯注,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题目一出现,大家就立马比比划划,写出自己的答案,有人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不是木字旁,应该是绞丝旁!”
这次观看使全校掀起一股“汉字热”,同学们对传统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产出了浓厚的兴趣,连平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都开始兴致勃勃地查字典了。之后我校还举行了一次校园汉字听写比赛,把学习汉字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如今,电视上又涌现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汉语类节目,可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常会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名人演讲、大专辩论赛等,供学生学习借鉴。
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全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时事动态,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密切关注着与语文相关的一切新鲜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我偶然看了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中俞敏洪为演讲嘉宾的一期——《相信奋斗的力量》,觉得很励志,特别适合高中生观看,于是在课堂上播放了本期内容。俞敏洪机智幽默的谈吐,曲折传奇的经历,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个学生。之后,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整理所观所感,并布置了写作练习:以俞敏洪为例,写一段关于“奋斗”的人物素材。大多学生完成得很认真,有些人还把节目中俞敏洪的话融入其中,恰当而切题,增加了论证的力度。
生活处处皆学问,关键是教学生练就善于观察的双眼,善于总结的双手。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抽出一些时间用多媒体展示这台晚会,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积累写作的素材,益处多多。 除此之外,对学生感兴趣的著名大学,也可以播放宣传短片让学生先睹为快,让他们提早确定理想,有的放矢。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关系一个人的一生。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立足课堂,开拓课外,有效使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但是,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使教学走入误区,造成负面的影响。
1.照搬照抄或过度投入
一堂精彩纷呈的课需要教师在台下的艰辛付出,一个精品课件的制作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大量浏览和精心筛选,还需高超的制作技术。有些教师图省事,在网上下载课件,然后不加修改地拿到课堂去用。没有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怎能上出
一节好课呢?
有些教师则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坚持”堂堂都用多媒体,从而每天忙于制作课件,导致阅读专业书籍和研究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必然下降,本末倒置。
2.流于形式,忽略效果
有些教师未能把握好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地位,而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来炫耀,整节课不停地摆弄机器,秀技术。课件复杂,五花八门,让学生如坠雾里。盲目追求课堂大容量导致知识点零碎不堪,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效率低下,学生所获甚少。这种“电灌式”教学是对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沦为了“解说员”和“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贻害无穷。
3.以图代文,限制想象力
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变成大意的概括、文字的罗列,学生的思考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本来可以丰富而多彩的见解被教师简单的定论所取代。有时还未品读原文,就出示一系列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只看图不看文,用直观形象代替抽象思维,严重影响了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语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4.预设思路,影响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的每节课都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埋没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过分依赖多媒体,也会使自己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削弱。
作为语文老师,更具优势以自身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影响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人机对话”缺乏能动的感情沟通,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师生互动受到影响。
多媒体固然强大,却不是万能的。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从容优雅的教态、清逸俊秀的板书、令人叹服的课堂机智,都是多媒体替代不了、却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只有把教师个人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并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警惕出现的不良现象,摆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性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为高中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云南怒江州民族中学。
1.文字展示,直观省时又高效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老师写板书写得胳膊发酸,讲解得声音沙哑,咽喉肿痛。而学生并不领情,在单调而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媒体扭转了这一尴尬局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需要板书的长段文字,教师可以提前写在课件里,课上展示,既直观又省时。对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课文,可以通过结构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限制”,以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
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对大意串讲感到枯燥乏味。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一、用多媒体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1.文字展示,直观省时又高效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师苦不堪言。一节课下来,老师写板书写得胳膊发酸,讲解得声音沙哑,咽喉肿痛。而学生并不领情,在单调而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媒体扭转了这一尴尬局面,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于需要板书的长段文字,教师可以提前写在课件里,课上展示,既直观又省时。对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课文,可以通过结构的展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多媒体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线性限制”,以灵活性、全方位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
多数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畏难情绪,对大意串讲感到枯燥乏味。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电影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画面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这些特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适当使用电影辅助,可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讲解《论语》时,我发现学生对“圣人”孔子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久远,且孔子的形象过于高大和抽象,令学生敬而远之。于是,一番思考和挑选后,我给学生播放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电影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再现了时代画面,用典型事件和细节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孔子形象。同学们如临其境地看到: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被卷入阴谋的旋涡,被人欺骗和羞辱,被世人误解,落魄时“累累若丧家之狗”……
影片中有多处精彩对白,不乏课本上的孔子语录。《论语》语句在电影情境中的再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孔子为理想终身拼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表达在他们写的观后感中。有同学说,这部电影让他真实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有同学说,孔子不再遥远,他是一个认真倔强、可爱可敬的老人……那次的作文,因为有了真实的感情体验,写的特别精彩。
这次教学尝试,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反观了自己的人生。
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不少中外名著,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祝福》《边城》等,由于篇幅长、情节复杂,学生无法知其全貌,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同名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通过银幕了解名著梗概,品味经典台词,见证经典场面。
电影辅助教学以其强大的综合性及感染力,赋予课本知识鲜活的生命力,丰富、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用多媒体拓展延伸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因此,除了传授课本知识,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语文课堂的宽度和深度,看到课本之外的美丽风景。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风靡全国,我校与时俱进,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利用周日晚自习的时间,用多媒体把决赛播放给全校学生观看。那晚,教学楼特别热闹,不断传来掌声和欢呼声,同学们在为选手们的出色表现加油。进入教室,我发现同学们全神贯注,沉浸在比赛的紧张氛围中。题目一出现,大家就立马比比划划,写出自己的答案,有人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不是木字旁,应该是绞丝旁!”
这次观看使全校掀起一股“汉字热”,同学们对传统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产出了浓厚的兴趣,连平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都开始兴致勃勃地查字典了。之后我校还举行了一次校园汉字听写比赛,把学习汉字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如今,电视上又涌现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汉语类节目,可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常会举行一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名人演讲、大专辩论赛等,供学生学习借鉴。
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全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时事动态,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密切关注着与语文相关的一切新鲜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我偶然看了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中俞敏洪为演讲嘉宾的一期——《相信奋斗的力量》,觉得很励志,特别适合高中生观看,于是在课堂上播放了本期内容。俞敏洪机智幽默的谈吐,曲折传奇的经历,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个学生。之后,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整理所观所感,并布置了写作练习:以俞敏洪为例,写一段关于“奋斗”的人物素材。大多学生完成得很认真,有些人还把节目中俞敏洪的话融入其中,恰当而切题,增加了论证的力度。
生活处处皆学问,关键是教学生练就善于观察的双眼,善于总结的双手。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抽出一些时间用多媒体展示这台晚会,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积累写作的素材,益处多多。 除此之外,对学生感兴趣的著名大学,也可以播放宣传短片让学生先睹为快,让他们提早确定理想,有的放矢。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关系一个人的一生。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立足课堂,开拓课外,有效使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三、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但是,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也会使教学走入误区,造成负面的影响。
1.照搬照抄或过度投入
一堂精彩纷呈的课需要教师在台下的艰辛付出,一个精品课件的制作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大量浏览和精心筛选,还需高超的制作技术。有些教师图省事,在网上下载课件,然后不加修改地拿到课堂去用。没有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思路,怎能上出
一节好课呢?
有些教师则走入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坚持”堂堂都用多媒体,从而每天忙于制作课件,导致阅读专业书籍和研究业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必然下降,本末倒置。
2.流于形式,忽略效果
有些教师未能把握好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地位,而把它作为一种时尚来炫耀,整节课不停地摆弄机器,秀技术。课件复杂,五花八门,让学生如坠雾里。盲目追求课堂大容量导致知识点零碎不堪,表面热闹非凡,实则效率低下,学生所获甚少。这种“电灌式”教学是对多媒体的滥用。多媒体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沦为了“解说员”和“放映员”。这样的课堂,已经偏离了教育的宗旨,贻害无穷。
3.以图代文,限制想象力
很多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变成大意的概括、文字的罗列,学生的思考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本来可以丰富而多彩的见解被教师简单的定论所取代。有时还未品读原文,就出示一系列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长期以来,使学生形成一种惰性思维——只看图不看文,用直观形象代替抽象思维,严重影响了语感和想象力的培养,与语文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4.预设思路,影响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的每节课都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课上学生只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走,教师在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埋没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过分依赖多媒体,也会使自己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削弱。
作为语文老师,更具优势以自身道德、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影响学生。而多媒体教学中,“人机对话”缺乏能动的感情沟通,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象;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师生互动受到影响。
多媒体固然强大,却不是万能的。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语言、从容优雅的教态、清逸俊秀的板书、令人叹服的课堂机智,都是多媒体替代不了、却对学生影响巨大的。只有把教师个人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并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警惕出现的不良现象,摆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性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为高中语文课堂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云南怒江州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