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新程即起步 巨篇又续新内容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1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新当选第八届主席的姜昆接受了记者采访。但有些出人意料的,姜昆没有开篇就谈自己未来五年要如何开展工作,而是先讲了一件事:
  曾几何时,北京的评书书馆直如群芳竞妍,各有芳秀。时过境迁,现在传统书馆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导致了传统书馆的兴盛不再?
  “(书馆)能有一个不容易,一方面这说明还有人在坚持(传统),也表达了我们曲艺人的一种心愿。但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文化的传播、我们在推广的方式,甚至我们在创编新的书目、进而吸收培養新的受众群体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姜昆认为,曲艺是档案馆里的珍贵资料,不能任其在角落中落满灰尘,要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要保护经典和创编新作双管齐下。就前者姜昆正在做两件事,第一是领导中国曲艺家协会建立数据库,把优秀的曲艺文化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保存;第二是组织创作团体,把老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新的时代进行再创作、再展现。而对后者,姜昆认为,关键在于培养更多的曲艺从业人员。
  “现在我们(曲艺)小剧场的发展如火如荼,十几年来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说明(小剧场)的发展是受到老百姓欢迎的,而且在培养新一代的曲艺从业演员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传统在新时代复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首先就是新世代的曲艺演员对传统的理解不够,他们认为自己所创演的作品更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而老演员的活儿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姜昆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一味强调“新创”而轻视甚至忽视传统,这注定是不能长久的。事实上他也欣慰地看到,有很多年轻演员或主动或被动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转而向传统靠拢。他笑称自己身边现在也聚拢了一批80后、 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他希望能培育出一支人品、作品俱佳的队伍,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曲艺新秀。
  但发展不能是被动地等,而要主动出击。姜昆认为,当前曲艺界之所以会存在新老演员之间的分歧,原因在于两者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所以陆续搭建、持续完善这类沟通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说到这里姜昆举了柯桥(高峰)论坛的例子,他认为该论坛在使曲艺工作者有效交流、将文学艺术领域的新观念新方法注入曲艺理论和实践工作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但仍然有可以继续改进发展的空间。
  “我们这个论坛既然叫高峰,就不要搞成平平的、一般的……我们(可以让)曲艺的名家,行外的这些评论高手,认真地针对我们曲艺的问题,我们讲他一个上午,我们讲他一个下午,讲他一个整天。”
  加强沟通是为了曲艺的发展,但曲艺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新老沟通。曲艺老话讲“说书唱戏劝人方”。但姜昆指出,讲“劝人方”有个大前提是正人者先自正,“曲艺工作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行为,抵制种种歪风邪气。拥有过硬的专业和伟大的人格,这样才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在讲到这一点时,姜昆显得稍有些激动:
  “习主席告诉我们不要做市场的奴隶。我们有没有人做市场的奴隶?我们有没有作品做市场的奴隶?我们有没有现象做市场的奴隶?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现象?什么样的人?指名道姓,文艺批评,为什么不可以搞啊?”
  所以曲艺队伍的建设是姜昆连任主席后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上一个5年中,中国曲协在行业行为规范上就做了大量的努力,于2015年率先出台了《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对当代曲艺“新行规”做出了明确的规范。2016年又成立了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这一系列的举措就是为了帮助广大曲艺工作者树立高远的理想,锤炼高尚的人格修为,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
  人格魅力和作品魅力是相辅相成的,心正则往,直道而行,创演道路的尽头就是人民,为人民说唱应该是每一个曲艺人不可或移的信念。“你是把自己当成神,还是把老百姓当成自己服务的对象?老百姓是我们心中的神才行!这个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姜昆告诉我们,在常贵田老师带队的一次曲艺活动中,因为道路坎坷他们晚到了三个小时,到了现场,当了解到群众已经等待两个多小时之后,常贵田老师要求演员们立即上场,“这就是老百姓在这些老艺术家心中的位置。不能歇,(老百姓)都坐了两个钟头了。”
  曲艺起于田陌之间,它的最初形态就是在田间地头为茶余饭后的老百姓提供放松和欢乐,这是曲艺的一种传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曲艺也要随之进化,但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精神是不能丢的。姜昆指出,曲艺继承艺术的传统,发扬表演的传统,但最终的目标,还是回归精神的传统。
  采访结束后,姜昆余兴不减,以一首《七律·记第八次曲代会》表达他对未来五年的期望:
  盛夏难抵火热情,八方艺友汇京城。
  百万大军育才俊,曲艺精英喜相逢。
  五年业绩入史册,欢声笑语洒基层。
  未来新程即起步,巨篇又续新内容。
其他文献
一  中国梦。使命的意识,呼唤、翘盼着——筑就文艺高峰。  新时代。艺术的真实,啟迪、光耀着——评弹美学语境。  21世纪。今天的故事,总括、指挥着——最感人的强音。  从哲学上说,美即生活,美在意象,美是高峰体验。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纯粹化的实践。  就美学而言,艺术是心灵形象化的体现,是人格个性化的外延,是民族风格化的展演。  而笔者要着重谈的是,评弹艺术的美学语境。关于艺术真实的范畴、美学思想的
期刊
2016年8月,对于长子鼓书艺人刘引红来说是一生中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她凭借一曲《山西面食》荣获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当刘引红从徐州领回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凝聚成今天的累累硕果。  痴迷长子鼓书,串起美好曲艺梦  1972年,刘引红出生在山西省长子县一个农民家庭,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由于生活非常拮据,父母的辛苦深深印在她的心底。自她懂事以来,就想替父母分
期刊
【这里是山区集市一角,台中有一石条。  【苦蒿妹妹提着一个装满粑粑、用毛巾盖着的大竹篮上。  【她后面跟着一大群人,举着钱要买她的粑粑。(虚拟)  苦蒿妹妹 ……哎呀,你们就不要跟到我了嘛,我不卖了,我不卖了。……都给你们说了,我这个粑粑一块钱两个,你们尽拿些一百的五十的,别个找又找不起……啥?咋个能不找了喃?……我这些粑粑值不到那么多的钱……(指一旁)不信你们问那边李婆婆嘛!(走过去)……婆婆你
期刊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梅花大鼓传统曲目《黛玉葬花》中的佳句,曾经倾倒了无数顾曲知音。尤其是史文秀的演唱更是感情真挚,使人泪下。  从豆蔻年华的少女花小宝到花甲之年的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史文秀,几十年来,她久演《葬花》不衰。今年是史文秀先生九十冥寿,献上这篇短文作为“粉丝”对先生的纪念。  “她比我小十八天”——王毓宝  与史文秀同龄的王毓宝老师和我聊天
期刊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我曾参与策划了台里的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录制了大批的优秀节目。1984年10月,我听说东方歌舞团朱明瑛会唱京韵大鼓,还是跟骆玉笙老师一板一眼学的,立刻联想到:文艺界的许多明星、大蔓都会客串节目,要是能举办一次“客串艺术欣赏会”在春节期间播出该多好。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老组长王决说了,他很支持。他说:“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新颖,要是搞好了,将是明年春节的重头戏。可有一样,你既要组织
期刊
那一年,我用半年多的时间读完了有关陈毅的三十多部专著及文献资料,写下了八万多字的读书摘记,接下来,我就进入了十回目长篇扬州评话《一代儒将——陈毅》的创作阶段了。  十回目,是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传统样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在江苏省、扬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被整理出版的王派《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犹如四座高耸的山峰,成为南方评话不朽的经典
期刊
为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战略,2014年,巴中市巴州区委宣传部、巴州区文广新局和巴州区文化馆精心组织创作、排演了四川清音《竹颂》。该作品自搬上舞台以来,便一路收获:2014年9月,该作品代表四川晋京参加了“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并获二等奖,同月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展演,还获得了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曲艺类一等奖;2015年
期刊
12月8日,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曲协承办的深圳市第九届“鹏城杯”新人新作曲艺(表演)大赛颁奖晚会暨深圳沈阳两地曲艺交流演出在深圳大学国际会议厅圆满落幕。(深圳曲协)  2016年上海市沪语文化教育联盟校长论坛顺利召开  12月12日,由上海曲协主办、上海首个学生曲艺教育基地惠民中学承办的“学语言从爱曲艺开始——2016年上海市沪语文化教育联盟校长论坛”在文艺会堂三楼多功能厅顺利召开。上海市文联
期刊
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包括曲艺在内的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的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担当,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做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努力用主流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用进步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用良好氛围支撑和谐稳定。要更加广泛地引导和动员曲艺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好务,为
期刊
曲艺在中国历史上亦称讲唱艺术,或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但是它有着传统音乐与文学的两重属性,又介乎于宫廷、文人与民间艺人之中,自古以来数量巨大、作品繁多,专家学者对此研究一直视为畏途。  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与人民政府对新近命名的曲艺形式非常重视,在创作、演出、教学方面竭力扶持,但多集中在汉民族,因为历史各种原因,学术界对55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曲艺艺术研究并不很充分。不久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