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语故事打开小学作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化作文教学方式强调将学生带入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使他们有所感受和体悟后再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但这一教学方式并非适合所有的作文题目,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而言,常常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亟待引入其他作文教学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情境作文的优劣情况下探讨如何将成语故事引入小学作文课堂。
   一、情境化作文的不足与引入成语故事的可行性
   从武汉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来看,大体是每册教材安排8篇作文教学。以三年级第一学期为例,教材中一共给出了8个作文题目,为论述方便,现分列如下:1.《猜猜他是谁》;2.《写日记》;3.《我来编童话》;4.《续写故事》;5.《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6.《这儿真美》;7.《我有一个想法》;8.《那次玩得真高兴》。从题目的设置看,基本上都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和喜欢的事,以激发其写作兴趣,体会习作带来的快乐。如“猜猜他是谁”“这儿真美”“我有一个想法”“那次玩得真高兴”等都直接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可以通过实地参与的方式,置身于作文情境中,用心感受和体悟。还有“我来编童话”“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续写故事”等题目则可以通过教师设置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其中。这种情境化的作文教学方式,有其强大的优势,比较适合于小朋友活泼的天性,能有效地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和抒情能力。一般而言,只要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作文情境之后,他们都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因此,情境化作文教学方式也在小学中高段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笔者发现,对于一般的作文题目而言,这种情境化的作文教学方式非常实用,但碰到“神奇的小屋”“一件可笑的事”“小熊找朋友”“护蛋的故事”等这一类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目时,则有点难以为继。有的老师会煞费苦心,带领学生进入到自己努力设置的作文情境中,以便让他们写出优秀的习作。如有老师在讲授“护蛋的故事”时,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一枚生鸡蛋到学校,携带方式任选,然后再让学生回忆护蛋到学校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是有效解决了有些作文题目情境化状态不足的问题,让学生身入其中,进行感受和体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有些实在无法设置情境的作文题目,我们则还是显得方法不多。
   再者,有的同学在作文写作中患上了严重的情境依赖症,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就会写,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就不会写。每次写作文时,都必须由老师带其进入到设定的作文情境中,才能最终完成写作,否则就无法下笔。还有的同学到了初中阶段,都无法用文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更不用说其他相关叙述技法了。之所以有此类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太过依赖情境式教学方式导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便需要带领孩子们去了解不同种类的故事,由已有故事的理解来代替情境的体验。对于故事的选择也需要一定的要求,比如内容的深度、内涵外延的丰富、人物形象的鲜明、叙事技法的巧妙等特点。成语故事恰好满足了这一点,成语故事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情境教学的不足。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短短的几个字,往往包含了巨大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它的来历,也许是一段历史、一个哲理或是一个典故,意思精辟而又意味深长。正是因为成语的这些魅力,才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增添了另一条途径。
   很多小学生写作都有类似的问题:词语匮乏、描写简单、内容空洞、缺乏想象,词汇量极其有限,导致作文达不到要求的字数。大多数孩子在学语文的过程中,特别是写作文的过程中并不轻松,走得磕磕绊绊,语文不但没有丰富他们的人生,反而成了负担。成语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成语故事是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成语故事中的智慧与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成语故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学习成语故事中讲述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的能力。然后,成语具有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特点,将成语恰当地运用于写作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文的直白平淡,从而增添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感受到小作者的文化底蕴。成语的隐喻性、形象性、历史性使其和文章中的重要词句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在文章中一般具有语境临时赋予的附加意,或隐喻,或象征,这些重要的成语或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感情倾向,表现文章主旨,或反映语句深层含义,或对人物形象起点睛作用,或对文章结构起到照应连接作用,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会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最后,成語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得我国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不少成语都是来源于诗歌,比如“万紫千红”出自朱熹的《春日》,“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学生在运用成语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诗歌。成语的运用可以让孩子们发现语文之美,从心底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小学生的文化归属感,不仅拓展语文思维的张力,同时也为写作插上隐形的翅膀。
   二、成语故事应用于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定程度上说,会讲故事是写文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作文入门的不二法门。一个能讲生动有趣的故事的人,口头作文能力肯定不差,而口头表达能力又直接为写作服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的成语故事非常适合小学中高年级段小朋友阅读,如果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按照计划进行阅读和训练,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录入大量的故事。有些老师很早就注意到从成语故事中汲取作文的养分,并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也有些老师写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成语。有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太重视成语的运用,认为成语比较难,小学生难以掌握,应该是到更高学段时才学习的内容,所以日常教学中不太注重讲解成语。作为学生而言,掌握的成语非常匮乏,要不就是很少有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成语,语言平淡无奇,缺乏文采;提到春天就是风和日丽,写到秋天就是秋高气爽,绿草就是绿草如茵,高兴就是兴高采烈,既显得匮乏没有新意,又扼杀了孩子的观察力。再要不就是胡乱使用成语,如有学生写:“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指手画脚”和“来者不拒”两个成语的感情色彩都没有弄清楚,就开始胡乱使用。更有学生写“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这些都是没有弄清楚成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导致的。    2.堆砌成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有些老师是比较重视成语的积累的,比如要求学生在做摘抄的作业时,特别是好词的摘抄,一般都会摘抄各种成语并将这些成语记下来,会告诉学生在习作中多用一些成语,使其文采斐然。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词汇量,就会使用相近的成语来形容同一事物,显得重复而冗杂。如有学生会用色彩艳丽、五彩斑斓、姹紫嫣红、五颜六色、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等成语来形容泡泡,故意堆砌辞藻,其实讲的是一个意思。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平时的训练不无关系,有些老师经常会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如“写出形容人物动作的成语”“写出形容颜色的成语”“写出形容寒冷的成语”等。这种分类进行积累成语的方式固然是很有效,但不应只是单纯的积累,更应该考量成语的应用。
   3.注重成语的创新解读。创新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各行各业都推崇创新,并将其作为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我们的教学也在不断追求创新,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无一例外。在作文教学中,是否有新意也就成为了考量作文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创新思想,刷新观念,写常人所未写,发常人所未发。创新解读成语作为创新作文的重要抓手被很多老师所用,他们或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进而发散思维;或逆向解读,进而颠覆原意。以此种方式发挥成语在作文中的效应,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但只能是面向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连成语基本意思都没搞懂的情况下,实难创新解读,他们自以为是,感觉自己用得巧妙,其实很不得体。
   综合而言,虽然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了成语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努力在进行尝试,但利用得还很不够。如果说在初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成语的使用走上了一条全新道路的话,那么小学阶段的利用则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思路来重新审视成语,使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当下面临的难题。
   三、成语故事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不同于普通的词汇,它除了传达寓意之外,还有深厚的故事背景,要理解成语意义,就必须厘清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从这一层面而言,弄清楚每一个成语故事的背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也是廓清成语的情感色彩和正确使用的前提条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初高中阶段更好地应用成语,小学阶段时就必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复述成语故事。目前而言,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其实不多。虽然每每走进书店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小学生读物,但仔细翻翻就会发现,这些读物要么深而无当,要么博而杂乱,真正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没多少。因此,我挑选了彩图版的成语故事提供给学生阅读,成语故事中配有注音、插图,既美观漂亮,又方便孩子阅读。此外,还有该成语的出处、释义、近义词、反义词、造句、接龙、以及讲述的道理等,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一个成语。除了要求学生每日阅读一则成语故事之外,还需要把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每天的语文课堂上,也会安排一名学生在班级里讲述最近读到的成语故事,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口头作文的能力。最后,定期开展成语故事会,比如在教材中单元教学结束以后,选择契机和合适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故事会,除了复述成语故事外,还要对成语人物进行点评。学生在成语故事的搜寻、整理和讲述中,会逐渐“移情”,把对象转化为“己之性情”,学生的心灵随成语故事上天入地,追思古人,感受成语魅力,忘我地步入成语所构建的艺术殿堂。
   2.表演成语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也为了与情境化教学接轨,我们还会定期挑选一些适合表演的成语故事进行排演。如“孺子可教”这个成语,我们分别挑选了两名学生扮演黄石公老人和张良,再根据故事中的情境给人物配上台词。两名同学在课堂上的表演非常成功,不仅向同学们展示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带领大家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又塑造出两个鲜活的人物,使人印象深刻。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表演写一篇“张良受教”的作文,事实证明,这一次的作文,大家都写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讲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时,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仔细观察“鹬”和“蚌”如何争斗,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激发了出来,之前很多学生不会把事情写具体,现在基本可以把人物细致地刻画出来,可算是情境化作文与成语故事的完美结合。
   3.改编或续写成语故事。除了复述成语故事和实行故事的情境化外,筆者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练习,即要求学生在掌握成语故事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或是续写。如把“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与拓展阅读教材中的《惊弓之鸟》课文进行对照,看看同一故事的不同写法,然后再将这则故事改变成人物对话的形式,以此来训练学生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世外桃源”本应是学生初高中才学习的内容,但是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先简单了解这个成语故事,以作基础。在讲述完这个成语故事后,我让同学们对其进行续写,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我”报告太守后,带领大家找到了桃花源,进入其中之后发生的故事。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写太守和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写太守被桃花源的人赶了出来,更有同学写为了防止太守深入桃花源内部,他们设置了重重机关,最终使全体桃花源人通过密道顺利进入到了另一个世外桃源,而太守再也无法发现他们。还有像“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成语,可以让学生以故事原型,扩展故事的细节,绘声绘色地加以叙述,写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成语故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目前只发掘了上述几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于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而言,成语故事是一个大宝藏,无论是对提升语文素养,还是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亟待深入开掘。
   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为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不是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都可以成为莫言那样优秀的作家,但故事内容一定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讲故事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故事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两者相得益彰。将成语故事与小学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与传统的情境化作文教学并不冲突,相反,还能解决情境化作文教学所面临的窘境,相信两种方法的有效配合,必能使小学的作文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李思,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光谷分校教师。
其他文献
“想下课吗?不想?大会还有安排呢,现在我们就下课吧。”随着一阵掌声,我与孩子们摆手告别。刚退到讲台侧面的我就被参会听课的朋友们围住了,“这课上得真是好!”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科主任夸了一句;“我多次听你的课,太有趣了!还吵架呢!”广西教研室的老朋友也打趣地对我说。我一边点着头,一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想等着聆听大会后面的内容。谁知刚一坐下,身旁的一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就悄悄地向我发问了:“胡老师,这课我也上
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经典夜读小组”“玄武湖明月诗会”“校园戏剧节”“古诗词吟唱节”等系列语文校本课程,践行生活化语文的教育追求。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
自2014年起,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默写填空题部分的考法发生了一次质变。从以前单纯的前后句补写题,改变成了理解性补写题,更加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纠正了大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弊端。一个理解性默写填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语部分;一是空缺部分,也就是待考生填写的部分。这两部分结合于一个题中,形成了某种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考生的应考。   一、对应关系   空缺处需填
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将“作文”与“作文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大都只看见了“作文”,没有注意到“教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正如培养飞行员不能一上来就让他去驾驶飞机,而必须先进行动作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抗过负荷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然后才进行初教机飞行训练一样,写作教学也应当根据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个体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写作技能合理拆分进行教学,使学科、学生与
一、研读《课程标准》,从单篇走向“专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凸显了两大亮点:一是凝练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这就指引并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单篇教学的常态,要敢于在学科课程中拿出相对独立
目前,学生对课堂的厌倦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的模式化、传授知识的机械性、课业负担的繁重性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其实,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让求知活动变得愉快起来,把死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应当是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是快乐课堂的一个有效思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是
一、“弃妇”:评价立场的失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王先生原意是想剖析作者与生活的关系,笔者这里借用来是想说明,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解读作品时,既要做到“入乎其内”,又要做到“出乎其外”,即读者除了要运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引进散文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改进”,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散文化叙事方式告别戏剧化叙事方式,将大量日常生活现象写进文艺作品中,这本身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不少作品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烦琐性问题。如,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其代表作品,萨罗特的《趋向性》、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布托尔的《变化》等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如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作品围绕一个旅行推销员在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话题。为了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2年开始进行“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现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导、评为
讲到課文《藤野先生》第5自然段,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个自然段没有必要写,应该删掉。他们的理由是:这段主要讲作者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当地民众“优待”的情况,与课文的主题关系不大。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   课本第24页注解⑥说“鲁迅原是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到日本学医的”。可见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回顾“我”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体现了作者鲁迅学医救国的爱国主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