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乳头派杰病(Paget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例乳头Paget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例乳头Paget病患者均为女性,乳头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有Paget细胞,均伴有导管内癌,其中1例局部可见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头Paget病是一种发病率低的乳腺恶性肿瘤,易造成误诊,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派杰病;穿刺细胞学;病理;临床
乳头派杰病(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由James Paget于1874年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糜烂、潮红、脱屑和瘙痒等症状,发展缓慢,易被误诊为乳头湿疹。本文通过回顾总结6例乳头Paget病,着重分析了乳头Paget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
1 结果
本病发病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对初期症状认识不足,贻误了治疗最佳时间。本病发病症状主要以乳头刺痛、瘙痒和烧灼感开始,而后乳头变红,发肿,皮肤变厚,粗糙,出现湿疹样轻度糜烂和渗液,95%患者口述有乳头刺痛、瘙痒和烧灼症状,随着糜烂、溃烂出现后,刺痛和瘙痒渐为减轻。病变可持续数年,时间越长累及周围皮肤的症状越明显,继而出现乳头溃烂。
乳腺派杰病穿刺物大多为血性液体,经常规涂片、固定、瑞士染色,镜下见大而圆形散在分布的癌细胞,胞浆丰富透亮,嗜酸性淡染,结合病理切片更为明显,胞浆丰富大而透亮,呈气球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与胞体相比要小,核染色质致密呈细粒状,可见 1~2 个核仁,核分裂像少见,4 例患者paget's 细胞内含有黑色素颗粒,含量很少,大多数病例paget's 细胞呈明显退行性变,细胞边缘不规则,呈破碎状,出现胞浆空泡,核浓缩深染,涂片中背景常有中性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坏死残渣,视野较为污秽,病理切片示 paget's细胞一般不侵犯表皮下结缔组织,而引起如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
在行细针穿刺取材工作中,有2例可扪及肿块的患者,当拔出穿刺针时,有血性液体喷射而出,这在平时工作中鲜有遇到,本科认为可能是病灶中压力所致,但也只是猜测,没有得到确切认证,待日后工作中再寻摸索。12例患者中有8例在我院住院治疗,5例可见乳头糜烂及乳晕湿疹样症状,乳腺可扪及肿块,其中3 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阳性,发病均在 l~3 年中,行细胞穿刺检查,诊断为派杰病。行乳腺根治手术,术后结合病理切片,报告派杰病浸润性导管癌;随访5年,2例1年后复发(其中1 例死亡,1例2次手术恢复良好),3 例患者预后良好,至今健在。另3 例患者仅见乳头轻度糜烂,有渗出液,乳腺内未扪及肿块,腋下未见肿大之淋巴结,发病均在1年内,行细胞穿刺检查,诊断派杰病,即行改良乳腺单纯切除,均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2讨论
关于paget's的来源至今意见不一,现在主要有两种假说:其一是paget's 细胞是从乳头下方的乳腺癌细胞,沿导管扩张而来;其二是paget's 细胞来自表皮细胞或变性的黑色素细胞,与乳头下方的乳腺癌没有关联,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近年来,尽管采用组织化学、酶蛋白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等检查方法,对于paget's 细胞的来源问题依然难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但大多数学者倾向前一个假说,乳头乳晕表皮内的癌细胞,是由乳腺的集合管开口处或乳头处的输乳管的管内癌蔓延而来的,故可有乳头溢液,继而出现局部皮肤变红、粗糙、乳头表皮糜烂,酷似弥漫性湿疹的症状,之后皮肤病变消失或持续长时间湿疹的症状,而后大概有 75%的患者1~2 年内乳腺内即有肿块出现。有文献报道出现乳腺肿块的患者,其中 90%为浸润性导管癌,而且 2/3 病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阳性,大量病例也证实了影响乳腺癌预后肯定意义是:乳腺淋巴结的转移,而未触及乳腺肿块的患者2/3 的病例为非浸润性癌,其同侧腋下淋巴结为阴性,而且术后预后较佳,充分说明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彩超已广泛用于临床辅助检查,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的单发或多发。彩超检查能探查出肿瘤内部结构及血供情况,对肿块的细小结构如边缘光滑程度、有无毛刺、实质内有无细小钙化等均能清晰显示,肿块受压运动时,其周围组织的运动状态,有无逆向运动等一目了然,使乳腺恶性肿块的特征性表现得以发现,使诊断符合率大大提高。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多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状、无完整的包膜,而多数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有完整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肿块周围无组织侵润。微小钙化的检出对提示乳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7.5MHz的高频探头,乳腺癌的钙化灶的显示率为43.8%(14/32),而良性肿瘤的钙化灶的显示率为4.5%(4/88),显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乳腺癌容易出现钙化灶。这是由于癌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比正常细胞活跃,生化过程中产生CO2、H2O,很容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有钙盐沉积,因为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而非癌性疾病中这种微钙化声影则极少见,这对协助诊断和可疑病变的定性具有一定意义。因此,一旦在病灶内发现成堆或散在的针尖样钙化,则提示其恶性可能性大。本组资料显示乳腺癌肿块周边及内部93.8%(30/32)可测及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其81.3%(26/32)为穿支血管。这可能与恶性肿瘤分泌肿瘤生长因子,刺激肿瘤及邻近组织产生大量新生血管有关。如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呈毛刺状,无完整包膜,病灶多显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后方可出现回声衰减,有时可见肿块对周围组织浸润,尤其是肿块中探查到微小钙化点及穿支血管,常提示乳腺癌。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晓,张询,等.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22(9):36.
[2]陈学诗,吴克兰.外科病理学(乳腺肿瘤)[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85.
[3]王维翰,樊海娟.派杰细胞试解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3(9):319.
关键词:派杰病;穿刺细胞学;病理;临床
乳头派杰病(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由James Paget于1874年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糜烂、潮红、脱屑和瘙痒等症状,发展缓慢,易被误诊为乳头湿疹。本文通过回顾总结6例乳头Paget病,着重分析了乳头Paget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
1 结果
本病发病时间较长,大多数患者对初期症状认识不足,贻误了治疗最佳时间。本病发病症状主要以乳头刺痛、瘙痒和烧灼感开始,而后乳头变红,发肿,皮肤变厚,粗糙,出现湿疹样轻度糜烂和渗液,95%患者口述有乳头刺痛、瘙痒和烧灼症状,随着糜烂、溃烂出现后,刺痛和瘙痒渐为减轻。病变可持续数年,时间越长累及周围皮肤的症状越明显,继而出现乳头溃烂。
乳腺派杰病穿刺物大多为血性液体,经常规涂片、固定、瑞士染色,镜下见大而圆形散在分布的癌细胞,胞浆丰富透亮,嗜酸性淡染,结合病理切片更为明显,胞浆丰富大而透亮,呈气球样,核呈圆形,居中或偏位,与胞体相比要小,核染色质致密呈细粒状,可见 1~2 个核仁,核分裂像少见,4 例患者paget's 细胞内含有黑色素颗粒,含量很少,大多数病例paget's 细胞呈明显退行性变,细胞边缘不规则,呈破碎状,出现胞浆空泡,核浓缩深染,涂片中背景常有中性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坏死残渣,视野较为污秽,病理切片示 paget's细胞一般不侵犯表皮下结缔组织,而引起如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
在行细针穿刺取材工作中,有2例可扪及肿块的患者,当拔出穿刺针时,有血性液体喷射而出,这在平时工作中鲜有遇到,本科认为可能是病灶中压力所致,但也只是猜测,没有得到确切认证,待日后工作中再寻摸索。12例患者中有8例在我院住院治疗,5例可见乳头糜烂及乳晕湿疹样症状,乳腺可扪及肿块,其中3 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阳性,发病均在 l~3 年中,行细胞穿刺检查,诊断为派杰病。行乳腺根治手术,术后结合病理切片,报告派杰病浸润性导管癌;随访5年,2例1年后复发(其中1 例死亡,1例2次手术恢复良好),3 例患者预后良好,至今健在。另3 例患者仅见乳头轻度糜烂,有渗出液,乳腺内未扪及肿块,腋下未见肿大之淋巴结,发病均在1年内,行细胞穿刺检查,诊断派杰病,即行改良乳腺单纯切除,均预后良好,未见复发。
2讨论
关于paget's的来源至今意见不一,现在主要有两种假说:其一是paget's 细胞是从乳头下方的乳腺癌细胞,沿导管扩张而来;其二是paget's 细胞来自表皮细胞或变性的黑色素细胞,与乳头下方的乳腺癌没有关联,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近年来,尽管采用组织化学、酶蛋白免疫荧光、电子显微镜等检查方法,对于paget's 细胞的来源问题依然难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但大多数学者倾向前一个假说,乳头乳晕表皮内的癌细胞,是由乳腺的集合管开口处或乳头处的输乳管的管内癌蔓延而来的,故可有乳头溢液,继而出现局部皮肤变红、粗糙、乳头表皮糜烂,酷似弥漫性湿疹的症状,之后皮肤病变消失或持续长时间湿疹的症状,而后大概有 75%的患者1~2 年内乳腺内即有肿块出现。有文献报道出现乳腺肿块的患者,其中 90%为浸润性导管癌,而且 2/3 病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阳性,大量病例也证实了影响乳腺癌预后肯定意义是:乳腺淋巴结的转移,而未触及乳腺肿块的患者2/3 的病例为非浸润性癌,其同侧腋下淋巴结为阴性,而且术后预后较佳,充分说明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彩超已广泛用于临床辅助检查,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的单发或多发。彩超检查能探查出肿瘤内部结构及血供情况,对肿块的细小结构如边缘光滑程度、有无毛刺、实质内有无细小钙化等均能清晰显示,肿块受压运动时,其周围组织的运动状态,有无逆向运动等一目了然,使乳腺恶性肿块的特征性表现得以发现,使诊断符合率大大提高。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多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状、无完整的包膜,而多数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有完整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肿块周围无组织侵润。微小钙化的检出对提示乳腺恶性肿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7.5MHz的高频探头,乳腺癌的钙化灶的显示率为43.8%(14/32),而良性肿瘤的钙化灶的显示率为4.5%(4/88),显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乳腺癌容易出现钙化灶。这是由于癌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比正常细胞活跃,生化过程中产生CO2、H2O,很容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有钙盐沉积,因为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而非癌性疾病中这种微钙化声影则极少见,这对协助诊断和可疑病变的定性具有一定意义。因此,一旦在病灶内发现成堆或散在的针尖样钙化,则提示其恶性可能性大。本组资料显示乳腺癌肿块周边及内部93.8%(30/32)可测及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其81.3%(26/32)为穿支血管。这可能与恶性肿瘤分泌肿瘤生长因子,刺激肿瘤及邻近组织产生大量新生血管有关。如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呈毛刺状,无完整包膜,病灶多显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后方可出现回声衰减,有时可见肿块对周围组织浸润,尤其是肿块中探查到微小钙化点及穿支血管,常提示乳腺癌。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晓,张询,等.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与预后[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22(9):36.
[2]陈学诗,吴克兰.外科病理学(乳腺肿瘤)[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85.
[3]王维翰,樊海娟.派杰细胞试解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3(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