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_gz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生对课堂的厌倦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的模式化、传授知识的机械性、课业负担的繁重性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其实,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让求知活动变得愉快起来,把死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应当是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是快乐课堂的一个有效思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教师用好教材的关键是用好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教师的指导是在教师发挥好教材资源和自身资源情况下的指导。处理好这些关系,课堂的活力才能彰显出来。
   一、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知识难度
   教材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指导性的。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情来因材施教,在教学难度上应有明显的区分度。教师不应把考试的标准强加于学生,与新课程观对立起来。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从教材而来,而应根据学生而来。如同跳高一样,教师只有设计一个让大多数学生跳得过去的高度,学生跳过去了,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快乐起来。
   下边是《沁园春·雪》的两种设计方案,一难一易,放在相应的学生身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师: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生: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1:借景抒情。
   生2:托物言志。
   师:抒的什么情呢?
   生1: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生2: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决心。
   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字面上是写雪后群山欲与天公欲比高。你根据以上师生对话,还发现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
   生:通过写山的气势来表现当今英雄人物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师:现在看来我们读下片,理解含义就不难了。哪位同学先说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评点古代英雄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师:写这些又是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1:对比。
   生2:衬托。
   师:谁衬托谁啊?
   生1:用古代英雄衬托当代英雄。
   生2:用古代英雄衬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师:这也是为了抒情啊!抒什么情呢?
   生1:赞美当代英雄。
   生2:说明能建立新中国的是当代英雄。
   生3:表现了当代英雄建立新中国的决心。
   案例2(适用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师:同学们学习了《沁园春·雪》领略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同学们也学习了《陈涉世家》,大家能否从两篇课文中领会成长、成功的人生经验?
   生1: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所以都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生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敢于与旧制度、反动统治决裂。
   生3:他们有勇有谋,所以能成大事……
   师:是啊,凡成大事者,都应志在千里,运筹帷幄。但这些伟大人物的结局却是不一样的,他们成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生1:毛主席谦虚谨慎,能团结身边的每一个人。而陈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不住成功的考验。
   生2: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他一生艰苦朴素,把为人民服务做为人生宗旨。
   生3:毛主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并戒骄戒躁,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而陈涉起义前“苟富贵,无相忘”,当起义节节胜利时,就忘了他的穷兄弟,最后众叛亲离。
   师:大家说,从这两篇课文看,成功需要什么?
   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德为先,以仁为本。
   师:(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实施仁政,就是治国的根本。
   这两则案例,由于根据学情,难度适当,学生学习轻松,课堂生动,在不同环境中使用,都达到了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智慧,课内提问取舍有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成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由自我构建到集体共建的转变,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提升积累、辨识、发现的能力。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合作学习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得合理、充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学的方向和内容,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这又起到了科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如《紫藤萝瀑布》(七年级·上)教师设计分组研读文本,品析分享的小组合作学习教案:
   第一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
   (1)形: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选择,教材是以单篇或者节选的形式呈现的;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这样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文本适合学生的价值内涵。  一、从《晏子春秋》看《橘逾淮为枳》的文本价值  (一)文体辨识:文本理解的方向和路径  1.《晏子春秋》的文体辨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
部编教材更强调教材内部的有机联系,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单元内部的联系更趋紧密,这一点在每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体现尤为鲜明。“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動为载体,强调综合,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板块之间在能力训练上呈现清晰的递进关系。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我们要有整体思维,突出板块之间的联系,融合读写教学,渗透阅读策略,整合教学与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我们以九年级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慎思”“明辨”是我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进阶,属于批评性思维的范畴。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疑点重重,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仔细的推敲,审慎的思考,做出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雎不辱使命》进行质疑、肯定与论证。  一、史料的批判  《唐雎不辱使命
一、趣话故事,关注小说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世纪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课前看过这篇小说了吗?  生(齐说):看了。  师:你看了几遍了?  生:一遍。  生(小声):还没看完。  生:已经是N 1遍了,太过精彩了,怎么能不看呢?  (生笑)  师:你肯定与这篇小说相见恨晚啊,你能和一些还没来得及看过的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我”小时候
作为《水浒传》中名篇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经典的篇目,现被编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该篇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特质,比如注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相当娴熟地运用伏笔照应等艺术手法……  所以教授该文时,我们往往指导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解读林冲变化的性格,提醒学生关注小说中诸多关乎人物精神风骨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就
“想下课吗?不想?大会还有安排呢,现在我们就下课吧。”随着一阵掌声,我与孩子们摆手告别。刚退到讲台侧面的我就被参会听课的朋友们围住了,“这课上得真是好!”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科主任夸了一句;“我多次听你的课,太有趣了!还吵架呢!”广西教研室的老朋友也打趣地对我说。我一边点着头,一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想等着聆听大会后面的内容。谁知刚一坐下,身旁的一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就悄悄地向我发问了:“胡老师,这课我也上
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经典夜读小组”“玄武湖明月诗会”“校园戏剧节”“古诗词吟唱节”等系列语文校本课程,践行生活化语文的教育追求。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
自2014年起,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默写填空题部分的考法发生了一次质变。从以前单纯的前后句补写题,改变成了理解性补写题,更加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纠正了大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弊端。一个理解性默写填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语部分;一是空缺部分,也就是待考生填写的部分。这两部分结合于一个题中,形成了某种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考生的应考。   一、对应关系   空缺处需填
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将“作文”与“作文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大都只看见了“作文”,没有注意到“教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正如培养飞行员不能一上来就让他去驾驶飞机,而必须先进行动作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抗过负荷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然后才进行初教机飞行训练一样,写作教学也应当根据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个体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写作技能合理拆分进行教学,使学科、学生与
一、研读《课程标准》,从单篇走向“专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凸显了两大亮点:一是凝练和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这就指引并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必须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突破单篇教学的常态,要敢于在学科课程中拿出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