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笔者多次参加示范课、评优课的观摩,在肯定教者的精彩展示的同时,学生愉快配合,课堂上一片繁华、和谐.对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心存疑虑,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样的教学会持之以恒吗?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呈现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是教师的精讲多讲,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新课改下,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有些数学教师还是舍不得把时间放给学生,即使在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仍然能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只是在形式上追求学生参与的现象,没有做好充分的预案,没有深层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加强和体现,课堂教学显得不再是真实有效.
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口号,更是一种责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设置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有深度的讨论,让学生自己点评,分享成功.
例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讲解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点、基本考试题型、可以怎样进行变式和拓展,大家易错的知识有哪些?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学生到黑板展示该小组的探究成果,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教师的归纳显得真实且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已有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重视数学实验室和探究活动
数学教材设计的重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实验,以操作为载体发现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感悟思考、得出结论的同时,加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所以课堂教学要关注数学实验室、情境创设活动,理解编者的意思,进行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认识三角形”时,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帆船、金字塔”等生活实例的创设,引入学习的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观察“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实物出发,充分感受三角形的特征,通过欣赏、举例等活动的进一步设置感受数学之美,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抽象出几何模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同时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从而在学习三角形时产生亲切感.因此,除了对以上实物的观察,教学设计时,还要设计含有三角形的简单平面几何图形,培养学生能在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找出不同的三角形,说说这些三角形如何表示.这种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活动的安排,就能使学生经历亲身探索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感悟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三角形,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
“数学实验室”活动的安排,主要遵循“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再明晰”的设计思路来呈现知识内容,因而本演示活动不能只是教师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预习布置,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具,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感悟到任意的三根小木棒组合在一起,不一定能拼出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学生“先拼凑、再交流、然后归纳”,根据拼凑结果填写表格,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交流,形成结论.
四、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就是简单的测试,应该是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评价,要充分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发现者、探究者,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呈现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是教师的精讲多讲,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新课改下,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有些数学教师还是舍不得把时间放给学生,即使在评优课、公开课、示范课,仍然能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只是在形式上追求学生参与的现象,没有做好充分的预案,没有深层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加强和体现,课堂教学显得不再是真实有效.
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口号,更是一种责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设置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有深度的讨论,让学生自己点评,分享成功.
例如,在复习“一次函数”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讲解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点、基本考试题型、可以怎样进行变式和拓展,大家易错的知识有哪些?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个学生到黑板展示该小组的探究成果,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教师的归纳显得真实且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已有经验,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重视数学实验室和探究活动
数学教材设计的重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实验,以操作为载体发现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感悟思考、得出结论的同时,加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所以课堂教学要关注数学实验室、情境创设活动,理解编者的意思,进行有效的教学.
例如,在讲“认识三角形”时,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帆船、金字塔”等生活实例的创设,引入学习的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观察“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实物出发,充分感受三角形的特征,通过欣赏、举例等活动的进一步设置感受数学之美,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抽象出几何模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同时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从而在学习三角形时产生亲切感.因此,除了对以上实物的观察,教学设计时,还要设计含有三角形的简单平面几何图形,培养学生能在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找出不同的三角形,说说这些三角形如何表示.这种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活动的安排,就能使学生经历亲身探索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感悟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三角形,体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
“数学实验室”活动的安排,主要遵循“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做’获得感受的基础上再明晰”的设计思路来呈现知识内容,因而本演示活动不能只是教师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预习布置,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具,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感悟到任意的三根小木棒组合在一起,不一定能拼出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本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学生“先拼凑、再交流、然后归纳”,根据拼凑结果填写表格,依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交流,形成结论.
四、注意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就是简单的测试,应该是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评价,要充分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互动化,努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发现者、探究者,保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